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懒氨酸的发酵工艺介绍

二步发酵法二步发酵法是20世纪50年代初开发的,二步发酵法以赖氨酸的前体二氨基庚二酸为原料,借助微生物生产的酶(二氨基庚二酸脱羧酶)脱羧后转变为赖氨酸。由于二氨基庚二酸也是用发酵法生产的,所以称二步发酵法。70年代后,日本采用固定化二氨基庚二酸脱羧酶或含此酶的菌体,使内消旋2,6-二氨基庚二酸脱羧连续生产赖氨酸,改进了这一工艺。尽管这样,该工艺仍较复杂,现已被直接发酵法取代。 [1] 直接发酵法直接发酵法是一种广泛采用的赖氨酸生产法。常用的原料为甘蔗或甜菜制糖后的废糖蜜、淀粉水解液等廉价糖质原料。此外,醋酸,乙醇等也是可供选用的原料。直接发酵法生产赖氨酸的主要微生物有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乳糖发酵短杆菌的突变株。这种方法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发的,70年代以来,由于育种技术的发展,选育出了一些具有多重遗传标记的突变株,使工艺日趋成熟,赖氨酸的产量也成倍增长。工业生产中最高产酸率已提高到每升发酵100......阅读全文

懒氨酸的发酵工艺介绍

二步发酵法二步发酵法是20世纪50年代初开发的,二步发酵法以赖氨酸的前体二氨基庚二酸为原料,借助微生物生产的酶(二氨基庚二酸脱羧酶)脱羧后转变为赖氨酸。由于二氨基庚二酸也是用发酵法生产的,所以称二步发酵法。70年代后,日本采用固定化二氨基庚二酸脱羧酶或含此酶的菌体,使内消旋2,6-二氨基庚二酸脱羧连

赖氨酸的发酵工艺介绍

赖氨酸发酵法可分为二步发酵法(又称前体添加法)和直接发酵法两种。二步发酵法二步发酵法是20世纪50年代初开发的,二步发酵法以赖氨酸的前体二氨基庚二酸为原料,借助微生物生产的酶(二氨基庚二酸脱羧酶)脱羧后转变为赖氨酸。由于二氨基庚二酸也是用发酵法生产的,所以称二步发酵法。70年代后,日本采用固定化二氨

懒氨酸的主要合成途径介绍

赖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是1950年以后逐渐被阐明的。赖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与其他氨基酸不同,依微生物的种类而异。细菌的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需要经过二氨基庚二酸(DAP)合成赖氨酸。酵母、霉菌的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需要经过α-氨基己二酸合成赖氨酸。同样是二氨基庚二酸合成赖氨酸途径,不同的细菌,赖氨酸生物合成

简述赖氨酸的发酵方法工艺

  赖氨酸发酵法可分为二步发酵法(又称前体添加法)和直接发酵法两种。  二步发酵法  二步发酵法是20世纪50年代初开发的,二步发酵法以赖氨酸的前体二氨基庚二酸为原料,借助微生物生产的酶(二氨基庚二酸脱羧酶)脱羧后转变为赖氨酸。由于二氨基庚二酸也是用发酵法生产的,所以称二步发酵法。70年代后,日本采

懒氨酸的食物来源

赖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成分之一,一般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中都含有赖氨酸,富含赖氨酸的食物为动物性食物(如畜禽类的瘦肉、鱼、虾、蟹、贝类、蛋类和乳制品)、豆类(包括大豆、杂豆及其制品)。此外,杏仁、榛子、花生仁、南瓜子仁等坚果中赖氨酸含量也比较多。谷类食物中赖氨酸含量很低,且易在加工过程中被破坏,因此是谷类

懒氨酸的存在形式

按光学活性分,赖氨酸有L型(左旋)、D型(右旋)和DL型(消旋)3种构型。只有L型才能为生物所利用。L-赖氨酸的有效成分含量一般为77%-79%。单胃动物完全不能自行合成赖氨酸,不参加转氨基作用。D-氨基酸和L-氨基酸的氨基被乙酰化以后,才可受D-氨基酸氧化酶或L-氨基酸氧化酶的作用而脱氨基,脱氨基

懒氨酸的食物来源

赖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成分之一,一般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中都含有赖氨酸,富含赖氨酸的食物为动物性食物(如畜禽类的瘦肉、鱼、虾、蟹、贝类、蛋类和乳制品)、豆类(包括大豆、杂豆及其制品)。此外,杏仁、榛子、花生仁、南瓜子仁等坚果中赖氨酸含量也比较多。谷类食物中赖氨酸含量很低,且易在加工过程中被破坏,因此是谷类

懒氨酸的理化性质

通常所说的赖氨酸均指L型。L型赖氨酸呈针状晶体,在210℃变暗,在224.5℃下分解,易溶于水,微溶于醇,不溶于醚。

懒氨酸的代谢方式和途径

赖氨酸只有L-型被生物体吸收。游离的赖氨酸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取结晶比较困难,一般商品都以赖氨酸盐酸盐的形式存在。赖氨酸易溶于水,与其它氨基酸相比,赖氨酸是通过口服最容易吸收的一种。摄入体内的赖氨酸,首先以主动运输的方式从小肠腔进入小肠粘膜细胞,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赖氨酸与其它氨基

懒氨酸的营养生理功能

赖氨酸可以调节人体代谢平衡,赖氨酸为合成肉碱提供结构组分,而肉碱会促使细胞中脂肪酸的合成。向食物中添加少量的赖氨酸,可以刺激胃蛋白酶与胃酸的分泌,提高胃液分泌功效,起到增进食欲促进幼儿生长与发育的作用。赖氨酸还能提高钙的吸收及其在体内的积累,加速骨骼生长。如缺乏赖氨酸,会造成胃液分泌不足而出现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