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BDM五周年!杨华勇院士科技需要研发与期刊并进

“今年5岁了!”8月25日,在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正在作主旨演讲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杨华勇谈起自己与合作伙伴一手创办的期刊,此刻兴奋得像个5岁孩童。 杨华勇结合自身长期从事机电液控制基础理论、基础元件和系统,以及盾构和电梯装备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方面的系列研究经历,围绕工程领域科技期刊如何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分享了经验和思考。办刊定位应瞄准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 牵动着杨华勇心绪的那本“5岁”的科技期刊《生物设计与制造》(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以下简称BDM),于2018年3月以季刊形式创刊,为我国第一本生物制造领域英文学术期刊,同年入选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新刊项目”。 谈及办刊初衷,杨华勇表示:“生物制造关乎百姓健康,是当前的国际发展前沿,但我国还没有完全掌握相关核心技术,在这一领域暂......阅读全文

杨华勇院士:国产盾构的“开路先锋”

“我最早是做液压电梯的,之后又参与设计制造大型盾构掘进装备,现在关注机械制造学科交叉领域的探索研究,比如与浙江大学医学院合作研制生物器官3D打印机。”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说。他凭借其主持的“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的项目,获得了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那时,他的另

BDM五周年!杨华勇院士科技需要研发与期刊并进

“今年5岁了!”8月25日,在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正在作主旨演讲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杨华勇谈起自己与合作伙伴一手创办的期刊,此刻兴奋得像个5岁孩童。 杨华勇结合自身长期从事机电液控制基础理论、基础元件和系统,以及盾构和电梯装备关键技术开发和工

补足短板,中国科技期刊仍需发力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一批优秀期刊跻身世界一流阵营,科技期刊数字化、平台化发展稳步推进,学术交流生态体系不断完善。但是,我国科技期刊仍存在原创引领不足、供需对接不畅、转型发展不力、支撑力量不强的发展短板。”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

浙江大学杨华勇院士荣获美国罗伯特E.柯斯基终身成就奖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杨华勇荣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颁发的2021年度流体传动与控制领域罗伯特E.柯斯基终身成就奖(Robert E. Koski Medal)。  罗伯特E.柯斯基终身成就奖由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于2007年设立,每年颁发一人。杨华勇院士是此奖项

第十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穗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主持第十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大会主报告  11月13日上午,由中国科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广州召开。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沈爱民,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有关课题研究项目申报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科技期刊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切实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现组织开展科技期刊有关课题研究项目申报工作,具体事宜通知如下。一、项目内容与要求 1.中国科技期刊卓

杨乐院士:忆华老二三事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穷苦人家。40岁喜得贵子的父亲用箩筐把他扣住,据说这样可以“生根”,容易养活,并取名罗庚。其中,“罗”取自箩筐的“箩”去了“竹”字头,“庚”与“根”读音接近(梁羽生语)。  华罗庚是卓越的数学家、坚定的爱国者、杰出的教育家,虽然

快讯:华测创始人郭勇辞职

  华测检测6月24日午间公告,华测检测公司董事会于2014年6月20日收到公司董事郭勇的书面辞职报告,郭勇申请辞去华测检测公司董事职务及其他职务。根据相关规定,郭勇的董事辞职报告自送达之日起生效。辞职后郭勇将不再担任华测检测公司其他任何职务。   截止公告日,郭勇直接或间接持有华测检测公司股份2

中国科协千余科技期刊联合签名加强科学道德规范

  4月10日,中国科协在京举办“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科学道德规范集中宣讲教育”活动。全国学会秘书长,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负责人以及科技界有关专家等4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程东红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

杨晓勇博士Cell解析大脑中的“饥饿游戏”

  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一个影响进食的分子过程,控制着白色脂肪向棕色脂肪转化。我们能消耗多少能量,减掉多少重量都取决于这个过程。相关论文发表在十月九日的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耶鲁大学的杨晓勇(Xiaoyong Yang)副教授和Tamas Horvath教授。  杨晓勇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