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心肌梗塞的实验室检查

1.心电图 特征性改变为新出现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 2.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升高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或I)升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可于发病3~6小时开始增高,CK-MB于3~4d恢复正常,肌钙蛋白于11~14天恢复正常。GOT和LDH诊断特异性差,现已很少应用。 3.检测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 采用心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快速诊断试剂,可作为心肌梗死突发时的快速的辅助诊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 4.其他 白细胞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或消失,血沉加快,血清肌凝蛋白轻链增高。......阅读全文

心肌梗塞的实验室检查

  1.心电图  特征性改变为新出现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  2.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升高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或I)升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可于发病3~6小时开始增高,CK-MB于3~4d恢复正常,肌钙蛋白于11~14天恢复正常。GOT和LDH诊断

心肌梗塞的不典型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有典型的胸痛症状,结合特征性的心电图衍变及血清心肌酶谱的系列变化诊断不难。但对不典型表现的AMI,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早期常延误诊治。近年来有关文献报道的有代表性的不典型AMI误诊病例很多,在临床中,这部分不典型心梗约占全部急性心梗的20%—30%,因此我们也应该注

关于心肌梗塞的病因分析

  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因如下:  1.过劳  过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

心肌梗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衍变以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可作出正确诊断。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者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无ST段抬高者诊断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过去称非Q波梗死)。老年人突然心力衰竭、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也要想到本病的可能。表现不典型的常需与急腹症、肺梗死

治疗心肌梗塞的相关方式介绍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加强入院前处理。治疗原则为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1.监护和一般治疗  无并发症者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低血压、休克患者必要时监测肺毛楔入压和静脉压。低

简述心肌梗塞的预后相关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与梗死面积的大小、并发症及治疗有很大的关系。死亡大多发生在第一周内,尤其1~2小时内,相当一部分患者在住院前死于室颤。住院后死亡原因除严重心律失常外,还包括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脏破裂等。急性期住院病死率上世纪60年代在30%以上,广泛采用监护治疗后降至15%左右,近年来应用

心肌梗塞的并发症有哪些?

  1.心脏破裂  常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2周内,好发于左心室前壁下1/3处。原因是梗死灶失去弹性,心肌坏死、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释放水解酶所致的酶性溶解作用,导致心壁破裂,心室内血液进入心包,造成心包填塞而引起猝死。另外室间隔破裂,左心室血液流入右心室,可引起心源性休克和急性左心衰竭。左心室乳头肌

纳米颗粒有望治疗心肌梗塞

  《生物医学光学快报》刊文称,俄罗斯科学家发现一种能够在心脏组织破损处聚集的纳米颗粒,可用于评估心梗的严重程度,未来还可用其将药物直接送至心脏。  圣彼得堡国立巴甫洛夫医科大学专家德米特里·索宁解释称:“还需进一步研究这种纳米颗粒的生物学分布、毒性及对心脏保护的有效性,以确定其可用于临床治疗。” 

预防心肌梗塞要注意哪些?

  心肌梗死后必须做好二级预防,预防心肌梗死再发。患者应采用合理膳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心态平衡。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β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及ACEI制剂,控制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定期复查。  对公众及冠心病患者应普及有关心肌梗死知识,预防心肌梗死发

在心肌梗塞后停止对心脏的伤害

  据一项新的研究报道,以阻断一种被称作TNNI3K的心脏蛋白为目标的疗法可在心肌梗塞过程中帮助保护心肌。心肌梗塞最常发生于输送血液至心脏的血管被堵塞或受阻时,这是一个涉及血凝块形成的过程。如果血流无法恢复,部分心肌会变得不可逆转地受损或死亡。心肌梗塞的标准治疗涉及一种被称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