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结缔组织性肠炎的病理改变

1.硬皮病患者57%有小肠受累,小肠病理变化有平滑肌萎缩,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斑片状胶原纤维沉积,粘膜固有膜有慢性炎细胞浸润。 2.皮肌炎时小肠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及分节变化、伴低动力和通过时间延长。肉眼可见肠壁水肿、增厚。镜检示多处粘膜糜烂、粘膜下层水肿、肌层萎缩和纤维化伴淋巴及浆细胞浸润。肠管粘膜下层至浆膜层小动脉、小静脉内膜增厚易有血栓形成及管腔闭塞。 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肠道损害主要是血管炎的结果,表现为纤维蛋白样变性、血栓形成、出血和缺血,主要侵犯肠道粘道下层、肌层和肠系膜小动脉、小静脉。 4.结节性多动脉炎可累及肠道的任何部位,但主要侵犯肠系膜中、小动脉及粘膜下层和肌层小动脉,其次为小静脉。损害呈节段性分布,管壁各层均被累及。组织学特点为纤维蛋白样变性、坏死及血栓形成,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5.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并发小肠吸收不良、脂肪泻和选择性乳糖耐受不良。吸收不良是因并发小肠淀粉样变性所致,还可伴胃......阅读全文

结缔组织性肠炎的病理改变

  1.硬皮病患者57%有小肠受累,小肠病理变化有平滑肌萎缩,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斑片状胶原纤维沉积,粘膜固有膜有慢性炎细胞浸润。   2.皮肌炎时小肠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及分节变化、伴低动力和通过时间延长。肉眼可见肠壁水肿、增厚。镜检示多处粘膜糜烂、粘膜下层水肿、肌层萎缩和纤维化伴淋巴及浆细胞浸润。

结缔组织性肠炎的表现

  结缔组织性肠炎的病理1.硬皮病患者57%有小肠受累,小肠病理变化有平滑肌萎缩,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斑片状胶原纤维沉积,粘膜固有膜有慢性炎细胞浸润。  结缔组织性肠炎的病理2.皮肌炎时小肠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及分节变化、伴低动力和通过时间延长。肉眼可见肠壁水肿、增厚。镜检示多处粘膜糜烂、粘膜下层水肿

结缔组织性肠炎如何鉴别

  结缔组织性肠炎是一种以结缔组织为基础的疾病综合征,所有由结缔组织病引起的胃肠道疾病称为结缔组织性肠炎,引起胃肠道疾病的结缔组织疾病,包括:硬皮病、皮肌炎、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其中以硬皮病最为常见。  此病应该怎么鉴别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进行判断:  1.硬皮病引起的胃肠炎,主要发生在小肠。

结缔组织性肠炎的治疗措施

  硬皮病患者57%有小肠受累,小肠受累者50%,伴吸收不良综合征及脂肪泻,这是由于肠腔扩张、淤滞,  导致菌丛大量繁殖,分解胆盐使结合胆盐减少,从而影响微胶粒形成和脂肪的吸收,细菌通过和维生素B12内因子复合物的结合来阻碍后者的吸收。应用抗生素抑制腹腔内细菌繁殖,可使特征性的粪内脂肪和维生素B12

结缔组织性肠炎的辅助检查

  1.硬皮病 X线检查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扩张具有特征性,有时整个小肠扩张,环状皱襞往往增粗。充钡肠腔边缘呈毛刺状。   2.皮肌炎 镜检示多处粘膜糜烂、粘膜下层水肿、肌层萎缩和纤维化伴淋巴及浆细胞浸润。肠管粘膜下层至浆膜层小动脉、小静脉内膜增厚易有血栓形成及管腔闭塞。   3.结节性多动脉炎 X线

结缔组织性肠炎的临床表现

  1.硬皮病患者临床可有腹部不适、腹胀、食后腹鸣、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以及间断性腹泻便秘交替等肠道功能失调表现。   2.皮肌炎时小肠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及分节变化、伴低动力和通过时间延长。肉眼可见肠壁水肿、增厚。   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肠道损害主要是血管炎的结果,常见胃肠道症状包括腹痛、食欲不振、

结缔组织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临床表现  1.硬皮病患者临床可有腹部不适、腹胀、食后腹鸣、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以及间断性腹泻便秘交替等肠道功能失调表现。   2.皮肌炎时小肠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及分节变化、伴低动力和通过时间延长。肉眼可见肠壁水肿、增厚。   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肠道损害主要是血管炎的结果,常见胃肠道症状包括腹痛

肺脓肿的病理改变

  感染物阻塞细支气管,小血管炎性栓塞,致病菌繁殖引起肺组织化脓性炎症、坏死,形成肺脓肿,继而坏死组织   肺脓肿病理改变  液化破溃到支气管,脓液部分排出,形成有气液平的脓腔,空洞壁表面常见残留坏死组织。病变有向周围扩展的倾向,甚至超越叶间裂波及邻接的肺段。若脓肿靠近胸膜,可发生局限性纤维蛋白性胸

血清酶病理改变机制

疾病时,影响血清酶的因素很多,主要机制如下:(1)酶合成异常:血浆特异酶大多数是在肝合成,当肝功能障碍时酶浓度常下降。肝功能障碍胆碱酯酶活性下降。肝-豆状核综合征铜氧化酶活性可明显下降。骨细胞增生时,血中ALP可上升。(2)细胞酶的释放:是疾病时大多数血清酶增高的主要机制,影响细胞酶释放的主要原因有

嗜铬细胞瘤的病理改变

  嗜铬细胞瘤90%以上为良性肿瘤。肿瘤切而呈棕黄色,血管丰富,间质很少,常有出血。肿瘤细胞较大,为不规则多角形,胞浆中颗粒较多;细胞可被铬盐染色,因此称为嗜铬为细胞瘤。据统计,80%~90%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嗜铬质细胞,其中90%左右为单侧单个病变。多发肿瘤,包括发生于双侧肾上腺者,约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