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历史的介绍

1、第一阶段——原子吸收现象的发现与科学解释 1802年,伍朗斯顿(W.H.Wollaston)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发现了太阳连续光谱中出现的暗线。1817年,弗劳霍费(J.Fraunhofer)再次发现了这些暗线,不了解产生这些暗线的原因,于是就将这些暗线称为弗劳霍费线。1859年,克希荷夫(G.Kirchhoff)与本生(R.Bunson解释了暗线产生的原因。 2、第二阶段——空心阴极的的发现 195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瓦尔西(A.Walsh)发表了一片论文《原子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光谱学报)解决了原子吸收光谱的光源问题,展示了原子吸收光谱仪。 3、第三阶段——电热原子化技术的提出 1959年,苏联里沃夫发表了电热原子化技术大大提高了原子吸收的灵敏度。 1965年英国化学家威利斯J.B.Willis氧化亚氮—乙炔火焰用于原子吸收从30个元素→60~70g个。 4、第四阶段——原子吸收分析仪器的发......阅读全文

关于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历史的介绍

  1、第一阶段——原子吸收现象的发现与科学解释  1802年,伍朗斯顿(W.H.Wollaston)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发现了太阳连续光谱中出现的暗线。1817年,弗劳霍费(J.Fraunhofer)再次发现了这些暗线,不了解产生这些暗线的原因,于是就将这些暗线称为弗劳霍费线。1859年,克希荷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展望

发展历史和1、第一阶段——原子吸收现象的发现与科学解释1802年,伍朗斯顿(W.H.Wollaston)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发现了太阳连续光谱中出现的暗线。1817年,弗劳霍费(J.Fraunhofer)再次发现了这些暗线,不了解产生这些暗线的原因,于是就将这些暗线称为弗劳霍费线。1859年,克希

原子吸收光谱的发展历史

光谱法的发现:1802年,伍朗斯顿(W.H.Wollaston)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就发现了太阳连续光谱中出现的暗线。1859年,克希荷夫(G.Kirchhoff)与本生(R.Bunson)研究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火焰光谱时,发现钠蒸气发出的光通过温度较低的钠蒸气时,会引起钠光的吸收,奠定了光谱法的研

原子吸收光谱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 原子吸收现象的发现与科学解释   早在1802年,伍朗斯顿(W.H.Wollaston)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就发现了太阳连续光谱中出现的暗线。1817年,弗劳霍费(J.Fraunhofer)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再次发现了这些暗线,由于当时尚不了解产生这些暗线的原因,于是就将这些暗线称为

原子荧光光谱法发展历史

1964年,Winefordner等首先提出用原子荧光光谱(AFS) 作为分析方法的概念。1969年,Holak研究出氢化物气体分离技术并用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砷。1974年,Tsujiu等将原子荧光光谱和氢化物气体分离技术相结合,提出了气体分离-非色散原子荧光光谱测定砷的方法,这种联合技术也是现代

原子吸收的历史

光谱仪器的产生:原子吸收光谱作为一种实用的分析方法是从1955年开始的。这一年澳大利亚的瓦尔什(A.Walsh)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原子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Hilger, Varian Techtron及Perkin-Elmer公司先后推出

简述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发展历史

  1964年,Winefordner等首先提出用原子荧光光谱(AFS) 作为分析方法的概念。1969年,Holak研究出氢化物气体分离技术并用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砷。1974年,Tsujiu等将原子荧光光谱和氢化物气体分离技术相结合,提出了气体分离-非色散原子荧光光谱测定砷的方法,这种联合技术也是

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发展历史和应用

研究历史1964年,Winefordner等首先提出用原子荧光光谱(AFS) 作为分析方法的概念。1969年,Holak研究出氢化物气体分离技术并用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砷。1974年,Tsujiu等将原子荧光光谱和氢化物气体分离技术相结合,提出了气体分离-非色散原子荧光光谱测定砷的方法,这种联合技术

关于原子吸收光谱法的谱线轮廓的介绍

  原子吸收光谱线并不是严格几何意义上的线,而是占据着有限的相当窄的频率或波长范围,即有一定的宽度。原子吸收光谱的轮廓以原子吸收谱线的中心波长和半宽度来表征。中心波长由原子能级决定。半宽度是指在中心波长的地方,极大吸收系数一半处,吸收光谱线轮廓上两点之间的频率差或波长差。半宽度受到很多实验因素的影响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介绍

原子吸收是一个受激吸收跃迁的过程。当有辐射通过自由原子蒸气,且入射辐射的频率等于原子中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所需能量的频率时,原子就产生共振吸收。原子吸收光谱法就是根据物质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原子吸收光的波长通常在紫外和可见区(190~900nm)。 原子吸收

关于电池的历史发展介绍

  1780年的一天,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Luigi Galvani)在做青蛙解剖时,两手分别拿着不同的金属器械,无意中同时碰在青蛙的大腿上,青蛙腿部的肌肉立刻抽搐了一下,仿佛受到电流的刺激,而如果只用一种金属器械去触动青蛙,就无此种反应。伽伐尼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动物躯体内部产生的一种电,他

关于抗氧剂的发展历史介绍

  为了适应从海洋生物演变为陆地生物,陆生植物开始产生海洋生物所不具有的抗氧化剂比如维生素C、多酚和生育酚。五千万年到两亿年前被子植物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发展出了许多抗氧化的天然色素--特别是在侏罗纪时代--作为一种化学手段抵御光合作用的副产物活性氧类物质。本来抗氧化剂一词特指那类可以防止氧气消耗的化

关于内啡肽的发展历史介绍

  在1975年,脑内啡分别由两组独立的研究人员同时发现。  苏格兰的约翰‧休斯(John Hughes)及汉斯‧科斯特利兹(Hans Kosterlitz)首次由猪只的脑袋中发现有α(alpha)、β(beta)及γ(gamma)3种脑内啡。当时他们称它为enkephalins(由大脑的希腊文εγ

关于糖类的发展历史介绍

  中国最早有饴、饧、糖等字,都是以糯米为原料,稀的叫饴,干的叫饧、糖。在六朝时才出现“糖”字。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糖法出西域,唐太宗始遣人传其法入中国,以蔗准过漳木槽取而分成清者,为蔗饧。凝结有沙者为沙糖,漆瓮造成如石如霜如冰者为石蜜、为糖霜、为冰糖。”“糖”与一般所称的“糖”不同,“糖”是指

关于衡器历史发展的介绍

  衡器是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人类最早使用的衡器是原始天平。约在公元前5000年,埃及就已使用等臂天平秤(图1 )。它是在简易杠杆中点设一支点,在杠杆一端(图中右端)的盘(钩)上放置被测物,在另一端(图中左端)的盘上逐个放置形状、质量一样的物体,当这种装置平衡时,就意味着两边的质量相等,

关于氯胺酮的发展历史介绍

  1962年,美国药剂师CalvinStevens首次成功人工合成,最初发现为一种有效的麻醉药,据称首次使用是被作为兽医麻醉剂,并曾在越战时期作为麻醉药而广泛用于野战创伤外科中。  1971年,美国旧金山和洛杉矶市首先报告氯胺酮滥用病例,当时主要是在一些通宵跳舞的娱乐场所,而光顾这些场所的主要是一

原子吸收光谱仪发展历史及其特点

一、历史原子吸收光谱仪是基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而进行分析的一种常用的分析仪器。早在1802年,w.H.wo11aston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就发现了太阳连续光谱中出现的暗线,这是对原子吸收现象的早期发现,但当时尚不了解产生这些暗线的原因。1859年,G.Kirchhoff与R.B

关于复制酶的发展历史介绍

  1990年,美国科学家Golemboski在研究TMV基因组的编码54KD蛋白的基因时,意外地发现将该基因转入烟草后获得的转其因烟草能完全抵抗TMV的侵染。国内有些实验室很快克隆了TMV和CMV的复制酶基因,并获得了高抗性烟草转基因工程植株。利用病毒复制酶基因介导的抗性与上述其他基因介导的抗性相

关于压延铜箔的历史发展介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国长三角地区已有FPC用压延铜箔生产企业,但规模很小,随着国内压延铜箔市场需求的增长,截止2020年全球有十多家压延铜箔生产企业在产,境外主要集中在日本和美国,中国已有5家压延铜箔企业投产,在建1家。  生产设备大多立足引进,压延铜箔生产工艺难以掌握,生产装备水平要求很高

关于P-物质的发展历史介绍

  属于速激肽家族  广泛分布于脑内,在负责调节情绪的脑区(杏仁核、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下丘脑等)比较丰富,同时在初级感觉神经元的胞体及神经纤维上有较高表达  速激肽(主要指P物质)的主要作用是传递痛觉信息——外周伤害性感觉经C型传入纤维传至脊髓背角或脑干,释放P物质及谷氨酸,激活二级伤害感受神经元,向

关于霍乱疫苗的发展历史介绍

  自从Koch于1883年分离霍乱弧菌以来,霍乱疫苗的研究也是首先从非口服灭活疫苗开始的。在Koch发现霍乱弧菌后不久,非口服灭活疫苗就开始了人体试验。Ferran首先于1884年在西班牙霍乱流行区进行了灭活疫苗临床试验,接种组发病率明显减少。之后俄国人Haffkine开始在印度进行霍乱疫苗临床试

关于铝元素的发展历史介绍

  铝(Aluminium)的英文名出自明矾(alum),即硫酸复盐KAl(SO4)2·12H2O。史前时代,人类已经使用含铝化合物的黏土(Al2O3·2SiO2·2H2O)制成陶器。铝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和硅,位列第三。但是由于铝化合物的氧化性很弱,铝不易从其化合物中被还原出来,因而迟迟不能分离

关于酶工程的发展历史介绍

  在七十年代以后,伴随着第二代酶——固定化酶及其相关技术的产生,酶工程才算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固定化酶正日益成为工业生产的主力军,在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还产生了威力更大的第三代酶,它是包括辅助因子再生系统在内的固定化多酶系统,它正在成为酶工程应用的主角。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信息介绍

  原子吸收光谱(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又称原子分光光度法,是基于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蒸汽对其特征谱线的吸收,由特征谱线的特征性和谱线被减弱的程度对待测元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种仪器分析的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的实验技术介绍

试样用量以及进样形式的控制  a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本质上是一种微量元素或痕量元素的测定技术,无论是火焰原子吸收还是石墨炉原子吸收分析,对于含量或浓度高的样品都必须进行稀释。原子吸收光谱最适宜的测量范围,固体样品在千分之几至十万分之几之间。  对于试样的形式通常首选溶液进样分析技术。所以样品的前处理相

原子吸收(发射)光谱法

方法提要试样经氢氟酸、硫酸分解,在!(H2SO4)=1%介质中,在原子吸收光谱仪上,使用空气-乙炔火焰,以硫酸钾作消电离剂,于波长670.8nm、780.0nm、852.1nm处,分别测定锂、铷、铯的吸光度或发射强度。一般常见元素均不干扰测定。测定范围0.001%~4.00%。仪器原子吸收光谱仪。试

原子吸收(发射)光谱法

方法提要试样经氢氟酸、硫酸分解,在!(H2SO4)=1%介质中,在原子吸收光谱仪上,使用空气-乙炔火焰,以硫酸钾作消电离剂,于波长670.8nm、780.0nm、852.1nm处,分别测定锂、铷、铯的吸光度或发射强度。一般常见元素均不干扰测定。测定范围0.001%~4.00%。仪器原子吸收光谱仪。试

原子吸收光谱法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干扰少,方法灵敏、快速、简便,特别适用于低含量铜的测定。当试样中铜含量很低时,也可用APDC-MIBK、CHCl3或乙酸乙酯萃取,将铜富集于有机相中,直接在有机相中进行铜的测定。本法适用于0.001%~5%铜的测定,采用萃取有机相可测定0.1×10-6铜。方法提要试样经盐酸、

原子吸收(发射)光谱法

方法提要试样经氢氟酸、硫酸分解,在!(H2SO4)=1%介质中,在原子吸收光谱仪上,使用空气-乙炔火焰,以硫酸钾作消电离剂,于波长670.8nm、780.0nm、852.1nm处,分别测定锂、铷、铯的吸光度或发射强度。一般常见元素均不干扰测定。测定范围0.001%~4.00%。仪器原子吸收光谱仪。试

原子吸收光谱法

一、内容概述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又称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是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征的光谱线,当光源发射的某一特征波长的光通过待测样品的原子蒸气时,原子中的外层电子将选择性地吸收其同种元素所发射的特征谱线,使光源发出的入射光减弱,可以将特征谱线因吸收而减弱的程度用吸光度表示,吸光度与被测样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