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螺菌病的发病机制

鼠咬热的确切发病机制迄今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小螺旋体从咬伤部位侵入人体,沿受伤局部的淋巴管进入附近的淋巴结,并在该处生长繁殖,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随后反复侵入血液形成菌血症,引起临床急性发作,由于病菌周期性入血,常产生周期性发热,导致临床间歇性反复发作。 本病表现为全身性和局部性病变,基本病理变化为中毒性,出血性和坏死性改变,全身性病理改变主要为肝小叶,肾小管中毒性出血性坏死及单核细胞浸润,脑膜有充血,水肿及神经细胞变性,胃肠有卡他性炎症变化,在被咬伤的部位局部常出现水肿,单核细胞浸润及坏死,局部淋巴结增生肿胀。......阅读全文

螺菌病的症状

  起病常常在已愈的原咬伤处又出现疼痛,肿胀发绀以至坏死,可形成水疱,其上覆以黑痂,下面逐渐形成硬结下疳样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常伴有淋巴管炎,同时有寒战高热,体温可迅速上升达40℃以上,在体温上升时伴有头痛,全身乏力,肌痛,关节痛,尽管关节疼痛,但无关节腔渗液,严重者可有呕吐,腹泻,便血和

螺菌病的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10~20)×109/L,中性粒细胞左移,偶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有中至重度贫血,血沉增快,尿中可出现蛋白,红细胞和(或)白细胞,其中约50%患者梅毒血清反应呈阳性。  2.病原学检查: 动物接种分离病原菌,采取症状明显期患者血液,伤口渗出液或淋巴结穿刺液0.

螺菌病的诊断

  诊断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鼠咬史及其特有的临床症状,如回归热型高热,局部硬结性溃疡,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以及皮疹,确诊还有待动物接种找到病原菌。  鉴别诊断  应考虑与念珠状链杆菌鼠咬热,疟疾,回归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鉴别。

螺菌病的概述

  螺菌病又名鸡螺旋体病,小螺菌鼠咬热。鼠咬热(rat-bit fever)原系鼠类传染病,为鼠类或其他啮齿动物咬伤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为小螺菌和念珠状链杆菌二种。由小螺菌所致者有回归型高热,局部硬结性溃疡,淋巴结炎及皮疹等。[1]

螺菌病的发病机制

  鼠咬热的确切发病机制迄今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小螺旋体从咬伤部位侵入人体,沿受伤局部的淋巴管进入附近的淋巴结,并在该处生长繁殖,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随后反复侵入血液形成菌血症,引起临床急性发作,由于病菌周期性入血,常产生周期性发热,导致临床间歇性反复发作。  本病表现为全身性和局部性病变,基本

螺菌病的发病原因

  小螺菌鼠咬热(spirillary rat-bite fever)由小螺菌感染引起,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始于1831年,1839年由Elives报告3l例,1887年Carter在印度家鼠血中首先发现了小螺菌病原体,1925年日本二木等人从该病患者局部肿大的淋巴结中亦发现此菌,分泌物注射大鼠致其

螺菌病的症状及检查

  症状  起病常常在已愈的原咬伤处又出现疼痛,肿胀发绀以至坏死,可形成水疱,其上覆以黑痂,下面逐渐形成硬结下疳样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常伴有淋巴管炎,同时有寒战高热,体温可迅速上升达40℃以上,在体温上升时伴有头痛,全身乏力,肌痛,关节痛,尽管关节疼痛,但无关节腔渗液,严重者可有呕吐,腹泻

螺菌病的发病机制及症状

  发病机制  鼠咬热的确切发病机制迄今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小螺旋体从咬伤部位侵入人体,沿受伤局部的淋巴管进入附近的淋巴结,并在该处生长繁殖,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随后反复侵入血液形成菌血症,引起临床急性发作,由于病菌周期性入血,常产生周期性发热,导致临床间歇性反复发作。  本病表现为全身性和局部

螺菌病的检查及鉴别诊断

  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10~20)×109/L,中性粒细胞左移,偶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有中至重度贫血,血沉增快,尿中可出现蛋白,红细胞和(或)白细胞,其中约50%患者梅毒血清反应呈阳性。  2.病原学检查: 动物接种分离病原菌,采取症状明显期患者血液,伤口渗出液或淋巴结穿

螺菌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  小螺菌鼠咬热(spirillary rat-bite fever)由小螺菌感染引起,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始于1831年,1839年由Elives报告3l例,1887年Carter在印度家鼠血中首先发现了小螺菌病原体,1925年日本二木等人从该病患者局部肿大的淋巴结中亦发现此菌,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