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给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平台

“我们已向国际空间站发送样本并成功开展太空实验,研究发现,在太空中生产类器官稳定可靠、质量高而且可标准化。”在11月18日至20日召开的2022空间技术和平利用(健康)国际研讨会上,苏黎世大学太空中心重力生物学首席科学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科拉·泰尔介绍。 实现这一点有赖于太空特殊的环境。科拉·泰尔称,当前在地球上生产类器官尤其是高质量的类器官很复杂且非常困难,而借助太空微重力环境可生产高质量的类器官。 与会科学家表示,空间环境给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专家介绍,空间有着微重力、强辐射、高真空等不同于地球的特殊环境,借助这种环境条件,许多在地球上无法解决的难题能在太空找到答案。国际宇航科学院生命科学委员会主席、北京理工大学医工融合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邓玉林称:“此前,梦天实验舱搭载微生物检测和培养的仪器进入太空,未来将用于生物医药、微生物检测等领域的研究。” 有不少科学家通过在地球上模拟太空环境开展生命科学......阅读全文

太空给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平台

  “我们已向国际空间站发送样本并成功开展太空实验,研究发现,在太空中生产类器官稳定可靠、质量高而且可标准化。”在11月18日至20日召开的2022空间技术和平利用(健康)国际研讨会上,苏黎世大学太空中心重力生物学首席科学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科拉·泰尔介绍。  实现这一点有赖于太空特殊的环境。科拉

空间搭载:“泛舟”太空的微型生命科学实验室

  发射场载荷装配  在“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搭载的多项科学载荷中,有这样一个生命“小立方”,在轨期间它自动化实施了多种细胞在轨共培养和分析,进行了一次对中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意义深远的探索实践。  5月3日,这个由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邓玉林教授团队完全自主研制的“空间微流控芯片生物培养与分析载荷”,完

空间搭载:“泛舟”太空的微型生命科学实验室

   在“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搭载的多项科学载荷中,有这样一个生命“小立方”,在轨期间它自动化实施了多种细胞在轨共培养和分析,进行了一次对中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意义深远的探索实践。  5月3日,这个由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邓玉林教授团队完全自主研制的“空间微流控芯片生物培养与分析载荷”,完成全部实验任务,

中科院2个生命科学“小立方”搭乘飞船进入太空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中科院)获悉,由该院牵头负责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研制、昵称为生命科学“小立方”的2项科学实验的样品及实验单元——“空间辐射计量及生物损伤评估技术”和“空间微重力环境调控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分子网络研究”,搭乘29日夜间成功发射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前往中国空间站开

太空旅行破坏红细胞造成“太空贫血”

加拿大渥太华医院研究所领导的一项世界首创研究揭示了太空旅行是如何导致红细胞计数下降的,也就是所谓的“太空贫血”。该研究显示,宇航员在太空中身体破坏的红细胞数量比在地球上正常情况下多54%。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1月14日《自然—医学》。 自从第一次太空任务以来,宇航员

减少太空垃圾-美国制定外太空准则

计算机模拟出地球轨道上的物体,其中95%是垃圾碎片,而非运行中的卫星。   数十年来人类太空活动带来的垃圾污染了低地球轨道,而随着拥有航天器的国家不断加大太空活动,物体相撞的机会也大幅增加。   美国国务院负责太空与防务政策的副助理国务卿弗兰克●罗斯(Frank Rose)近日在第七届伊兰?

建造6人“太空豪宅”!他们让中国天宫闪耀太空

11月29日晚,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30日7时33分,翘首以盼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进入中国空间站。至此,我国首次实现中国空间站6个舱段组合体结构和6名航天员在轨驻留,空间站组合体达到最大规模,航天员生活空间超过100立

科学卫星闪耀太空

  自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我国已初步形成遥感、通信广播、气象、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地球资源和导航定位等六大卫星系列。其中,科学实验卫星从探索无尽的宇宙,到追寻微观粒子和生命起源,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我国诞生最早、家族成员最为庞大,并广泛用于科学探测

复杂的太空“变形”!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日9时32分,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梦天实验舱整个转位过程分成5个阶段,包括转位准备、两舱分离、舱体转位、侧向捕获以及转位后的状态恢复。此次实施的转位任务,是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对接口转位至侧向停泊口,空间站在太空里要完成一套复杂的“变形”。 在转位任务开始前,梦

植物太空也生根

    图片来源:NASA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太空上缺少重力并不会影响实验植物生根。   2010年,研究者们将拟南芥两种特殊菌株的种子放在培养皿中,并将其放到了国际空间站。在空间站中,宇航员对植物进行了生长实验——第一步是详细观察根部生长。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们在根部生长的前15

移居太空的代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607.shtm   ?   ?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希望能在几年之内让宇航员重返月球,他们正在大力投资“阿尔忒弥斯”(Artemis)登月计划来实现这一目标。而更加宏

“太空种子”发芽了

5月7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以下简称兰州牧药所)获悉,其提供的中天系列苜蓿和燕麦种子材料,在搭乘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球后,已在兰州牧药所抗逆牧草育种与利用创新团队实验室成功发芽。据悉,其提供的中天系列苜蓿和燕麦等5份牧草种子材料在天宫空间站的空间辐射生物学暴露装置中

日本科学家利用太空精子成功培育太空鼠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山梨大学特任副教授若山清香利用长期保存于国际空间站(ISS)的精子,成功培育出“太空鼠”。据悉,为调查宇宙放射线给哺乳类的生殖细胞带来的影响,日本山梨大学于2014年5月在地面上回收了在国际空间站“希望”号太空舱保存了9个月的老鼠精子,并进行实验。   若山清香对外宣布,

上海都市菜园首播种太空蔬菜-吃太空菜安全吗?

  都市菜园首次播种太空蔬菜  今秋游客就能观赏到各种太空植物  上海首个对外开放的航天蔬菜育种基地都市菜园,日前撒下了第一批太空蔬菜种子,今年秋天,游客就能近距离观赏到各种太空瓜果。  把“会飞的农场”带到中国土地上,是我国农业科学家的创造。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及美国的科学家开始将植物种子

国家航天局:将培育太空旅游等太空经济新业态

1月2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发布第五部航天白皮书——《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系统介绍了2016年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的重大工程和科学应用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也介绍了未来5年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政策与措施、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家航天局介绍,未来五年将培育壮大

生命科学简介

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支配着无生命世界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无须赋予生活物质一种神秘的活力。对于生命科学的深入了解,无疑也能促进物理、化学等人类其它知识领域的发展。比如生命科学中一个世纪性的难题是“智力从何而来?”我们对单一神经元的活动了如指掌,但对数以

太空旅行加快骨骼老化

人类有一天会飞往火星吗?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围绕这个任务展开讨论,但这项任务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技术。“如果人类一次性在太空中呆3年,我们还需要关注相关的健康风险。”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FAU)的Anna-Maria Liphardt博士说,“这同样适用在太空中执行不超过6个月任务的宇航员

中国演绎太空生命传奇

在太空中绽放的花朵嫦娥四号搭载的微型生物圈载荷手绘图搭载探空火箭进入太空的两只小狗“小豹”和“珊珊”(来自网络)  对我们生活的这颗星球,大自然无疑是格外眷顾的,慷慨地赐予了适宜的阳光、水、空气和温度等,孕育出原始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形成了复杂多样、五彩斑斓生物圈,其中就包括属于灵长类的我们人

“太空抽屉”里面有什么?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757.shtm 目前,中国空间站已全面建成,工程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作为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平台,建成后的中国空间站成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三舱部署的多个实验柜可开展上千项科

太空中如何喝豆浆?

  从外表上看,“太空豆浆”更像是一袋全密封的蔬菜水果泥。与用黄豆直接加水打磨后形成的豆浆不同,“太空豆浆”无须粉碎,它是在地面生产的脱渣豆浆粉。这种豆浆粉可以用饮水机流出的适温净水直接冲饮,不存在加热问题。  屈指算来,神舟十三号的3位航天员即将圆满完成任务,返回地面。对李工来说,他既期待着航天员

美国拟建设太空巨型太阳能站-从太空获得能量束

          美国海军工程师最新公布一项未来派计划——从太空获得能量束,他们认为,大型太空太阳能模块可发送太阳能至地面,这项基本方案可为军事设施甚至城市提供能量。   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航天器工程师保罗·杰斐博士现已建造和测试了两种模块类型,用于捕捉并传输太阳能。这一方案使用“三明治”模块,

太空路权:未来太空交通国际治理体系的核心问题

日前,2022空间技术和平利用(健康)国际研讨会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在京召开,会议主题为“同一个太空,同一个家园”,聚焦“和平、合作”与“科学、科创、科普”。大会邀请了科学家、宇航员、企业家、金融家、教育家,探讨“空间技术和平应用与转化、科技创新与发展、科学普及、人才交流与培养”等话题

代表委员谈太空探索: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献智慧

  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里有不少科学家,在他们看来,中国可以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去月球背面:  为深空探测打下基础  “太空探索无止境,地球可能不会去‘流浪’,但人类一定会走向深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孟

美投资二维宇宙飞船清理太空垃圾-助力未来太空探索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将投资研发二维宇宙飞船,这种航天器使用特殊的二维薄膜材料制成,可以包裹住太空垃圾并使其离开轨道。  二维宇宙飞船的推进剂以液体形式储存在两片薄膜之间宽度为10微米的缝隙中。一个大小为1平方米的二维宇宙飞船重量约为35克,因此这种宇宙飞船将大大降低太空发射的

生命科学大会开幕:我国生命科学处在突破的前夜

我相信,这次汇聚,将成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一次令人难忘的盛会。1日,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在致辞中这样说道,生命科学,正引领世界科学发展的新潮流。 这是在中国举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生命科学领域学术盛会。10位诺奖得主、4位世界粮食奖得主

为何将干细胞送上太空?

  失重不仅破坏“飞人”的发型和方向感,还会对培养皿中的细胞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那微重力环境会对干细胞产生哪些影响呢?  近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斯坦福大学细胞生物学家Arun Sharma在世界干细胞峰会(WSCS)上汇报了相关研究成果。他希望将干细胞送至外太空,放置于国际空间站(ISS

世博园神奇的太空育种厅

  在上海世博园太空家园馆太空育种厅内,许多在“太空”中孕育出的“鲜花”令大人好奇、小孩惊奇,众多游客争先恐后地拍照留念。  图为游客在太空育种厅内赏“花”。

NASA发布“日照地球”太空照片

  9月14日消息,美国宇航局(NASA)日前发布了国际空间站宇航员5月份太空行走时拍摄的照片。在照片中,阳光明亮,国际空间站的一部分和地球地平线都清晰可见。

“天宫对话”-带领世界探索太空

“天宫对话——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与非洲青少年问答活动”日前在非盟总部落下帷幕。本次活动由中国驻非盟使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非盟委员会共同举办。中国驻非盟使团团长胡长春大使,非盟委员会教育、科技与创新委员贝荷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埃塞俄比亚创新与科技部部长贝利特·莫拉,非洲国

Science:DNA上的“太空漫步”

  科学家们对细菌的一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研究,揭示了解旋酶沿DNA做长距离移动的机制,展示了这种酶对ATP能源的高效利用,相关论文刊登在了近期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   解旋酶helicase是一类分布广泛的三磷酸腺苷酶(ATPase),在基因组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人类中的一些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