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李国杰院士:算力网络前景光明、挑战巨大

信息社会进入智能化新阶段,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作用已不是解决连通问题,而是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提供充分的分析、判断和控制能力,因此,计算能力和大数据资源成了新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生产力,必须实现基础设施化。算力和GDP呈正相关的关系,未来“算力指数”可能是比“电力指数”更重要的经济指标。因此,未来信息基础设施必须通盘考虑算力网和通信网,还要与电力等能源网络协同配合,做好算力、通信、电力网全国一盘棋的顶层设计,统筹兼顾,力争全局优化。算力网络是新型基础设施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东数西算”又是算力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格局、大趋势,做好顶层路线图的设计,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同视角下的未来信息基础设施计算机界和通信界对未来的信息基础设施有着不同的视角。计算思维的核心是分层次抽象。对应到未来信息基础设施,就是以新的抽象来屏蔽不同“云”的差异,实现“跨云计算”。众所周知,互联网“......阅读全文

李国杰院士:算力网络前景光明、挑战巨大

信息社会进入智能化新阶段,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作用已不是解决连通问题,而是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提供充分的分析、判断和控制能力,因此,计算能力和大数据资源成了新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生产力,必须实现基础设施化。算力和GDP呈正相关的关系,未来“算力指数”可能是比“电力指数”更重要的

李国杰院士:科研工作为何效率低下

  “我们是否应当反思一下,科研开发除了对个人评职称和为本单位排名次起加分作用外,能否对整个社会进步真正产生较大的影响?”日前,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李国杰院士在深圳举行的“2011中国计算机大会”上,痛批低效研究开发,对于大量无用甚至无效的研究,他认为是群体性“糊涂”。  据介绍

李国杰院士:要做有用的研究,不要只怪罪环境

  “现在很多人做研究仅仅是从论文到论文,论文中脱离实际的假设越来越多,把权衡取舍当科研,搞一堆的符号吓唬人……”在日前于中科院研究生院举行的“院士大讲堂”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发表演讲,一再强调要做“有用的研究”,并告诫台下众多的中科院研究生,科研环境由每一个科研工作者构成,与其只会怪

李国杰院士谈“曙光一号”研发收获

中科院院士李国杰(右)在“曙光一号”诞生20周年活动上  12月23日上午消息,由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和曙光公司联合举办的“曙光一号”高性能计算机诞生20周年纪念活动日前在北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回顾了“曙光一号”的诞生过程,并谈论了整个研发过程中的收获。  中国第一台高性能计算机“曙光

李国杰院士:科学技术首先是生命的保障

在汶川特大地震的紧急救灾中,我们感受到卫星电话、遥感遥测、生命探测仪等先进科学技术在危难时机的特殊作用,但几万同胞丧失生命、几十万乡亲失去家园的惨重损失刺痛了每一个科技人员的心。如果我们有能力提前一天作出地震预报,将挽救多少生命! 我们常说,科技是生产力,落后就要挨打。其实,科学技术首先是生命的保

李国杰院士谈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对科技界来说,今年可谓是一个“规划年”。  从今年年初开始,“十二五”规划的起草工作就已全面启动。与此同时,作为“十二五”规划编制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也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传来的消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厘定为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李国杰院士:大数据成为信息科技新关注点

  最近,在信息科技领域,继云计算之后,“大数据”一词成为媒体争相追逐的焦点。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李国杰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科技界应高度关注大数据研究这一新的发展方向,从大数据应用中发现挑战性的科学问题,推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第四科学范式,促进形

李国杰院士:信息产业急需自主可控的生态环境

   “中国信息产业急需打造自主可控的生态环境。”4月13日,在参加第二届“龙芯杯”中国开源软件设计大赛开幕式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一再强调这个观点。  李国杰认为,如果衡量中国信息产业与国外的差距,“我们的加工能力并不差,不管是手机,还是个人电脑;销售能力也不弱,联想公司现在是世

李国杰:用教育传递科学DNA

李国杰院士接受专访  69岁的李国杰院士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他的头衔很多: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首席科学家等。不过,在他的学生的描述里,他更像一位亲切的长者——这是一个“总是对教育亲力亲为的院士”,一个“很像家长的老师”,一个

李国杰院士:培养青少年成为数字文明的推进者

人类正在进入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数字文明新时代,青少年的培养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取决于我们对人类文明进化的正确判断。我们需要从更宏观更全面的角度看待青少年的教育问题,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性。 网络中的未成年人需要的不仅仅是“保护”。 2021年11月,新华社参与调查了三十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