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家揭示液相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来源和形成机制

8月31日,《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一项中外科学家合作的成果:通过测定液相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单体分子的碳十四同位素,研究给出化石源碳对中国大气中液相SOA生成巨大贡献的关键科学证据。 9月1日,正在广州地化所访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对该成果评述认为,这一新认识对我们更好地模拟SOA生成,评价其气候和环境效应,以及更精准地控制空气污染,都有着重要意义。 据悉,该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地化所)研究员张干、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奥利昂·古斯塔夫松、日本中部大学教授河村公隆合作完成,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带一路”科学组织联合研究专项、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新科研团队项目等的资助。 以小见大 SOA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组分,对空气质量,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有机前体物在云雾滴和含水气溶胶......阅读全文

科学家揭示液相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来源和形成机制

  8月31日,《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一项中外科学家合作的成果:通过测定液相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单体分子的碳十四同位素,研究给出化石源碳对中国大气中液相SOA生成巨大贡献的关键科学证据。  9月1日,正在广州地化所访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对该成果评述认为,这一新

快速了解有机碳同位素

  12C、13C天然丰度分别为98.89%、1.11%;14C只有极微量且具放射性,半衰期为5730年。其他同位素由人工核反应获得,均有放射性。  天然物质的碳同位素组成由13C/12C比值确定的δ(13C)表示,以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白垩系Pee Dee组拟箭石化石(简称PDB)作为标准品。  20

沈阳生态所在碳同位素指征土壤碳周转研究中获进展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其微小的改变都可能促进地表大气CO2浓度的升高,进而影响地球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干旱和半干旱草地土壤碳储量约占全球土壤总碳库的15%,研究此区域土壤碳的周转及影响因素,对预测全球变化下干旱区碳库的动态显得尤为重要。  碳同位素(13C)能够指示土壤中碳的来

欧洲最大碳排放源称将努力减排以降低碳成本

  上周四,欧洲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德国电力公司莱茵集团宣布,它已经采取措施来应对日益增长的环境成本所导致的财政负担。  “众所周知,欧盟将从2013年开始实施二氧化碳排放权拍卖,我们正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首席战略官莱昂哈德?博恩鲍姆(Leonhard Birnbaum

地质地球所提出基于硫碳同位素值的油源对比方法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沙参2井产出石油以来,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原油的来源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主要基于烃源岩和原油分子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组成的相似性来进行油-源对比。但是,塔里木盆地含有下寒武统和上奥陶统等多套不同地质年代的烃源岩,这些烃源岩都以藻类为主要的生物来源、都沉积于半还原-还原的环境,同时

MS-CRDS同位素碳分析仪

Picarro MS–CRDS同位素碳分析仪是第一款整合高品质WS-CRDS (Picarro)技术和前端燃烧氧化技术测量碳同位素比率(δ13C)和总碳的分析系统。完整的碳方案解决成为目前最简单实用的同位素分析系统,相比同位素比质谱仪(IRMS)也是客户拥有成本最低的同位素分析系统。可用于固相和气

MS-CRDS同位素碳分析仪

  MS-CRDS同位素碳分析仪   Picarro MS–CRDS同位素碳分析仪是第一款整合高品质WS-CRDS (Picarro)技术和前端燃烧氧化技术测量碳同位素比率(δ13C)和总碳的分析系统。完整的碳方案解决成为目前最简单实用的同位素分析系统,相比同位素比质谱仪(IRMS)也是客户拥有成

MS-CRDS同位素碳分析仪

  MS-CRDS同位素碳分析仪   Picarro MS–CRDS同位素碳分析仪是第一款整合高品质WS-CRDS (Picarro)技术和前端燃烧氧化技术测量碳同位素比率(δ13C)和总碳的分析系统。完整的碳方案解决成为目前最简单实用的同位素分析系统,相比同位素比质谱仪(IRMS)也是客户拥有成

化石燃料与生物质燃烧源对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黑碳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增加导致人为排放黑碳随之增加,加重了黑碳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是北半球重要的气候调节器,对全球生态系统功能和气候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季风前期东南亚国家生物质燃烧活动频繁,燃烧排放的黑碳受到西南风影响经青藏高原南部地区输送至我国,影响我国西南部大气环境。黑碳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引起辐射

广州地化所等揭示液相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来源和形成机制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组分,对空气质量,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有机前体物在云雾滴和含水气溶胶中的液相化学转化是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重要途径。由于植物排放前体物(如植物挥发、生物质燃烧)比化石燃料源(如燃煤、机动车排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