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星海捞针”郭守敬望远镜发现一颗宁静态中子星

什么是中子星?它们在宇宙中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如何发现中子星?这些科学谜团正在被天文学家慢慢揭开。 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时域巡天数据,我国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大约1037光年、处于双星系统中的宁静态中子星。这颗中子星的质量约为太阳的1.2倍,其伴星是一颗类似太阳但比太阳更红更暗的恒星。相关研究成果9月23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天文》杂志。 找到它们如同“大海捞针” “这是继2019年认证一颗宁静状态的恒星级黑洞后,LAMOST黑洞猎手团队在探寻致密天体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继峰强调。 所谓中子星,是指8—25倍太阳质量的大质量恒星演化到生命末期,发生剧烈的超新星爆炸后,在中心形成的密度极高天体。它与白矮星、黑洞一起成为不同质量恒星的生命终章。 1967年,天文学家发现了第一颗脉冲星,经过几位天文学家一年的努力,最终证实这就是一颗正在快速自转......阅读全文

“黑洞猎手”利用郭守敬望远镜发现宁静态中子星

9月2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时域巡天数据,LAMOST黑洞猎手计划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大约1037光年、处于双星系统中的宁静态中子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天文》。该中子星双星系统的艺术图,蓝色为中子星,红色的是其伴星红矮

郭守敬望远镜发现一颗宁静态中子星

什么是中子星?它们在宇宙中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如何发现中子星?这些科学谜团正在被天文学家慢慢揭开。 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时域巡天数据,我国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大约1037光年、处于双星系统中的宁静态中子星。这颗中子星的质量约为太阳的1.2倍,其伴星是一颗类似

“星海捞针” 郭守敬望远镜发现一颗宁静态中子星

什么是中子星?它们在宇宙中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如何发现中子星?这些科学谜团正在被天文学家慢慢揭开。  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时域巡天数据,我国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大约1037光年、处于双星系统中的宁静态中子星。这颗中子星的质量约为太阳的1.2倍,其伴星是一颗类似太

郭守敬望远镜诞生背后的故事

  1992年,我国一位天文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4篇文章探讨当时天文科学的发展,在这组文章的最后一节,他对我国天文设备建设提出了几则设想。3年后,他重读这4篇文章,在手稿中写道“……觉得好像是一个跳伞者,伞已经在空中张起,眼睛盯着目的地但却还没有落到实地。像一支音乐停在接近尾声的一个休止符上。

郭守敬望远镜:巡天遥指,雄心未已

   在河北省兴隆县燕山主峰——雾灵山郁郁葱葱的南麓,老远就能看到一组巨大的白色装置静静伫立。谁能想到,在几何形态的外壳里,藏着一双巡视太空的“明眸”——24块六角形平面子镜(Ma)和37块六角形球面子镜(Mb),构成两只巨大的“复眼”。  它的全称是“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简称

发现可能包含中子星的双星系统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袁海龙、副研究员王松等人发现了一个包含致密天体的双星系统。该系统由一个质量约1.7倍太阳质量、半径约1.7个太阳半径的晚A型主序恒星和一个可能为中子星的致密伴星组成。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报》。 根据现有的恒星演化理论,大质量恒星演化的最终结果将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软件国际评估会召开

   评估会现场  12月17日至18日,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软件国际评估会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办。   此次评估会邀请了费米国家实验室Stephen Kent教授、普林斯顿大学Robert Lupton博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Tamas Budavari博士

郭守敬望远镜发现500余颗类星体

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记者从中科院获悉,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于2010至2011年期间开展了M31、M33及其临近区域的背景类星体搜寻工作。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霍志英等人日前在这一区域约135平方度天区内,新发现500多颗背景类星体。这

郭守敬望远镜发现已知锂含量最高恒星

北京时间8月7日凌晨,《自然·天文》在线发表了一项重大发现,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为首的科研团队依托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了一颗奇特天体,其锂元素含量约是同类天体的3000倍,这是目前人类已知锂元素含量最高的恒星。锂是元素周期表中的3号元素,很轻,它引领了一场能源革命,并且广泛用于国防、军工等

郭守敬望远镜巡天数据助力星系对研究

  近日,综合使用国际合作的斯隆数字巡天(SDSS)和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光谱巡天的观测数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沈世银领导的科研团组首次精确地测量了一批近距离星系对的二元光度函数,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本地宇宙中星系是如何成双成对的。目前,该工作已被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Ast

LAMOST光谱巡天数据提出4500多颗早型星的参数星表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郭彦君与合作者,基于LAMOST(郭守敬望远镜)低分辨率和中分辨率巡天数据精确给出了4500多颗早型星参数星表,为探索早型星及其演化规律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数据资源。  早型星主要由光谱型为O、B型的恒星组成。它们质量大、光度高,在现代天体物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大质量早型

研究基于LAMOST光谱巡天数据提出4500多颗早型星参数星表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郭彦君与合作者,基于LAMOST(郭守敬望远镜)低分辨率和中分辨率巡天数据精确给出了4500多颗早型星参数星表,为探索早型星及其演化规律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数据资源。  早型星主要由光谱型为O、B型的恒星组成。它们质量大、光度高,在现代天体物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大质量早型

郭守敬望远镜首批巡天光谱数据对世界发布

图为郭守敬望远镜。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取得的首批巡天光谱数据从19日起正式对全世界发布,数据包括 220万光谱,高质量恒星光谱172万条,超过目前国际上所有已知恒星巡天项目的光谱总数。科学用户可登录网站(http://dr1.lamost.org/)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  宇宙浩瀚,人类

研究解释中子星碰撞产生的神秘喷流

  一篇论文深入探究了8月17日探测到的中子星合并所释放的伽马射线、X射线和无线电波的来源。该研究排除一束离轴的辐射喷流为碰撞发生后无线电波余辉的来源,并提出中子星合并和短硬伽马暴(SGRBs)之间的联系有待考证。相关成果12月2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图片来源于《自然》  GW170817是首次探

源自中子星碰撞的引力波将被探测

  今年2月,科学家们探测到了两个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现在,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最新一期的《物理评论快报》杂志撰文指出,他们打算在不久的将来,探测源自中子星碰撞(如两个中子星并合成一个黑洞或一个中子星和一个黑洞并合)的引力波信号,从而进一步厘清超级稠密的“夸克物质”的基本属性。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成

郭守敬望远镜背后的故事 星空下的守望者

河北兴隆,一个宁静的小县城。县城境内,燕山主峰的南麓上,一组巨大的白色建筑静静伫立。在那雄伟的建筑里,藏着一双仰望星空的明眸——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8月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由其管理和运行的LAMOST已经圆满完成了一期光谱巡天观测。 1997

极轻中子星挑战现有恒星物理学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一个很小、极轻的中子星——半径约10千米,质量只有太阳的77%。这颗中子星轻于理论预期,或能扩大对宇宙中存在低温致密物质的状态的认知。 中子星的质量一般为太阳的1.4倍,半径只有几十千米,是宇宙中最致密的天体之

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宇宙喷泉”首次证实

  据美国太空网、福布斯新闻网日前消息,在包括中国3座望远镜在内的全球32座望远镜通力合作下,科学家首次证明双中子星并合会产生接近光速的喷流。这正是2017年曾让人类探测到引力波的那对1.3亿光年外的“明星”双中子星。相关论文发表于近日出版的《科学》杂志。  2017年,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

中子星为广义相对论提供新证据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25日晚间发表声明说,它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对宇宙中一颗中子星及其伴星的观测,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内容。   这项研究以中子星PSR J0348+0432及与之相伴的白矮星为对象,通过观测双星轨道周期的变化验证广义相对论。这颗中子星与其伴星相距83

中子星内“核面食”比钢硬100亿倍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三名科学家进行的计算机模拟表明,中子星表面下的核物质——所谓的“核面食”可能是宇宙中最强的物质。研究人员称,新的模拟结果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引力波等重要天体物理学现象。  以前的研究表明,当恒星到了一定年龄时,就会爆炸并坍缩成大量的中子——所谓的

研究揭示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信号新特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486.shtm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利用双中子星并合过程中的引力波辐射特性研究核物质转变,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Merger and Postmerger of

日本研究发现吞食同伴的“毒蜘蛛中子星”

  日本的一个研究小组3月19日宣布,他们在水瓶座方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双星系统,其中体积小、密度大的中子星向周围吹出强劲的风,加热个头大一些的伴星,使其蒸发。  他们将前一颗罕见的天体命名为“毒蜘蛛中子星”。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究恒星进化的多样性。  双星系统通常由两颗绕着共同中心运行的恒星

NASA中子星探测器全面执行科学任务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中子星内部组成探测器(NICER)的任务主要是研究最致密的一类宇宙天体,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8日报道,其已开始全面执行系列科学考察任务。  探测器今年6月3日发射升空,两星期后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龙飞船上卸载后,由机器手臂初步部署到国际空间站上开始运行。

发现一颗“看不见”的天体

黑洞神秘诡谲,人类对其知之甚少。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单素素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LAMOST(郭守敬望远镜)时域巡天数据开展黑洞和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搜寻计划,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单线光谱双星系统LTD064402+245919。该双星系统由一颗亚巨星和一颗“

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双中子星合并引力波

  10月16日晚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宣布: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于今年8月成果追踪到一次重要引力波事件GW170817的光学对应信号。此次事件,让人类首次观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及伴随其产生的电磁现象。这一最新观测成果,让“星际穿越”的大胆想象或许成为可能。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

研究发现一颗“轻盈”中子星 或为“奇异星”

中新网北京10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研究员人描述了他们新发现一个很小、极轻的中子星——半径约10千米,质量只有太阳的77%。这颗相对“轻盈”的中子星轻于理论预期,被认为可能是尚未被发现的“奇异星”,或能扩大人们对宇宙中存在低温致密物质

窥探宇宙最古远的星河

星空下的郭守敬望远镜。陈颖为摄138亿年间宇宙化学组成的演化示意图。资料图片  浩瀚星河中,有类金属含量极低的恒星——贫金属星,它们如同宇宙的化石,携带了早期的宇宙信息;对它们的研究,被称为恒星考古。  日前,我国科学家利用郭守敬望远镜的巡天数据,挑选出一万余颗金属含量不到太阳百分之一的贫金属星候选

引力波频率研究显示中子星碰撞可能产生夸克物质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在近期于越南河内举行的物质起源和星系演化国际研讨会上表示,他们开展的计算机模拟显示,两颗中子星碰撞产生的引力波中可能包含以前从未见过的夸克物质的证据。 在最新研究中,圣母大学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模拟来研究引力波,以揭示中子星并合过程中夸克物质的存

短寿命原子核质量精确测量揭示中子星性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499785.shtm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近期,该所原子核质量测量团队与合作者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利用国际首创的新型质谱术,精确测量了一批关键原子核的质量,研究了中子星表面

短寿命原子核质量精确测量揭示中子星性质

  5月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原子核质量测量团队与合作者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利用国际首创的新型质谱术,精确测量了一批关键原子核的质量,研究了中子星表面的X射线暴,从新的角度约束了中子星的性质。相关成果于5月1日发表在《自然·物理》上。  中子星是人类已知的最致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