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概述

婴儿胆汁淤积(cholestasis)是指因肝细胞损伤及(或)肝内,外胆管阻塞所致的婴儿胆汁排泌持久减少。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即血直接胆红素>25.5µmol/L(1.5mg/dl),或直、总胆之比>20%]、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及脂肪吸收不良,有人将本症称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由于所包括的病例,并不都具有肝炎的病理改变,故这一名称值得进一步商榷。此处主要讨论发病在生后3个月内的胆汁淤积。......阅读全文

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的病因

  婴儿胆汁淤积症病因很多,主要可分为肝细胞损害、肝内胆管及肝外胆管疾病三大类仅就其中一些主要病因分述于下:  1.病毒性肝炎至今尚无甲肝病毒(HAV)经胎盘引起婴儿宫内感染的报道。中国是肝炎高发地区孕母多数具有甲肝IgG抗体使婴儿获得被动免疫因此3个月以下婴儿发生甲肝的机会甚小。乙型肝炎(HBV)

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

  1.胆汁排泌的生理胆汁中含有胆酸,它可增加胆汁分泌,并促进结合胆红素、胆固醇、磷脂及其他脂溶性有机物(包括某些药物)从胆汁中排泄。当胆酸进入十二指肠后,它可使脂肪乳化健康搜索,并能与脂肪分解产物形成水溶性微粒(micelle)以便脂肪被肠黏膜所吸收。胆酸是由血中胆固醇经肝细胞代谢所产生,在细胞内

诊断胆汁淤积性黄疸的依据

  有以下临床特点可考虑为胆汁淤积性黄疸:  1.有以上临床表现。  2.胆红素浓度逐渐升高,一般在171/μmol/L(10mg/dl)左右,多不超过256.5μmol/L(15mg/dl),个别可超过513μmol/L(30mg/dl)以上,其中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占血清总胆红素>60%。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1.溶血性黄疸  由于红细胞在短时间内大量破坏,释放的胆红素大大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而出现黄疸。血清中胆红素的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如新生儿黄疸、恶性疟疾或因输血不当引起的黄疸,都属于这一类。后者可有寒战、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尿呈酱油色,有血红蛋白尿,但尿中无胆红素。  2.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特征简介

  肝内胆汁淤积从分子细胞学上是指胆汁的生成和分泌减少,以及胆汁淤滞和浓缩。肝内胆汁淤积或单独出现,或与肝实质损害同时存在。特征:  (1)肤色暗黄、黄绿或绿褐色;  (2)皮肤瘙痒显著,常发生于黄疸出现前;  (3)血中胆红素增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胆红素定性试验呈直接反应;  (4)尿胆红素阳性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基本介绍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指因胆汁淤积而使血中胆汁酸和胆红素均高于正常值。所谓胆汁淤积系由于各种有害因素致使肝细胞排泄胆汁功能障碍、胆汁分泌的抑制或肝内、外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流的减慢或停滞。胆汁淤积性黄疸以结合型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最常见的病因是肿瘤、结石、炎症,其次为良性狭窄或梗阻和寄生虫等。  根据

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的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与体征胆汁淤积的临床特征可有宫内生长障碍、早产、喂养困难、呕吐、生长缓慢及部分或间歇性胆汁缺乏的粪便(白便)。新生儿期可看到黄疸,但常会延迟到2~3周尿色暗,并会染尿布,粪便常呈淡黄色、浅褐黄色灰色或白色。肠黏膜周围胆红素产物渗出常使粪便略带黄色。肝大很常见,触诊肝脏呈不同程度硬感;

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的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有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新生儿出血、多脏器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综合征、瘙痒、脾功能亢进肺炎、败血症等。

治疗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相关介绍

  1.感染所致淤积性黄疸  抗感染治疗,去除病菌,清除内毒素血症是最重要的措施,也可考虑在抗感染的基础上慎用糖类皮质激素。另外,熊去氧胆酸、S-腺苷甲硫氨酸亦可使用。  2.药物所致淤积性黄疸  首先是立即停药,黄疸一般在停药后数周内清退,但有少数慢性病例需数月或一年以上黄疸才能消退,无需特殊治疗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发病机制介绍

  胆道梗阻时,胆汁在胆管内淤积,胆管内压力增高,达到一定程度后连接毛细胆管和胆管的Hering壶腹破裂,胆汁进入淋巴,继而进入血循环,而致黄疸。  肝内胆汁淤积或单独出现,或与肝实质损害共存,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常有多因素参与,一般认为与肝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改变、微丝和微管功能障碍、毛细胆管膜与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