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子弹到氢弹两年零八个月背后的创新奇迹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056.shtm 这颗成功爆炸的氢弹,不仅“炸”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毅品格,更“炸”出了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由其凝练而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成为催人上进的精神食粮。 一份套红的人民日报喜报贴在了北京花园路三号院大门口的地面上。时隔55年,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仍对1967年6月17日的经历记忆犹新。 那天,29岁的他像往常一样,在花园路三号院14号楼里上班。面对喜报,出于保密需要,他的脸上看似波澜不惊,内心已是波涛汹涌。 那一天,一架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了一个“大炮仗”,伴随着升腾而起的蘑菇云和一声巨响,耀眼的光芒让大漠上空又升起了第二个&ld......阅读全文

56年,“氢”春无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000.shtm今天是2023年6月17日翻开时光的日历打开岁月的相册那年、那天、那刻依稀出现在眼前56年前的今天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我国

“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自评只做了一件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697.shtm 朱光亚,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他拒绝美国邀请,毅然回国,组织领导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次核航弹空投爆炸试验。晚年他评价自己一生只做一

当年被两大国“卡脖子”,中国人靠什么造出了原子弹?

54年前的10月16日,罗布泊的一声巨响,伴随着一团蘑菇云升起,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震惊了世界,因为研制原子弹的技术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难最复杂的技术之一,只有美苏英法这四个大国掌握,也是它们最高的国际机密。对中国而言,已经不是“卡脖子”的问题了。  但是,在各种严密封锁之下,中国那些年

沉痛哀悼!我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享年93岁

  今天,一个十分悲痛的消息传来。  据光明日报今天下午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消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  于敏1926年出生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4

我和“两弹一星”父辈:功勋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我父亲朱光亚曾说过,他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核武器事业是他和千千万万人共同完成的。”近日,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馆功勋厅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之子朱明远如此谈及他的父亲。当天,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共9位曾在中物院工作过的

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今天,缅怀“两弹一星”元勋于敏

  在1988年以前  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是谁  更少有人了解他在做什么  连他的妻子都说  “没想到老于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这份工作就是研究氢弹和核武器  他的名字也曾绝密28年  4年前的今天  2019年1月16日  “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逝世  缅怀,致敬  从小立志报国  他被称为“国产

朝鲜真的有了氢弹?

  朝中社1月6日报道称,朝鲜于1月6日10时成功进行了首次氢弹试验。  针对这一消息,大家普遍对朝鲜此次氢弹试验存有疑问,即朝鲜宣称的首次氢弹试验是否真的已经成功。同时,我国民众也对这次核试验会否对中国周边环境造成影响感到忧虑。就这些问题,科技日报专访了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军事专

“两弹一星”功勋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4位著名

杜祥琬:朱光亚对中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开创性贡献

  2月27日,朱光亚院士北京家中设立灵堂,虽是风雪交加天气,但一大早社会各界人士就专程赶来吊唁,深切缅怀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杰出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院士。朱光亚院士26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朱光亚主任既是对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

纪念“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诞辰九十八周年

假如你的人生面对这三个问题,你会如何回答?1、如果你用不到三年的时间,从美国的名校拿到一个博士学位。你的导师对你说:“只要你留在美国,我能让你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这个时候你会怎么选择?2、如果有一天你有工作变动,却只能跟你的爱人说:“我要调动工作了。但是去哪儿、做什么和去多久,我都不能说。”这个

今天,缅怀“两弹一星”元勋于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673.shtm 在1988年以前 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是谁 更少有人了解他在做什么 连他的妻子都说 “没想到老于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这份工作就是研究氢弹和核武器 他的名字

记中国氢弹功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

  于敏。   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一段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的传奇。   9日,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获奖证书,紧握老科学家的手,温暖赤子报国的心。   1926年生的于敏,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陈能宽手稿首度公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688.shtm 4月28日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陈能宽院士诞辰100周年,陈能宽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金属物理学家,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研究工作,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陈

今天,纪念钱三强诞辰110周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300.shtm1964年10月16日,伴随着一声轰鸣巨响,罗布泊的荒漠上空绽放出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向世界宣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从此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

于敏: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

于敏  2015年1月9日10时,北京人民大会堂。89岁的“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于敏坐着轮椅,缓缓来到主席台中央,接过国家主席习近平颁发的荣誉证书。这是党和国家的崇高褒奖,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耀。   这一刻,距离罗布泊沙漠腹地一声惊天“雷鸣”——1967年6月17日8时我国

王淦昌三次与诺奖擦肩而过,隐姓埋名17年

他曾是举世瞩目的科研明星却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他隐姓埋名十七载只为给新中国造出核武器他就是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逝世,享年91岁今天,缅怀王淦昌他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本科生曾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1925年,18岁的王淦昌心怀“科学报国、振

朱光亚:“回去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摘自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1949年年底) 在“两弹一星”的精神谱系中,朱光

今天,缅怀“中国核司令”程开甲

4年前的今天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程开甲院士逝世   他的名字曾是我国最高机密之一 为了我国核武器事业开拓 隐姓埋名20多年 他曾说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 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 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年少时

葛能全:原子弹与脊梁

   【葛能全,1963年毕业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76年起任钱三强秘书,先后任办公厅副主任、学部联合办公室常务副主任。1994年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2000年退休。】  在“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史知识竞赛第二场报告会上,葛能全首先回顾了中国实现“原子梦”的艰难历程。  1946年,国民

记程开甲院士:让人生无憾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在旁人看来,程开甲的名字上有着太多厚重的东西。   然而,之于程开甲本人,这一切都只是想让人生无憾。“以前我与陈芳允经常在一起讨论存在

为科研攻关作词,这位科学家你了解吗?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730.shtm 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 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 欢呼成果崔巍,称扬举国雄飞; 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 陈能宽在我国第一颗原

百年陈能宽:巨擘从来诗作魄,是真名士自风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499751.shtm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欢呼成果崔巍,称扬举国雄飞;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   ?陈能宽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题的诗。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郭永怀——-一生信念-科学救国

  郭永怀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研究开拓者,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以及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1999年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09年,郭永怀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虽家境贫寒,却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刻苦,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中学学业后,考入南开大学预科理

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596工程对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要牢记历史经验,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程(596工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国家层面组织的大科学工程。从1959年6月中央下决心独立自主研制原子弹开始,仅仅用了5年多的时间,就于19

彭桓武院士:科学家最高的追求也无非就是工作

■安慧敏 近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科学技术馆“两弹一星”功勋厅开展。我又一次忆起与彭桓武先生交往的点滴,先生的音容笑貌再次展现在我的眼前。 2005年是世界物理年,恰逢彭先生90寿辰。6月3日,周光召主持召开了“彭桓武先生90华诞学术思想研讨会”,会上,彭先生向近300位学

国家进步,海外反响会怎样?杜祥琬分享感受

在电影《无问西东》里,黄晓明扮演的陈鹏因成绩优异被领导告知“我们准备派你去最光荣也最危险的九所”。 “九所”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科学家们如何弥补产业缺失?科学家的个人选择与国家命运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关联?在没有人教你怎么努力让祖国更强大的时候,科学家们是如何选择的? 国家有进步,在海外的反响

今天,家人捐赠邓稼先亲笔手稿!

今天(2月22日),在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的四川两弹城博物馆揭牌开馆仪式上,邓稼先之子邓志平向四川两弹城博物馆捐赠“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珍贵手稿。这份手稿是邓稼先先生于1985年所写,正是在那一年,他因罹患癌症入院治疗。邓稼先1958年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1985年7月,邓稼先罹患直肠癌,住进了

今天,家人捐赠邓稼先亲笔手稿!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375.shtm今天(2月22日),在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的四川两弹城博物馆揭牌开馆仪式上,邓稼先之子邓志平向四川两弹城博物馆捐赠“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珍贵手稿。 这份手稿是邓

跨界科学家杜祥琬:坚守品格,守住科研净土

如果提到“跨界科学家”,你会想到什么?作为业界闻名的“跨界科学家”,这位院士在天文学、数理学、核物理、激光、能源研究多个领域都留有建树。他既是我国核武器中子学与核试验诊断理论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激光领域的带头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1964年,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此后,

概述核聚变的相关原理

  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原子核发生聚变时,有一部分质量转化为能量释放出来。  只要微量的质量就可以转化成很大的能量。  两个氢的原子核相碰,可以形成一个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这就是聚变反应,在这种反应中所释放的能量称聚变能。聚变能是核能利用的又一重要途径。  最重要的聚变反应有:  式中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