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泌尿生殖系支原体感染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 1.生殖支原体 外观呈烧瓶状,高0.6-0.7μm,底宽0.3~0.4μm,顶宽0.06~0.08μm,末端有一棒状结构。在一般培养基中不生长,在不含醋酸铊的SP-4培养基中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能发酵葡萄糖,不能分解精氨酸及尿素。生殖支原体生长非常缓慢,在再次传代培养时生长较快。在液体培养基及有氧情况不可以生长。生长后培养基呈细颗粒状,微浊在含5%CO2的N2环境中,该支原体可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油煎蛋”样菌落,菌落大小极不一致,直径为20~200μm,可被红霉素和其他一些抗生素抑制它能黏附于玻璃、塑料以及上皮细胞表面而且侵犯并进入上皮细胞内,还具有滑动能力,且有吸附人及动物红细胞的能力。它的基因组有600Kbp,是所有支原体中基因组最小的。其黏附结构(MGPa)为1.4×105膜蛋白质。 2.解脲脲原体 曾称为T支原体,属人支原体科脲原体属。有12个血清型分A、B两大群。是能在无细胞培养基内......阅读全文

泌尿生殖系支原体感染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  1.生殖支原体  外观呈烧瓶状,高0.6-0.7μm,底宽0.3~0.4μm,顶宽0.06~0.08μm,末端有一棒状结构。在一般培养基中不生长,在不含醋酸铊的SP-4培养基中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能发酵葡萄糖,不能分解精氨酸及尿素。生殖支原体生长非常缓慢,在再次传代培养时生长

泌尿生殖系支原体感染的发病机制

  病原体侵入人泌尿生殖系后,黏附到黏膜细胞表面定位繁殖,可穿入上皮细胞,支原体的致病力低,除产生神经毒素外,不产生剧烈的外毒素,它对细胞与器官的伤害,可能与其分泌有毒代谢产物有关。  病理改变与细菌性所致者相似,解脲脲原体围生期感染最易受累的脏器为胎盘组织,绒毛膜羊膜,胎儿和新生儿肺,脑基本的病理

泌尿生殖系支原体感染的发病原因

  1.生殖支原体  外观呈烧瓶状,高0.6-0.7μm,底宽0.3~0.4μm,顶宽0.06~0.08μm,末端有一棒状结构。在一般培养基中不生长,在不含醋酸铊的SP-4培养基中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能发酵葡萄糖,不能分解精氨酸及尿素。生殖支原体生长非常缓慢,在再次传代培养时生长较快。在液体

泌尿生殖系支原体感染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病原体侵入人泌尿生殖系后,黏附到黏膜细胞表面定位繁殖,可穿入上皮细胞,支原体的致病力低,除产生神经毒素外,不产生剧烈的外毒素,它对细胞与器官的伤害,可能与其分泌有毒代谢产物有关。  病理改变与细菌性所致者相似,解脲脲原体围生期感染最易受累的脏器为胎盘组织,绒毛膜羊膜,胎儿和新生儿肺,

泌尿生殖系真菌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  正常人带有念珠菌并不一定发病,接触到该菌也不一定被感染,人在以下几种条件下易发病:①机体抵抗力下降:患有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白血病,糖尿病,肺结核,恶病质时;②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③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及化疗,放疗等;④维生素B缺乏;⑤长期应用各种引流管:

泌尿生殖系放线菌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  放线菌一般为散在发生,属于内源性疾病,并非传染病。放线菌寄生在正常人、牲畜或其他动物的龋齿、牙周脓肿内和扁桃体皱襞内。Slack培养100例切除的扁桃体中,25%有放线菌生长。Emmons直接检查扁桃体,其中47%有放线菌当机体全身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或口腔感染时可由破损的口腔黏膜处感染

泌尿生殖系真菌病的发病机制

  念珠菌侵入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许多因素,除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外,还有与念珠菌的数量,毒力,局部环境改变等有关,一般来说,决定白念珠菌的致病力包括以下5种:①黏附力:黏附力与毒力成正比,念珠菌中白念珠菌黏附力最强,目前对念珠菌发病机制研究最多的是白念珠菌的黏附机制;②两型性形态:酵母细胞型或菌丝

泌尿生殖系真菌病的发病机制及检查

  发病机制:  念珠菌侵入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许多因素,除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外,还有与念珠菌的数量,毒力,局部环境改变等有关,一般来说,决定白念珠菌的致病力包括以下5种:①黏附力:黏附力与毒力成正比,念珠菌中白念珠菌黏附力最强,目前对念珠菌发病机制研究最多的是白念珠菌的黏附机制;②两型性形态:酵

泌尿生殖系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

  大量虫卵沉积在膀胱及远段输尿管黏膜下及肌肉内,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性肉芽肿,很快膀胱黏膜增厚及发生溃疡,慢性感染时,整个膀胱受侵犯,纤维化及瘢痕形成,由于纤维组织收缩,膀胱容量变小,形成膀胱挛缩,输尿管口可因膀胱纤维化狭窄或扩张而失去活瓣作用,引起梗阻或尿反流,导致输尿管及肾积水,输尿管也可因虫卵沉

泌尿生殖系放线菌病的发病机制

  放线菌感染的特殊性,是不受解剖学屏障的限制。如筋膜、胸膜、膈肌等均不能限制病变的发展。由一处病灶直接向其附近组织传播、蔓延与扩散,侵犯周围组织及器官。在极罕见的情况下,也可经血行播散,引起脑、内脏器官的感染。原发皮肤病变少见,多是由深部组织发病向外蔓延。直到皮肤上形成多发性脓肿或窦道。各窦道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