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介绍

人们最早发现手足口病的病原是柯萨奇A16(CA16),后来发现柯萨奇病毒A组4型、5型、9型、10型以及B组2型和5型等肠道病毒也可引起手足口病。自1969年首次分离到EV71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EV71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此病传染性强,常见全家发病,并可造成局部暴发流行。患者以4~5岁以下小儿多见,成人也可患病,但病情多较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5、6月份为多发。潜伏期2~5日。传播途径不仅是粪-口传播,病毒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人群密集处易发生病毒的流行,幼托机构内的学龄前儿童是感染的高危人群。 感染初期患者表现为低热、流涕、食欲下降、口痛、呕吐、腹泻等。口腔黏膜出现小疱疹,常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也可以出现在扁桃体、牙龈及咽部等,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在口腔病变的同时皮肤可以出现斑丘疹,以手足为多见,皮疹主要分布于手背、指间,偶见于躯干、大腿、臀部、上臂等处,呈离心性分布,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直径约3......阅读全文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解读

最近,国家卫健委发布了2018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相当于2.0版(以下简称“新版”),对2010版(相当于1.0版)做了必要的修改。现初步解读如下:一、概况:1、定义: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病毒的血清型包括三类:柯萨奇病毒A组4~7、9、10、16型和B组1~3、

各地纷纷应对手足口病-世卫:手足口病不会影响北京奥运会

卫生部已向世卫组织通报手足口病疫情 中新网5月3日电 中国卫生部今天发出《关于安徽阜阳发生手足口病疫情的情况通报》。通报说,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对安徽阜阳手足口病疫情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当地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积极应对,采取了各种措施

关于手足口病的鉴别诊断介绍

  散在发生时,须与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1.单纯疱疹性口炎  四季均可发病,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以散发病例为主。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及溃疡。但没有手、足部疱疹。  2.疱疹性咽颊炎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患儿发热、咽痛,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病变在口腔后部;

这种传染病春天易高发,小心被“盯”上

  4月12日,记者走访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等门诊了解到,眼下,随着气候变暖,各种细菌和病毒也悄然“活跃”了起来。其中,手足口病就是春天易高发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且传染性强,少数重症甚至危及生命。   早期症状与感冒类似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EV)感染引起的

天津市手足口病发病比去年略有下降

  人民网天津5月18日电(记者朱虹)记者今天从天津市卫生局获悉:截止5月16日,天津市共报告手足口病1792例,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4例重症,无死亡病例。发病年龄与往年一致,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从病原学检测的结果来看,柯萨基A组16型(简称CoxA16)

概述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1.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一)

卫计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计委 卫发明电〔2010〕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指导医疗机构做好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我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结合我国手足口病诊疗实际经验,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

解读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型)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以口、手、足、肛周发生疱疹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2008年5月,卫计委将其列入传染病防止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手足口病并不可怕。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才能更有效预防控制疾病。    手足口病的元凶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型

关于手足口病传播与预防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为全球性传染病。2008年5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计委正式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16(CVA16)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病原。世界大部分地区均

手足口病症状

  手足口病症状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多为柯萨奇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5岁以下婴幼儿居多,4岁以内占发病数的85%~95%。手足口病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以出疹、发热为特征,斑丘疹常发生于口腔黏膜及手、足远端部位。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并发症

关于肠道病毒70型感染的临床表现

  EV70主要引起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脑膜炎、瘫痪型疾病、多发性神经根炎。  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起病急促,突然眼痛、畏光、流泪及眼睑水肿。通常发生于一只眼睛,几小时后波及另一只眼睛。约20%的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及全身不适等表现。EV70所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在病程的2~3天出现特征性表现,即眼

CFDA:批准世界首个EV71灭活疫苗,将减少儿童手足口病死亡

  12月3日,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准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的生产注册申请。该疫苗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预防用生物制品1类新药,通过上万例受试者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安全性较好,对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的保护率可达97.3%,对于有效降低我国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关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鉴别诊断介绍

  1.手足口病  (1)病原体 两者均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疱疹性咽峡炎为柯萨奇A组病毒,手足口病以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重症手足口病多由EV71感染引起。  (2)诊断 仅于口腔咽腭部位、悬雍垂的黏膜上或口腔其他部位出现疱疹,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如手、足、口、臀、膝关节

关于口腔疱疹的基本介绍

  口腔疱疹包括口腔单纯性疱疹、口腔带状疱疹、手足口病。口腔单纯性疱疹是由单纯性疱疹病毒引起,对人体的感染非常多见,口腔、皮肤、眼、会阴、神经系统等是常易受侵犯的部位。人类是其天然宿主。又可分为原发性疱疹性口炎和复发性疱疹性口炎,原发性疱疹性口炎多见于儿童,复发性疱疹性口炎多见于成人,主要表现为唇疱

关于肠道病毒EV71感染的易感人群介绍

  人群对肠道病毒EV71感染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分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成人也可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

日本婴幼儿患手足口病者达11年最高水平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近期该国婴幼儿手足口病患者人数急剧增加,达11年来最高水平。  国立感染症研究所日前发布公报说,在4月18日前的一周时间里,全国约有3000个小儿科定点医疗机构报告新增手足口病病例,患者总人数超过1600人,相当于去年同期的7倍。患者几乎都是5岁

湖南手足口病明显上升-死亡者留守儿童多

  入夏以来,湖南省手足口病疫情明显上升。公开数据显示,4月份,湖南省报告手足口病18375例,死亡35例。记者从湖南省疾控中心获悉,该病死亡病例中,90%是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儿童,这其中,又以农村留守儿童居多。  夏秋为高发季节  根据湖南省卫生厅10日公开发布的数据,今年4月份,

新生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是由肠道病毒所致的儿童急性传染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新生儿由于免疫反应应答系统不成熟,发生肠道病毒感染引起重症疾病的危险性更大。且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症可以仅表现为发热、皮疹、无菌性脑膜炎;重症表现为心肌炎、脑炎、肝炎、肺炎,甚至致

关注手足口病:EV71遗传学特性最新进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许文波联合疾控中心应急办公室,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最近一期的Journal Clinical Virology上发表手足口病研究方面的新进展,文章揭示了山东手足口病病毒的遗传特性,文章标题为:An outbreak of hand, foot,

肠道病毒71型的基本信息介绍

  肠道病毒71型是肠道病毒一般是以数字命名的,排列顺序代表着其发现的先后次序。肠道病毒71型是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主要病原体之一。   人类肠病毒71型于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的

上海巴斯德所等在手足口病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国际学术刊物PLOS ONE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黄忠课题组和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苏志国课题组关于肠道病毒71型基因工程疫苗的合作研究成果。   手足口病是5岁以下儿童中发生的常见传染病,潜伏期为2至7天,患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发热及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部分患者可引起脑

手足口病的合并治疗介绍

  (1)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  (2)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3)有颅内压增高者给予相应处理。  (4)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5)维持血压稳定

简述肠道病毒EV71感染的症状介绍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

关于手足口病的一般治疗介绍

  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  (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  (3)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4)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5)臀部有皮疹的宝宝

简述肠道病毒71型的分类

  肠病毒在病毒学上的分类是属于微小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的肠病毒群(enterovirus)。EV 71为目前肠病毒群中最晚发现的病毒,其感染性强且致病率高,尤其是神经系统方面的并发症。其它同属于肠病毒群之病毒尚包括小儿麻痹病毒(Polioviruses;具3种型别)、柯萨奇病毒

手足口病渐入流行期-国家卫生健康委部署防控

   国家卫生健康委9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疾控局局长毛群安表示,今年手足口病逐渐进入流行期,国家卫生健康委从五方面开展手口足病防控工作。 毛群安指出,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是中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2010年以来,发病人数一直位列中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首位,每年平均报告

关于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的简介

  2015年12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预防用生物制品1类新药——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生产注册申请。该疫苗的问世,对于有效降低我国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尤其是减少该病的重症及死亡病例,保护我国儿童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手足口病的治疗

(一)普通病例的治疗    1. 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    2. 对症治疗    3. 利巴韦林10-15mg/kg.d,更昔洛韦5-10mg/kg.d。    (二)重症病例的治疗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条件时进行心电监护。   

手足口病的诊断

  一、手足口病的诊断:    (一)临床诊断: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 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二)确诊:    临床诊断基础上,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1 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肠道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的介绍

  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自然寄主﹐病毒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通过手指﹑餐具和食物)传播扩散。感染者的咽部和肠中有病毒存在﹐从粪中排病毒的时间较长﹐可持续几周。粪-口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偶然也可以通过飞沫传播。病毒在污水中存活的时间甚长。  发病及临床表现 人食入病毒后﹐经过7~14日﹐存在于咽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