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关于氯胺酮的毒性和体感介绍

1、毒性 70mg会引起中毒,200mg会出现幻觉,500mg会引起呼吸抑制甚至死亡。出现麻醉作用快,但持续时间短。静注可维持5~10分钟,肌注可维持10~30分钟。 2、体感 据称吸食K粉的感觉和饮酒类似,都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而且K粉经常和摇头丸混用,在对收检的真假“摇头丸”以及很多收检的零包毒品的GC/MS检验中,有50%以上都会检出氯胺酮成分。据吸食者交代:“含K的‘摇头丸’吸食起来特别醇和,作用时间长。”单独吸食K粉,亦会产生“与吸食‘摇头丸’差不多的效果。典型的作用特点即意识与感觉的分离状态,滥用“K粉”后经常导致神经精神中毒反应、幻觉和精神分裂症状,临床表现为讲话含糊不清、头昏、精神错乱、过度兴奋、幻觉、幻视、幻听、运动功能障碍、抑郁以及在药物作用下出现怪异和危险行为。......阅读全文

关于氯胺酮的毒性和体感介绍

  1、毒性  70mg会引起中毒,200mg会出现幻觉,500mg会引起呼吸抑制甚至死亡。出现麻醉作用快,但持续时间短。静注可维持5~10分钟,肌注可维持10~30分钟。  2、体感  据称吸食K粉的感觉和饮酒类似,都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而且K粉经常和摇头丸混用,在对收检的真假“摇头丸”以及很多收

关于氯胺酮中毒的诊断和治疗介绍

  一、诊断  氯胺酮中毒的诊断要点为:  有氯胺酮静脉用药史,出现上述表现。  二、治疗  氯胺酮中毒的治疗要点为:  1、发生呼吸抑制,应施行辅助呼吸,不宜使用呼吸兴奋剂。  2、为减少麻醉恢复期的不良反应发生,应避免外界刺激,必要时静脉注射少量短效巴比妥类药物。  3、事先应用氟哌啶醇、氟硝西

关于氯胺酮中毒的介绍

  氯胺酮为新的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麻醉状态中痛觉消失,但意识部分存在。随血中药物浓度的增高,抑制整个中枢神经系统。静脉注射后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是12%,清除半衰期为3.1h。对心血管的作用可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

关于氯胺酮的发展历史介绍

  1962年,美国药剂师CalvinStevens首次成功人工合成,最初发现为一种有效的麻醉药,据称首次使用是被作为兽医麻醉剂,并曾在越战时期作为麻醉药而广泛用于野战创伤外科中。  1971年,美国旧金山和洛杉矶市首先报告氯胺酮滥用病例,当时主要是在一些通宵跳舞的娱乐场所,而光顾这些场所的主要是一

关于氯胺酮的鉴别检测介绍

  一、鉴别  1、取本品适量,加水制成每1mL中约含0.3m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IV A)测定,在269nm与277 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2、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393图)一致。  3、本品的水溶液显氯化物的鉴别反应(附录Ⅲ)。  二、检查  1、酸

关于氯胺酮的不良反应介绍

  部分病人有精神异常现象,甚至出现谵妄。特别在恢复期,呈现恶梦、错觉、幻觉,有时伴有谵妄、跳动现象;上述反应在儿童中发生较少。在恢复期中应尽量避免外界刺激(包括语言),以减少此类不良反应,必要时静注少量短效巴比妥类药或地西泮,也可使情况有所改善。

关于氯胺酮的基本信息介绍

  氯胺酮,全名为 2-邻氯苯基-2-甲氨基环己酮,化学式为,是苯环己哌啶(PCP)的衍生物。因为其物理形状通常为呈白色粉末,而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 K,故俗称K粉。在医学临床上一般作为麻醉剂使用,被列为第一类精神药品管控。

关于氯胺酮的注意事项介绍

  1、对于心功能障碍和血容量不足的病人,可以引起严重循环抑制。因此在应用氯胺酮麻醉前应补充血容量、改善心肌功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2、为了减少气管内粘液的分泌,用药前可给予阿托品或莨菪碱,但后者有使苏醒时梦幻增多的弊端。如氯胺酮过量产生呼吸抑制,可施行人工呼吸等措施,但不可使用呼吸兴奋剂。 

关于氯胺酮的药代动力学介绍

  氯胺酮t1/2α为7~17min,稳态分布容积为3L/kg,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5%~50%。静脉注射后首先进入脑组织,脑内浓度可高于血浆浓度的6.5倍。肝、肺和脂肪内的浓度也较高,重分布明显。t1/2β为2~3h。主要经肝脏生物转化成去甲氯胺酮,再继续代谢成无活性化合物,去甲氯胺酮仍有镇痛作用,

关于棉酚的毒性介绍

  棉酚是毒性物质,可造成人体红肿出血、食欲不振、神经失常、体重减轻、影响生育力。食用含棉酚较多的毛棉油会引起中毒,患者皮肤有剧烈的灼烧感,并伴有头晕、气喘、心慌和无力等症状。因此,未经特殊处理的毛棉油不可食用。  棉酚的毒性可通过湿热处理法消除。在该过程中,棉酚分子的醛基与蛋白质的氨基缩合生成“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