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新农科人才培养高校该如何落实?

教育部日前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生物育种科学、生物质科学与工程等12个专业列为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提到,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农林人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教育部表示,将建立健全引导性专业目录动态调整机制,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及时响应农业产业发展新需求。这一新发布的专业指南,将如何影响涉农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 《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等五大领域共设置了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任金政参与了相关文件的起草。他告诉记者,这些引导性专业瞄准的是未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人才需要,具有前瞻性。 “这些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新一代技术革命的过程中,第一产业由于本身周期性相对比较长,以及高校改革适应能......阅读全文

新农科人才培养 高校该如何落实?

教育部日前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生物育种科学、生物质科学与工程等12个专业列为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提到,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农林人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教育部表示,将建立健

教育部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的通知 教高厅函〔2022〕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部省合建有关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和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

中国农科院发现茶树新梢黄化产生原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遗传育种团队在茶树芽叶黄化变异的机理研究中发现了控制黄化变异品种的黄化产生原因及其高氨基酸含量的分子机理。该研究为进一步阐明黄化变异茶树品种的机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该团队以正常绿色品种“龙井43”和黄化品种“中黄2号”为材料,比较分析了两个品种的生化成分、

10亿元!一批高校获专项资金支持!

  近日, 重庆市教委召开“重庆普通本科高校‘四新'建设推进会”。会上透露,将有13所高校进入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以下简称“四新”)建设高校立项(培育)名单。  全面推进‘四新’建设,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一直是重庆高教工作的重中之重。  重庆市委、市政府把推进“四新

教育部:高等教育十年改革发展成效显著

  在教育部1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显著,高等教育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以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为牵引,共认定8031个国家级、863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遴选认定首批3559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连续三年评选教学大师奖

中国农科院“新30条”推动科研队伍建设

   坚持引育并举,对“有帽子”与“没帽子”的人才同等对待,加大对支撑、转化英才的培养力度,推动科研队伍年轻化……中国农业科学院确立人才强院战略以来,多措并举,化解昔日人才梯队“断档”之危,稳定了高层次人才队伍,还促进了人才的成长。如今,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环境正加速形成,科研人员创新、创造

《作物学报》:中国农科院专家发现抗小麦条锈病新基因

为抗条锈病小麦育种提供了新抗源,为高效分子育种提供了选择标记  经过4年多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一个课题组人工合成了小麦新种质CI108,发现其含有一个抗条锈病新基因YrC108,并利用分子标记对该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该成果不仅为抗条锈病小麦育种提供了新抗源,而且为高效分子育种提供

中国农科院新成果:现代信息感知变量精准灌溉系统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节水高效灌溉技术与装备团队成功研发现代信息感知变量精准灌溉系统,该系统解决了不同作物灌溉模型难以实现大田时空灌溉量反演及精准灌溉决策的难题和平移式喷灌机喷头无法自适应升降、变换喷洒性能的问题。 搭载有精准变量灌溉系统的大型喷灌机正在作业  系统主要设计者陈震博士

新晋“双一流”大学,“新农学”创新班来了!

为了切实推进“新农科”建设,服务种业自立自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探索高层次农科人才培养的“华农模式”,华南农业大学决定依托作物学优势学科设立本-博贯通的“新农学”创新班(以下简称“新农班”)。新农班以“加强基础、突出创新、注重探索、追求卓越”为理念,依托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厚实专业基础、较强

推进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

  目标任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不断完善,紧缺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有效优化,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供给加大,“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实效。  工作措施: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开展本科专业三级认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研制发布《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