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现基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新途径

一种名为AAV.CPP.16的腺相关病毒变体,能够有效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血脑屏障,递送药物至大脑与脊髓,有效治疗患有恶性胶质瘤的实验小鼠。近日,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的一项研究成果,为基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途径。 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精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峻26日介绍,腺相关病毒(AAV)是一种小型病毒,目前是体内基因治疗递送的主要平台。然而,基因载体递送效率较低下,是阻碍AAV介导中枢神经系统基因治疗发展的重要瓶颈。 “基因载体递送效率较低下,与血脑屏障有关。”王峻解释说,血脑屏障由紧密楔在一起的细胞组成,可防止血液中可能存在的毒素和病原体进入脑组织,但同时也是阻碍基因治疗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的主要障碍。 研究中,课题组通过设计、改造,筛选出具有高度血脑屏障穿透性的腺相关病毒变体AAV.CPP.16。通过在不同品系小鼠、幼年及成年食蟹猴的动物模型中注射携带目的基因的AAV.CPP.......阅读全文

Nat-Commun:大脑运动中枢发育的关键基因

  近日,渥太华医院研究所科学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一份报告,描述一个特定基因Snf2h对小脑发育的作用。Snf2h对于是一个健康小脑是重要的,小脑是平衡、精细运动控制和复杂物理运动正常发展的主控制中心。  运动员和艺术家表演非凡的壮举依靠他们小脑。同时,小脑是我

体温调节中枢的中枢部位介绍

  根据对多种恒温动物脑的实验证明:切除大脑皮层及部分皮层下结构后,只要保持下丘脑及其以下的神经结构完整,动物虽然在行为上可能出现一些缺欠,但仍具有维持恒定体温的能力。如进一步破坏下丘脑,则动物不再能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以上实验说明,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部位位于下丘脑。一般认为它应包括视前区——下丘脑

中枢耐受的定义

中枢耐受(central tolerance)是指在胚胎期入出生后T与B 细胞发育的过程中,遇到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浅谈中枢性发热

浅谈中枢性发热一、定义: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原作用,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中枢性发热:是由下丘脑、脑干及上颈髓病变或损害,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导致的发热,体温骤升,持续数小时、数日。二、病因1.脑血管病:o脑血管病引起的中枢性发热以出血性多见,是由于出

什么是中枢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又称一级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与成熟的场所;同时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亦起主导作用。

体温调节中枢的简介

  体温调节中枢指下丘脑的某些对体温变化起调节作用的神经结构。约在100年前就有报告指出局部损毁狗的下丘脑会引起体温升高。上个世纪40年代,神经生理学家曾以定向刺激法和局部毁损法证明下丘脑前部为散热中枢,后外侧部为产热中枢。60年代后,先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特别是在下丘脑的视

中枢免疫器官之骨髓

重要的造血及免疫器官。血液的所有细胞成分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其中髓系细胞(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单核细胞系与巨核细胞-血小板系)是完全在骨髓内分化生成的;淋巴系细胞(T细胞与B细胞)的发育前期是在骨髓内完成;另外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后,也回到骨髓,并在这里大量产生抗体。骨髓是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

中枢免疫器官之胸腺

正常胸腺的结构,是发生最早的免疫器官。新生期胸腺约重15~20g,至青春期可达30~40g。胸腺有结缔组织包被;胸腺由外层皮质、内层髓质组成;表面的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胸腺成为胸腺隔,形成许多不完全分隔的小叶;外层皮质主要由淋巴细胞(胸腺细胞)和上皮网状细胞密集构成。胸腺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建立,以及丧失免

EB病毒中枢感染的简介

  1968年,Henle等人发现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病原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以后逐渐发现EBV感染与鼻咽癌、非洲儿童Burkitts淋巴瘤等多种疾病有关,该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英国“海浪中枢”助力海浪发电

  自8月起,英国海港小镇圣埃夫斯(St. Ives)的海底电缆敷设船诺迪卡号安装了一种名为“海浪中枢”(wave hub)的新设备,以更好地采集海浪能量。  “海浪中枢”是一个海浪能转换器,类似一个巨大的四头插座,安装在离岸16公里的海床下50米处――这个深度能完美地

体温调节中枢的药物作用

  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可帮助人们理解一些病理现象和药物作用机理。如感染性发热初期的寒颤现象,按调定点学说可解释为感觉性发热是下丘脑神经原受到热源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调定点数值之故。如果调定点由37℃上升到38℃,则体温在37℃时就会出现产热过程加强和散热过程减弱的种种表现,如寒颤、竖毛、皮肤血管收缩

新型二价siRNA持续有效调控中枢神经系统基因表达

  使用小干扰RNA(siRNA)持续沉默整个大脑的基因表达目前还无法实现。为此,来自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的Anastasia Khvorova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了一个新的siRNA结构--双siRNA (di-siRNA),可以在单次脑脊液注射后,实现小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CNS

英国海浪中枢项目首次发电并网

海浪中枢通过全面测试投入使用   位于英国西海岸康沃尔(Corrwall)的海浪发电项目“海浪中枢”本周完成了全面测试,正式投入使用。   “海浪中枢”耗资4200万英镑,是一个类似四头插座的巨型海浪能转换器,为更好地捕捉大西洋波浪能,该设备安装在离岸16公里处的海床下50米处。因为四个变电器可

第十六章-中枢兴奋药

第十六章 中枢兴奋药中枢兴奋药(central stimulants)是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可分为三类:1、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如咖啡因;2、主要兴奋延脑呼吸中枢的药物,如尼可刹米;3、主要兴奋脊髓的药物,如士的宁。第一节   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咖啡因(caffeine)[

概述中枢性眩晕的相关症状

  1、椎基底动脉循环不全症 :  突发性眩晕伴有恶心、呕吐,偶有耳鸣,但多为两侧性,常在半夜发作,有时会有耳痛、复视、动摇视、发声障碍、吞咽困难、枕部头痛、手脚麻感、血压异常、眼振电图上会出现中枢性病变特殊之眼振。病因可能是动脉硬化、血栓、颈椎长骨刺及不明原因的血管痉挛,年轻人得此症者,多有家族性

中枢性眩晕诊疗的专家共识

  中枢性眩晕多伴有其他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体检可见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的体征;大部分中枢性眩晕的病灶位于后颅窝。临床诊疗需遵从神经科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原则。需要强调的是,垂直性眼震、非共轭性眼震仅见于中枢性病变,无疲劳的位置性眼震常提示中枢性眼震。    1.血管源性:发病急骤,多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

EB病毒中枢感染的预后介绍

  急性EBV感染所致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大多可在数周到数月完全康复,少数会遗留后遗症,如失语、足下垂、翼状肩和偏盲等。脑炎或急性感染性多神经根炎所引起的呼吸停止是常见死因,有时死于继发感染。

简述中枢性眩晕的症状体征

  ⑴眩晕可为旋转性或非旋转性,持续时间较长(数天、数周或数月),程度不定,一般较轻,有时可进行性加重,与头和身体的位置变动无关。  ⑵可无耳部症状,前庭其他症状也不一定齐全。植物神经反应的程度与眩晕不相协调。  ⑶多伴有其他脑神经、大脑或小脑症状。眩晕发作时可有意识丧失。  ⑷自发性眼震粗大,为垂

如何诊断中枢性呼吸衰竭?

  1.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2.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代谢性疾病。  3.有呼吸中枢衰竭的表现。  4.血气分析检查异常。  5.神经系统损害表现。

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又称一级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鸟类法氏囊或其同功器官。中枢器官主导免疫活性细胞的产生、增殖和分化成熟,对外周淋巴器官发育和全身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

关于中枢性眩晕的疾病概述

  简单而言就是脑部疾病引起的眩晕,最常见的是供给小脑、脑干血液的椎基底动脉循环不全症,这条动脉系是从颈部之两条椎骨动脉开始,进入颅内之小脑、脑干处合而为一成基底动脉,又从此处分为三条动脉,分别是后下小脑动脉,前下小脑动脉及上小脑动脉,这三条动脉都与眩晕有关,其中的前下小脑动脉主要供应脑干之桥脑与小

研究人员发现基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新途径

中新网武汉10月26日电 (杨岑 马芙蓉)一种名为AAV.CPP.16的腺相关病毒变体,能够有效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血脑屏障,递送药物至大脑与脊髓,有效治疗患有恶性胶质瘤的实验小鼠。近日,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的一项研究成果,为基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途径。 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武汉大

研究人员发现基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新途径

  一种名为AAV.CPP.16的腺相关病毒变体,能够有效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血脑屏障,递送药物至大脑与脊髓,有效治疗患有恶性胶质瘤的实验小鼠。近日,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的一项研究成果,为基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途径。  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精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中枢性尿崩症的疾病概述

  尿崩症(DI)是由于患儿完全或部分丧失尿液浓缩功能,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和排出稀释性尿。造成尿崩症的原因很多,其中较多见的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DH,又名精氨酸加压素,AVP)分泌或释放不足引起者,称中枢性尿崩症。

关于中枢性眩晕的病理生理介绍

  前庭分析器通过传导束与小脑、脊髓、植物神经系统、动眼系统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在静止情况下,两侧前庭感受器不断向同侧的前庭神经核对称地发送等值的神经冲动,通过一连串复杂的姿势反射,维持人体的平衡。前庭系统和其与中枢联系过程中的任何部位受生理性刺激,特别是病理性因素的影响,都可能使这种信息发送的两侧对

关于中枢性眩晕的基本症状介绍

  中枢性眩晕就是脑部疾病引起的眩晕,最常见的有“椎基底动脉循环不全症”,多为渐近性和持续性的发作、发作时间有时常长达数月、较少激烈的天旋地转、头部姿势变作并不会使眩晕加剧且患耳朝下时反而较不会眩晕。

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基本介绍

  中枢性呼吸衰竭指由呼吸中枢(延髓、桥脑和丘脑)的直接损伤,或继发损害,或脊髓疾病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损伤而引起的呼吸衰竭。临床可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呼吸频率改变及呼吸节律不规则。本病起病急,病史短,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处理可有效减少病死率。

中枢性尿崩症的病症体征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烦渴、多饮、多尿为主要症状。饮水多(可大于3000ml/m2),尿量可达4~10L,甚至更多,尿比重低且固定。夜尿增多,可出现遗尿。婴幼儿烦渴时哭闹不安,不肯吃奶,饮水后安静,由于喂水不足可发生便秘,低热、脱水甚至休克,严重脱水可致脑损伤及智力缺陷,儿童由于烦渴、多饮、多

研究揭示脑网络中枢节点生理基础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贺永课题组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药物成瘾研究所杨一鸿教授团队,通过功能连接与脑血流的相关性研究,揭示了人脑功能网络中枢节点的生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人脑是自然界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人脑功能网络中的绝大多

巨花远志对中枢降压的作用

  远志煎剂具有短暂的中枢降压作用。麻醉犬静注100%远志煎剂0.125 g/kg,可使血压降至原水平的60-70%,麻醉兔静注0.5 g/kg也可使血压下降至原水平的40-50 ,但作用短暂,在1-2分钟内即可恢复至原水平,重复给药未见快速耐受现象。  通过大鼠麻醉后左颈动脉记录平均动脉压(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