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简述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von Pirquet最早提出,APSGN的发病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此后的100年人们致力于APSGN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但目前APSGN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这是由于人类是A组链球菌唯一的宿主和携带者,因此制备适当的动物模型较为困难。较为公认的说法为: (1)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并激活补体; (2)链球菌片段与肾脏结构之间的分子模拟机制; (3)正常的肾脏结构的改变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 (4)链球菌相关的肾小球纤溶酶活性。......阅读全文

简述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von Pirquet最早提出,APSGN的发病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此后的100年人们致力于APSGN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但目前APSGN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这是由于人类是A组链球菌唯一的宿主和携带者,因此制备适当的动物模型较为困难。较为公认的说法为:  (1)抗原-抗体免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简述

  ①链球菌菌体抗原与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激活补体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损伤;  ②肾小球基底膜成分与A族链球菌膜表面结构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发生免疫病理损伤。  免疫性 感染A族链球菌后,机体可获得对同型链球菌的特异型免疫力。  抗链球菌M蛋白抗体于链

链球菌感染后的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本病系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引起,理由如下。1.链球菌感染后的急性肾小球肾炎一般不发生于链球菌感染的高峰,而在起病后1周或2~3周发病,符合一般免疫反应的出现期。2.在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早期,即可出现血清总补体浓度(CH50)明显降低,分别测各补体值,发现浓度均有下降,但其后C3、C5降低更

链球菌感染后的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本病系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引起,理由如下。1.链球菌感染后的急性肾小球肾炎一般不发生于链球菌感染的高峰,而在起病后1周或2~3周发病,符合一般免疫反应的出现期。2.在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早期,即可出现血清总补体浓度(CH50)明显降低,分别测各补体值,发现浓度均有下降,但其后C3

链球菌感染后的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

  病因学  本病系由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其理由如下:  ①本病常在扁桃体炎、咽峡炎、猩红热、丹毒、脓皮病等链球菌感染后发生,其发作季节与链球菌感染流行季节一致,如由上呼吸道感染后引起者常在冬春,而皮肤化脓性疾病引起者常在夏秋。  ②病人血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抗O抗体)滴定度增高。  

简述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

  儿童APSGN发病的中位年龄为6-8岁;2岁以下罕见。但也有学者报道了一例14个月大的婴儿患病,说明APSGN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婴幼儿发病率低的原因是由于链球菌性咽炎的发生率低及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导致免疫复合物形成率低有关。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倍,其原因尚不清楚。  APSGN是由A组β溶血性链

补体活化对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影响

  血清补体检查及肾小球免疫荧光沉积类型说明旁路途径的C3活化在APSGN中占优势。典型的免疫沉积为IgG、C3、备解素和C5。这些沉积均不包含经典途径的成分C1q和C4。C5b-9(膜攻击复合物)及其调节蛋白(S蛋白),代表着补体活化的最终产物,定位于C3的分布区域,说明补体是在原位活化而不是在循

关于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率的介绍

  尽管常有关于APIGN的报道,但因其常呈自限性病程,且常为感染的系统症状所掩盖,APIGN的确切发病率很难确定。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APSGN的发病率在不断下降。中欧国家的APSGN几乎已经消失,仅相对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酗酒和吸毒等体质较弱的人群。意大利的肾活检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免疫复合物对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发病的影响

  APIGN的基本发病机制是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的沉积,这种沉积类似于兔子急性血清病模型。然而,细胞免疫,尤其是迟发型超敏反应导致的巨噬细胞浸润,不能完全排除在外。此外,细胞免疫与天然免疫及体液免疫的相互作用,在胞内病毒和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肾小球肾炎中起着重要作用。  67%的APSGN患者可通过C1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简介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cute post-infectious glomerulonephritis, APIGN)是指由不同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一组肾小球疾病,其中最主要的是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cute poststreptococcalglomerulonephritis, 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