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本底首次系统查明

2017年8月,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5年过去,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果?7月15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防灾减灾学术交流会在成都举行,与会专家就防灾减灾、灾害预测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研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鹏表示,此次科考中,首次系统查明了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本底,建立了完善的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数据库。同时,创建了灾害演化过程精细监测与分级预警系统,构建了综合减灾理论与技术体系,把灾害宏观的分区分级预报提升到精细化险情预报。“研究成果将服务于高原地区重大工程和城镇建设的避灾规划设计、防灾减灾部署。” 认知青藏高原灾害天气发生、发展前兆性强信号是灾害天气预报预警的关键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剖析了青藏高原云降水过程对流结构特征和丰富云水资源成因,揭示了“亚洲水塔”水资源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灾害发生后,山洪水沙耦合作用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阅读全文

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本底已系统查明

  在7月15日召开的第二次青藏科考防灾减灾学术交流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说,通过科考项目支持,我国首次系统查明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本底,并建立了完善的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数据库,此次科考的丰富成果正服务于高原地区重大工程和城镇建设的避灾规划设计和防灾减灾部署上。  为进一步做好青藏高原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

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本底首次系统查明

  2017年8月,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5年过去,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果?7月15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防灾减灾学术交流会在成都举行,与会专家就防灾减灾、灾害预测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研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鹏表示,此次科考中,首次系统查明了青藏高原自然

专家学者研讨青藏高原防灾减灾的挑战与机遇

新华社成都7月15日电(记者康锦谦)“在气候暖化、地震活跃和人类活动加剧耦合作用下,高原灾害风险加剧,防灾减灾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说。 他是在15日于成都召开的“第二次青藏科考防灾减灾学术交流会”上作出上述表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就青藏高原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及影响

院士专家解读“地球第三极”前沿科研

中新网成都7月15日电 (贺劭清 李云舒)“此次科考首次系统查明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本底,建立完善的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数据库,编制了灾害分布图。”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15日在成都表示,在气候暖化、地震活跃和人类活动加剧耦合作用下,高原灾害风险加剧,未来青藏高原灾害研究与防治应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科学主线,探索巨

自然灾害也是物种进化的动力

  2019年春节前后,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遭遇雪灾。截至2月19日,全州2.1万头牲畜死亡。高原的野生动物,比如岩羊、白唇鹿等野生有蹄类也出现死亡。  于是,当地的牧民们自发背草料上山,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民间环保机构和慈善基金会继而跟进,筹资支持救助行动。当地政府直接调运草饲料,在野生动物集中

科考队再出征:排摸中巴经济走廊泥石流家底

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队19日从兰州出发,开始对中巴公路喀什至红其拉莆口岸全长424公里范围进行为期15天科学考察。 本次科考旨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天、空、地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中巴经济走廊(国内段)山地区泥石流进行综合科考,以查清区域泥石流家底,揭示其成因

腐蚀代价大于所有自然灾害损失总和

“在我国,每年为材料腐蚀付出的经济代价占GDP的3.4%~5.0%,远大于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总和。”4月24日,在广州黄埔举行的“科普进校园 湾区百校行”科普讲坛现场,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世界腐蚀组织(WCO)中国办公室负责人

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基本摸清

林草行业完成11万多个森林和草原可燃物样地调查,自然资源地质行业掌握了全国28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数据,气象行业获取了10种气象灾害致灾因子信息664万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基本摸清! 2月15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情况。会上,国家减灾委秘书长、国

减少自然灾害对农村造成的损失

图为河北省邯郸市姬庄气象信息服务站门前的农事天气预报。  7月16日9时45分,距离今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登陆还有58个小时,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龙塘镇的陈春景就收到了第一条台风预警信息,7月 18日14时,距离“威马逊”登陆还有5个半小时,陈春景第三次收到气象预警信息。此时的他,已经拆掉

国办印发《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此次预案修订是为适应当前我国自然灾害和救灾工作新形势、新变化,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发生的四川芦山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云南鲁甸地震、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洪涝以及“威马逊”超强台风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工作经验和做法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