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一伊红稀释液(用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成分介绍

乙醇一伊红稀释液(用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成分包括碳酸钾、枸橼酸钠、乙醇、伊红。......阅读全文

乙醇一伊红稀释液(用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成分介绍

乙醇一伊红稀释液(用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成分包括碳酸钾、枸橼酸钠、乙醇、伊红。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 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为髓系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嗜酸粒细胞祖细胞(CFU-EO)所产生。嗜酸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因此,嗜酸粒细胞与免疫系统之间有密切关系。嗜酸粒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和组织中,外周血中很少,仅占全身嗜酸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稀释液选择哪一种?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稀释液是甲苯胺蓝稀释液。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原理

[原理] 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其它白细胞,并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然后滴入细胞计数盘中,计数一定范围内嗜酸性粒细胞数,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中类繁多,虽想方不同,但作用大同小异。分为保护嗜酸性粒细胞而破坏其它细胞的物质和着染嗜酸性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检测原理

  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白细胞,并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然后滴入细胞计数盘中,计数一定范围内嗜酸性粒细胞数,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  稀释→破坏→充池→计数→计算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用嗜酸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定量稀释,并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其他白细胞,使嗜酸性粒细胞饭颗粒着色,滴入计数室;计数一定范围内嗜酸性细胞数,然后计算成每升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实验材料血液试剂、试剂盒Hillkelmar乙醇一伊红稀释液伊红一丙酮液甲醛甘油柠檬酸钠仪器、耗材试管实验步骤三、实验试剂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应用

(1)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肾上腺皮质有促进机体抗感染的能力,当急性感染(如伤寒)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减低,疾病恢复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又增多。如临床症状严重,嗜酸性粒细胞不减低,说明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预后不良。如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减低,甚至完全消失,说明病情严重。(2)观察手术和烧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检测原理

【检测原理】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白细胞,并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然后滴入细胞计数盘中,计数一定范围内嗜酸性粒细胞数,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稀释→破坏→充池→计数→计算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检测原理

  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白细胞,并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然后滴人细胞计数盘中,计数一定范围内嗜酸性粒细胞数,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简介

  嗜酸性粒细胞(eos)是白细胞中的一类细胞,仅占0.005—0.05,在某些皮肤病、寄生虫病、变态反应、血液病、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可用于观察传染病预后、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等,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检查临床上仍在广泛应用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生理变化

(1)年龄变化:5岁以下儿童嗜酸性粒细胞约为(0~0.8)×109/L,5~15岁约为(0~0.5)×109/L。(2)日间变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浓度在1d内有波动,白天低,夜间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与糖皮质激素脉冲式分泌有关。(3)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使嗜酸性粒细胞减低。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应用

(1)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肾上腺皮质有促进机体抗感染的能力,当急性感染(如伤寒)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减低,疾病恢复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又增多。如临床症状严重,嗜酸性粒细胞不减低,说明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预后不良。如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减低,甚至完全消失,说明病情严重。(2)观察手术和烧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细胞呈圆形,直径13-15μm。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参考值】: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5%;其绝对值为0.05-0.50×10^9/L。 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注意事项

(1)凡能引起白细胞计数误差的因素,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时均应注意。(2)计数应在30~60min内完成,否则嗜酸性粒细胞逐渐破坏或不易辨认,使结果偏低。(3)嗜酸性粒细胞在稀释液中易发生聚集,要及时混匀。嗜酸性粒细胞又易于破碎,振荡不宜太猛烈。(4)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最好固定时间,以排除日间生理变化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及应用

1.生理变化 (1)年龄变化:5岁以下儿童嗜酸性粒细胞约为(0~0.8)×109/L,5~15岁约为(0~0.5)×109/L。(2)日间变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浓度在1d内有波动,白天低,夜间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与糖皮质激素脉冲式分泌有关。(3)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使嗜酸性粒细胞减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生理变化有哪些

  (1)年龄变化:5岁以下儿童嗜酸性粒细胞约为(0~0.8)×109/L,5~15岁约为(0~0.5)×109/L。  (2)日间变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浓度在1d内有波动,白天低,夜间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与糖皮质激素脉冲式分泌有关。  (3)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使嗜酸性粒细胞减低

嗜酸性粒细胞数介绍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也来源于多能干细胞,在细胞的前体(precursors)阶段已能与其他髓系细胞区别,体外培养可分离出嗜酸性粒细胞祖细胞(eosinophil committed cell)。血中嗜酸性粒细胞量在昼夜有明显变化,清晨较低,夜间较高。其周期变化与血中肾上腺皮质的糖皮质激素呈负相关,糖皮质

影响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常见病因

(1)时间: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最好固定时问,以排除日间生理变化。操作应在30~60min内完成,否则嗜酸性粒细胞逐渐破坏或不易辨认,使结果偏低。(2)混匀: 嗜酸性粒细胞在稀释液中易发生聚集,要及时混匀。嗜酸性粒细胞又易于破碎,振荡不宜太猛烈。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生理变化有哪些?

(1)年龄变化:5岁以下儿童嗜酸性粒细胞约为(0~0.8)×109/L,5~15岁约为(0~0.5)×109/L。(2)日间变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浓度在1d内有波动,白天低,夜间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与糖皮质激素脉冲式分泌有关。(3)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使嗜酸性粒细胞减低。

扒一扒嗜酸性粒细胞

什么是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类人体固有的免疫细胞,具有多种功能,见于多种疾病,如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感染性疾病(细菌、真菌、病毒)、结缔组织病、肉芽肿和肿瘤等。还有一些疾病,也伴有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发病机制不明,如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相关疾病通常是由于周围血或组织中

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介绍

  有吞噬作用和趋化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增高见于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精神病时均可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的肥大细胞接触时,使后者脱颗粒而释放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及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肿瘤性增高见于淋巴系统恶性疾患、血

关于嗜酸性粒细胞的介绍

  人体中正常成熟的白细胞可以分为五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粒细胞一样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杀伤细菌、寄生虫的功能,也是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以释放颗粒中的内容物,引起组织

嗜酸性粒细胞的形态介绍

  细胞直径10-12μm,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胞质内含有嗜酸性颗粒,大小胞,不等,分布不均,染成橘红色,不可将核掩盖。[2]  嗜酸性粒细胞可移行至有病原体或发生过敏反应的部位。该细胞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的多种溶酶体酶有杀菌作用,阳离子蛋白对寄生虫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在发生过

嗜酸性粒细胞的形态介绍

细胞直径10-15μm [3]  ,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胞质内含有嗜酸性颗粒,大小胞,不等,分布不均,染成橘红色,不可将核掩盖。 嗜酸性粒细胞可移行至有病原体或发生过敏反应的部位。该细胞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的多种溶酶体酶有杀菌作用,阳离子蛋白对寄生虫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在发生过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什么注意事项

  (1)凡能引起白细胞计数误差的因素,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时均应注意。  (2)计数应在30~60min内完成,否则嗜酸性粒细胞逐渐破坏或不易辨认,使结果偏低。  (3)嗜酸性粒细胞在稀释液中易发生聚集,要及时混匀。嗜酸性粒细胞又易于破碎,振荡不宜太猛烈。  (4)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最好固定时间,以

嗜酸性粒细胞概述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嗜酸性粒细胞的形态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描述:细胞呈圆形,直径13-15μm.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折光性强。细胞核的形状与嗜中性白细胞相似,通常有2-3叶,呈眼镜状,深紫色。嗜酸性粒细胞容易破碎,颗粒可分散于细胞周围。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增加: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热带性及非热带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某些血液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减少: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

嗜酸性粒细胞的基本信息介绍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是直径约10~15μm的圆形细胞,因其富含嗜酸性颗粒而得名。细胞的嗜酸性颗粒中含有多种酶类,如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磷脂酶D、血纤维蛋白溶酶等;还含有较多的碱性组蛋白,因此使颗粒呈嗜酸性。嗜酸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爱GM-CSF、IL-2

嗜酸性粒细胞解读攻略

白细胞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无颗粒白细胞包括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颗粒白细胞其胞质内含有嗜色颗粒,也就是我们常说粒细胞,它可以分为三种,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今天医学之声小编就和大家分享这个其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各种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1、生理变化在劳动、寒冷、饥锇、精神刺激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