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近代物理所等解决恒星中子源反应率分歧难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了恒星中子源反应13C(α,n)16O天体能区截面的直接测量工作,得到了该反应目前最精确的反应率数据。该研究澄清了此前国际实验数据间数倍的分歧,对于理解宇宙超铁元素的起源及丰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于9月23日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 宇宙中比铁更重的元素被称为超铁元素,其起源问题是二十一世纪物理未解之谜。中子是将铁元素变成超铁元素的重要原料。星体内部中子源反应截面的大小决定了一个星体生产超铁元素的能力。 1954年,科学家从理论上提出了星体中子源反应13C(α,n)16O。作为星体内部的重要中子源,太阳系内约有一半超铁元素所需的中子来自该反应。然而,因该反应在天体物理能区(0.15-0.54MeV)的截面极小,对该反应截面的直接测量是核天体物理领域的一大难题,被列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目标之一。 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JUNA)研究团队历经7年努力,研制了深地实验室......阅读全文

锦屏深地实验研究解决恒星中子源反应率分歧难题

9月27日,记者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了解到,由中国、美国、日本和匈牙利等国家的科学家合作开展了恒星中子源反应13C(α,n)16O天体能区截面的直接测量工作,得到了该反应目前最精确的反应率数据。该研究澄清了此前国际实验数据间数倍的分歧,对于理解宇宙超铁元素的起源及丰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锦屏深地实验研究解决恒星中子源反应率分歧难题

  近日,中国、美国、日本和匈牙利等国家的科学家合作开展了恒星中子源反应13C(α,n)16O天体能区截面的直接测量工作,得到了该反应目前最精确的反应率数据。该研究澄清了此前国际实验数据间数倍的分歧,对于理解宇宙超铁元素的起源及丰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于9月23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近代物理所等解决恒星中子源反应率分歧难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了恒星中子源反应13C(α,n)16O天体能区截面的直接测量工作,得到了该反应目前最精确的反应率数据。该研究澄清了此前国际实验数据间数倍的分歧,对于理解宇宙超铁元素的起源及丰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于9月23日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  宇宙

中子、中子源、散裂中子源科学研究

什么是中子?  中子由查德威克于1932年发现,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不带电,因此被称为中子。   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在宇宙中,中子含量非常丰富,几乎占了所有可见物质的一半。但对于物理和生物材料领域的研究来说,缺少一种足够亮度的中子源。正如我们希望能够在黑暗中有一盏明灯,

英专家通过“听”恒星奏乐找类太阳恒星

  宇宙中遥远的恒星能奏乐吗?能,但我们一般难以听到。一项最新研究报告说,英国天文学家利用恒星发出的光线中所携带的信息,破译出恒星所奏“乐曲”,并借此发现500颗类太阳恒星。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天文学家比尔·查普林领导的一个国际小组,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项成果。查普

寻找生命 聚焦恒星

主序星的大小比较。主序星是指那些在位置上处于核心的将氢融合成氦的恒星。图中显示的摩根-基南系统根据恒星的光谱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太阳是一颗G型恒星。西斯廷2号的探测目标是一颗F型主序星南河三A星。图片来源:美国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 美国航天局(NASA)的探空火箭将观察附近的一颗恒星,以了解其

科学家发现恒星活化石 有助理解恒星形成过程

  这是一幅由“星系-星系间物质相互作用计算”(GIMIC)模拟生成的图像,和实际观测到的具备恒星新生区的星系很类似。图像中可见较冷的气体(红色)流向漩涡星系,为那里的恒星形成提供所需物质。这一剧烈的恒星形成过程造成了强烈的外向气流流动(蓝色)。这是一个具备恒星新生区的星系模拟图像。

恒星考古:“探”为“观”止

   2019年新年伊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新视野”号深空探测器拍下的柯伊伯带小行星MU69(绰号“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离将这位太阳系边缘的远古邻居呈现在世人面前。   探寻宇宙的早期历史,就像寻找人类起源一样令人着迷。然而宇宙之

恒星考古:“探”为“观”止

  2019年新年伊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新视野”号深空探测器拍下的柯伊伯带小行星MU69(绰号“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离将这位太阳系边缘的远古邻居呈现在世人面前。  探寻宇宙的早期历史,就像寻找人类起源一样令人着迷。然而宇宙之大,深空探测

宇宙首批恒星爆炸“灰烬”现身

  法国和意大利科学家携手利用欧洲空间局的甚大望远镜,首次发现了宇宙中第一批恒星爆炸后留下的“灰烬”。他们探测到3个遥远的气体云,其化学成分与科学家对第一批恒星爆炸的预期相匹配。最新发现有望帮助科学家进一步揭示第一批恒星的奥秘。相关论文发表于3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  宇宙中形成的第一批恒星与

宇宙首批恒星爆炸“灰烬”现身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154.shtm

首批恒星诞生快于先前预测

    在大爆炸后的数亿年间,宇宙一片漆黑。大量的热氢原子与负氢离子遍布在整个宇宙空间。据我们所知,宇宙的形成起始于原子和离子配对生成氢分子,后者将气体云中的热量排出,使它们能够逐渐冷却,从而形成第一批行星。  然而分子氢的形成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宇宙历史的这一篇章一直不为人们所知。如

中国散裂中子源将动工

  近日,记者从东莞大朗镇和中科院广州分院获悉,中科院与广东省共建的散裂中子源经过几年的选址、论证、设计以及设备研制、调试等前期工作,即将于近期破土动工。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奚基伟、陈延伟介绍说,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是位于国际前沿的高科技、多

最新研究:恒星可能“收养”流浪行星

  太阳系已知的八大行星都是在太阳系内部诞生的,是生长在同一家庭里的“亲兄弟姐妹”。但一项新研究显示,行星家庭里可能还有被“收养”的成员,银河系可能有很多恒星从星际空间俘获了流浪的行星。   根据现有理论,行星由围绕恒星的气体和尘埃凝聚而成,它们与恒星的距离不应超过气体尘埃盘原有的范围。但近些年来

大部分恒星拥有强磁场

  据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官网消息,该大学天文学家率领的国际科研团队发现,强磁场在恒星中很常见,这些磁场对恒星演化及最终命运具有重大意义。这一发现将颠覆科学家对恒星演化的认知。  悉尼大学天体物理学家丹尼斯·斯特洛表示,此前只有最多5%的恒星被认为拥有强磁场,因此目前的恒星进化模型缺乏磁场这一基础要素。

最近恒星团中发现岩石行星

  想象一下,点缀夜空的许多耀眼的星星都距离地球仅仅几光年之遥。也许你会认为,太阳是否属于某一个星群,而该星群同时诞生,在引力的作用下彼此束缚在一起。然而,天文学家很少发现行星会围绕着恒星星群作轨道运行。   现在,观测人员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一些行星围绕毕星团中的两颗恒星作轨道

科学家揭示恒星死亡过程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12日(北京时间)报道,类日恒星在即将走到生命终点时,会变得异常绚丽。一个最佳例子就是NGC 2392,科学家昵称它为“爱斯基摩星云”。而前不久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指出,这团行星状星云的中心恒星可能还有个看不见的伙伴。   NGC 2392是一颗距地

中国建成首台散裂中子源

  “超级显微镜”能将质子加速至0.9倍光速  科技日报东莞3月25日电 (记者龙跃梅 付毅飞)25日,记者从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工艺鉴定验收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建在广东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日前按期、高质量完成了全部工程建设任务,并于当日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工艺鉴定和验收。建成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成为中

NOIRLab发布迄今发现最大恒星清晰图像

当地时间8月19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国家光学红外天文研究实验室(NOIRLab)发布的图片显示,位于大麦哲伦星云中“蜘蛛星云”中心的这颗恒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恒星。在Zorro成像仪和智利直径为8.1米长的双子座南望远镜的帮助下,天文学家们拍摄出了这颗恒星迄今为止最清晰的图像。

科学家破解恒星“恻隐之心”

  小行星,不用担心。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T. Pyle (SSC)   恒星多久便会吃掉它们的“孩子”?几乎不会,这是递交到《天体物理学杂志》的一篇论文给出的答案。   由于供行星形成的、像煎饼一样的尘埃和气体原行星盘(如图所示)的扭矩(或引力牵引)所致,行星通

LAMOST发现迄今最大的恒星级黑洞

  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昊彤研究团队的一项重大发现。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并提供了一种利用LAMOST巡天优势寻找黑洞的新方法。这颗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

恒星鲸吞行星全过程首度“曝光”

一颗“吞噬行星”的恒星,被科学家逮个正着。《自然》杂志3日发表的天文学报告中,科学家报道了一颗行星或被宿主星“吞噬”的过程。这一发现为行星系统的演化提供了新知,有助于确定行星在恒星演化下的命运。随着恒星年龄的增加,它们会膨胀成巨星,理论预测这类巨星会吞食附近绕转的行星。然而,人们之前从未观测到这个过

大质量恒星形成研究取得进展

  在恒星形成过程中,原子气体与分子气体的转换以及分子外向流的驱动源是研究难点。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以及三峡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合作,结合FAST HI谱线数据与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分子谱线数据,利用团队自主开发的新基线校准算法,在大质量恒星形成研究中

科学家揭秘宇宙中恒星总数

大约3乘以10的23次方之多,是人们原先预想数量的3倍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究竟有多少颗星星?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12月1日告诉大家,宇宙中恒星的数量至少达到了3乘以10的23次方之多,是人们原先预想数量的3倍。  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天文学家在夏威夷一天象中心潜心观测两年后发现,在银

一颗特殊恒星的“寻亲”之旅

理论研究曾预言宇宙早期第一代恒星的质量可以超过100倍太阳质量。然而,遗憾的是,天文学家此前从未在观测上予以证实。  这次,我国天文学家找到了此类恒星曾经存在的“实锤”!6月7日,《自然》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依托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获取的海量恒星光谱数

独特双星系统解开脉动恒星之谜

  北京时间11月25日消息,天文学上精确测定恒星和星系的距离长期以来一直是让天文学家们困扰的难题,除去三角视差等经典方法,有一类特殊的天体,为天文学家提供了一个“量天尺”。这就是造父变星(Cepheid Variable)。和太阳不同,造父变星会按照一定的周期规律性地变亮再变暗,周

黑洞撕碎恒星 潮汐瓦解事件再现

科技日报北京12月4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和《自然·天文学》杂志最近共同发表论文,报道了一次极其罕见的天文学奇观——潮汐瓦解事件(TDE)的观测结果,同时探测到有物质喷流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从黑洞中“飞奔”而出。潮汐瓦解事件是指当一颗恒星被一颗特大质量黑洞撕裂时释放能量的过程。该发现将能提升人

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

如果将组成物质的原子比作一张大网,我们对这张网一下子抛出许多“弹珠”,有的“弹珠”会穿过大网,有的则会和网中的点、线发生碰撞,飞向不同方向。聪明的科学家们记录下所有“弹珠”的轨迹,通过计算,就能倒推出网的结构,看清这些原子组成的分子。这个能发射中子“弹珠”的“超级显微镜”,就叫散裂中子源。2018年

我国散裂中子源首项目通过验收

  记者27日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获悉,由该院23所承担的散裂中子源工程RFQ 4616V4电子管高频功率源项目设备日前通过验收,成为散裂中子源工程首个通过验收的项目,填补了国内电子管工作于高频率、宽脉宽、高功率状态下的空白。  散裂中子源工程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23日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并将对国内外各领域的用户开放。这一设施将为诸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研究平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的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