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血浆黏度(PV)的临床意义

血浆黏度增高见于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球蛋白增多症、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 血浆黏度降低见于低蛋白血症、各种贫血、肝病等。 结果偏低可能疾病: 贫血......阅读全文

血浆黏度(PV)的临床意义

  血浆黏度增高见于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球蛋白增多症、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  血浆黏度降低见于低蛋白血症、各种贫血、肝病等。  结果偏低可能疾病:  贫血

血浆黏度(PV)的概述

  血浆黏度约为全血黏度的1/8~1/4,是反映血液流动性的指标之一。通常血浆黏度主要依其高分子化合物的变化,诸如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血脂和糖类等浓度增加有关。血浆黏度增加导致血流不畅,甚至阻断,可反映淤血存在。

血浆黏度(PV)的检查过程

  (1)打开仪器预热,使恒温系统达到测试温度。  (2)将试样在测试温度下恒温5min后,充分混匀加入试样杯。  (3)按测量键,切变率按由高至低的顺序进行测量。为了避免血球下沉,选择切变率档次不宜过多,每档停留时间不宜太长。  (4)每个试样测量后应将试样杯清洗擦干。

血浆黏度(PV)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正常值  男性 0.85~1.99毫帕/秒。  女性 0.82~1.84毫帕/秒。  临床意义  血浆黏度增高见于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球蛋白增多症、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  血浆黏度降低见于低蛋白血症、各种贫血、肝病等。  结果偏低可能疾病:  贫血

血浆黏度(PV)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临床意义  血浆黏度增高见于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球蛋白增多症、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  血浆黏度降低见于低蛋白血症、各种贫血、肝病等。  结果偏低可能疾病:  贫血  注意事项  检测前禁止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血液的化学检验项目--血浆黏度(PV)介绍

血浆黏度(PV)介绍:  血浆黏度约为全血黏度的1/8-1/4,是反映血液流动性的指标之一。通常血浆黏度主要依其高分子化合物的变化,诸如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血脂和糖类等浓度增加有关。血浆黏度增加导致血流不畅,甚至阻断,可反映淤血存在。血浆黏度(PV)正常值:  男性 0.85-1.99毫帕/秒;  

临床化学检查方法介绍--血浆黏度(PV)介绍

血浆黏度(PV)介绍:  血浆黏度约为全血黏度的1/8-1/4,是反映血液流动性的指标之一。通常血浆黏度主要依其高分子化合物的变化,诸如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血脂和糖类等浓度增加有关。血浆黏度增加导致血流不畅,甚至阻断,可反映淤血存在。血浆黏度(PV)正常值:  男性 0.85-1.99毫帕/秒;  

血浆黏度(PV)的注意事项及检查过程

  注意事项  检测前禁止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检查过程  (1)打开仪器预热,使恒温系统达到测试温度。  (2)将试样在测试温度下恒温5min后,充分混匀加入试样杯。  (3)按测量键,切变率按由高至低的顺序进行测量。为了避免血球下沉,选择切变率档次不宜过多,每档停留时间不宜太长。  (

血浆醛固酮的临床意义

  (1)由于肾上腺皮质的增生、腺瘤或癌变都可引起醛固酮分泌过多,称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征、特发型水肿、肾动脉狭窄或缺血以及失盐性肾病或肠病等多可引起血浆醛固酮增多,称为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妊娠、大量出汗以及使用女性避孕药和雌激素时也可使醛固酮增高。  (2)垂

血浆醛固酮的临床意义

  (1)由于肾上腺皮质的增生、腺瘤或癌变都可引起醛固酮分泌过多,称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征、特发型水肿、肾动脉狭窄或缺血以及失盐性肾病或肠病等多可引起血浆醛固酮增多,称为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妊娠、大量出汗以及使用女性避孕药和雌激素时也可使醛固酮增高。  (2)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