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简述玉米赤霉烯酮的功能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作用,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可使家畜,家禽和实验小鼠产生雌性激素亢进症。妊娠期的动物(包括人)食用含玉米赤霉烯酮的食物可引起流产、死胎和畸胎。食用含赤霉病麦面粉制作的各种面食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如恶心、发冷、头痛、神智抑郁和共济失调等。......阅读全文

简述玉米赤霉烯酮的功能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作用,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可使家畜,家禽和实验小鼠产生雌性激素亢进症。妊娠期的动物(包括人)食用含玉米赤霉烯酮的食物可引起流产、死胎和畸胎。食用含赤霉病麦面粉制作的各种面食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如恶心、发冷、头痛、神智抑郁和共济失调等。

简述玉米赤霉烯酮的来源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粉红镰刀菌、窜珠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也能产生这种毒素。李季伦1980年研究发现,许多农作物如小麦、大豆等植物中也存在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有许多种衍生物,例如7一脱氢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酸、8一羟基玉米赤霉烯酮。同时,植物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结构和

玉米赤霉烯酮的简介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大麦、小米和燕麦等谷物。其中玉米的阳性检出率为45%,最高含毒量可达到2909mg/kg;小麦的检出率为20%,含毒量为0.364~11.05mg/kg。玉米赤霉烯酮的耐热性较强,110℃下处理1h才被完全破坏。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造成动物急

“隐形杀手”——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F-2毒素,是一种由禾谷镰刀真菌(graminearum)、黄色镰刀真菌(culmorum)以及克地镰刀真菌(crookwellense)等多种镰刀霉菌产生并释放到土壤环境中的真菌类毒素。ZEN的化学结构由Urry在1966年用核磁共振、经典化学

玉米赤霉烯酮的基本介绍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又称F-2毒素,它首先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玉米赤霉烯酮其产毒菌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的菌侏,如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黄色镰孢(Fusarium culmorum)、木贼镰孢(Fu

玉米赤霉烯酮快速分析技术

  1、简述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 F2 毒素,是由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尖孢镰刀菌、黄色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木贼镰刀菌、燕麦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等菌种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是一种雌激素真菌毒素。化学名为6-(10-羟基-6-氧基-1-炭烯基)β-雷琐酸-μ-内脂

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介绍

  目前,一般都采取液相和气相色谱的方法进行测定。测定的方法较为复杂,对仪器的要求也很高,但结果很准确。还有的是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测定的范围在5-100μg/mL。但目前也探索出一套可供实验室简易测定的方法。称取10g样品,先用10mL1mol/L的盐酸酸化,然后用100mL氯仿萃取30m

玉米赤霉烯酮的理化性质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酚的二羟基苯酸的内酯结构,分子式为C18H22O5它不溶于水、二硫化碳和四氧化碳,溶于碱性水溶液、乙醚、苯、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酸类,微溶于石油醚。由于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内酯的结构,因此在碱性环境的条件下可以将酯键打开,当碱的浓度下降时可将键恢复。

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

4 需要的器材和试剂4.1 仪器:CSY-E96C玉米赤霉烯酮快速检测仪、打印机、均质器 、振荡器、离心机、刻度移液管、天平(感量0.01g)4.2 微量移液器:单道20µl-200µl,100µl-1000µl、多道300µl4.3 试剂:乙腈、去离子水5 样本前处理5.1 样本处理前须知:实验器

玉米赤霉烯酮(ZEN)ELISA检测试

  一、概要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F-2 毒素,主要成分为禾谷镰刀菌和黄色镰刀菌等产生的2,4-二羟基苯甲酸内酯类化合物。ZEN 主要污染玉米、麦类、谷物等作物,具有很强的雌性激素作用,可引起猪、大鼠、小鼠、家禽等动物的雌激素过多症和严重的生殖道症状及不孕症,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