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膜炎的流行病学

(一)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在冬春季节流行,多见于儿童,大流行时成人亦不少见。(二)临床表现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在病程中增多并迅速扩大),脑膜刺激征。(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10~3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在80~90%以上。有DIC者,血小板减少。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在病程初期仅可压务升高、外观仍清亮,稍后则浑浊似米汤样。细胞数常达1×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显著增高,糖含量常低于400mg/L,有时甚或为零。暴发型败血症者脊液往往清亮,细胞数、蛋白、糖量亦无改变。对颅内压高的病人,腰穿要慎重,以免引起脑疝。必要时先脱水,穿刺时不宜将针芯全部拨出,而应缓慢放出少量脑脊液作检查。作完腰后患者应平卧6~8小时,不要抬头起身,以免引起脑疝。3.细菌学检查(1)涂片检查包括皮肤瘀点和脑脊液沉淀涂片检查。皮肤瘀点检查时,用针尖刺破瘀点上的皮肤,挤出少量血液和组织液涂于载玻片上......阅读全文

脑脊膜炎的介绍

  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预防脑脊膜炎的相关介绍

  (一)早期发现病人 就地进行呼吸道隔离和治疗,做好疫情报告工作。病人须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日,但不少于发病后7日。加强对疫情单位和地区的疫情监视,接触者医学观察7日;对上感、鼻咽炎、皮肤粘膜出现瘀点的疑病似病人均应给予足量的磺胺嘧啶治疗,疗程5天。  (二)菌苗预防 我国普遍采用A群夹膜多糖菌苗预

关于脑脊膜炎的基本介绍

  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

概述脑脊膜炎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1~7日,一般2~3日。  其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一般可表现为三个临床类型即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  (一)普通型 约占90%左右。病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和脑膜炎期,但由于起病急、进展快、临床常难以划分。  1.上呼吸道感染期 大多数病人并不产生任何症状。部分病人

脑脊膜炎的发病原理介绍

  脑膜炎双球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后,其发展过程取决于人体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人体健康且免疫力正常,则可迅速将病菌消灭或成为带菌者。如果机体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者细菌的毒力强,病菌则从鼻咽部侵入血流形成菌血症或败血症。再侵入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目前认为先天性或获得性IgM缺乏或减

关于脑脊膜炎的病原学介绍

  脑膜炎双球菌属奈瑟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肾形,多成对排列,或四个相联。该菌营养要求较高,用血液琼脂或巧克力培养基,在37℃、含5~10%CO2、pH7.4环境中易生长。传代16~18小时细菌生长旺盛,抗原性最强。本菌含自溶酶,如不及时接种易溶解死亡。对寒冷、干燥较敏感,低于35℃、加温至50℃

关于脑脊膜炎的诊断依据介绍

  (一)流行病学资料 本病在冬春季节流行,多见于儿童,大流行时成人亦不少见。  (二)临床表现 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在病程中增多并迅速扩大),脑膜刺激征。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10~3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在80~90%以上。有D

关于脑脊膜炎的病理变化-介绍

   在败血症期,主要病变为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炎症、坏死和血栓形成同时有血管周围出血;皮肤、皮下组织、粘膜和浆膜等局灶性出血。暴发败血症死亡者尸检时,于皮肤血管内皮细胞内及腔内可见大量革兰氏阴性双球菌,皮肤及内脏血管损害严重而广泛,内皮细胞脱落坏死,血管腔内有纤维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形成的血栓。皮

脑脊膜炎的流行病学

  (一)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在冬春季节流行,多见于儿童,大流行时成人亦不少见。(二)临床表现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在病程中增多并迅速扩大),脑膜刺激征。(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10~3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在80~90%以上。有DIC者,血小板减少

脑脊膜炎的流行病学

  (一)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在冬春季节流行,多见于儿童,大流行时成人亦不少见。(二)临床表现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在病程中增多并迅速扩大),脑膜刺激征。(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10~3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在80~90%以上。有DIC者,血小板减少

脑脊膜炎的病原学是什么

  (一)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在冬春季节流行,多见于儿童,大流行时成人亦不少见。(二)临床表现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在病程中增多并迅速扩大),脑膜刺激征。(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10~3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在80~90%以上。有DIC者,血小板减少

概述脑脊膜炎的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是带菌者和病人。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10天内具有传染性。病原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借飞沫传播。在流行期间,一家有二人以上发病者占2~4%,但人群中鼻咽部带菌率常显著增高,有时高达50%以上,人群带菌率超过20%时提示有发生流行的可能,所以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

关于蝶骨脑脊膜瘤的眼眶病变的简介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仅次于胶质瘤而占第二位,约占全部肿瘤的1/4。脑膜瘤主要发生于蛛网膜的内皮细胞,所以它可以发生于除脑实质以外颅内的任何部位。   脑膜瘤好发年龄为25~50岁,女性多于男性。脑膜瘤大多数为良性,发展缓慢。儿童脑膜瘤侵袭性强,恶性脑膜瘤极为罕见。蝶骨嵴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

简述蝶骨脑脊膜瘤的眼眶病变的发病机制

  肿瘤多数为内皮型和纤维型,肿瘤的生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膨胀性生长,呈结节状,有狭窄的蒂部,较大,手术相对较容易;另一种匍匐样生长,呈地毯状,并与颅底的硬脑膜广泛粘连,手术不易全切,根据其生长特点而形成不同的临床表现。

关于蝶骨脑脊膜瘤的眼眶病变的治疗介绍

  颅眶沟通性脑膜瘤一般都是比较严重的病例,眼科医生可以协助神经外科医生进行颅内眶内脑膜瘤切除术,如能完全切除可以根治此肿瘤。但因瘤组织与周围结构有粘连,或骨质有广泛破坏,一般只能作部分切除,有的患者术后可复发。全切蝶骨嵴脑膜瘤又不损害病人的神经功能并非易事。内侧型脑膜瘤由于可能侵犯海绵窦和颈内动脉

关于蝶骨脑脊膜瘤的眼眶病变的预后介绍

  与肿瘤的发展程度及手术情况有关。本病易于复发。外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手术切除困难不大,术后复发和神经功能损害较少见。内侧型脑膜瘤全切多有困难,术后可有Ⅲ、Ⅳ、Ⅵ脑神经功能损害。另有患者术后可有肢体运动障碍和运动性失语。对于未能全切的内侧型病人,术后可辅以放疗,以防复发。如肿瘤复发可考虑再次手术切除。

概述蝶骨脑脊膜瘤的眼眶病变的临床表现

  与眼眶有关的脑膜瘤因发生部位不同,故临床表现各异。发生于蝶骨嵴内侧的脑膜瘤较少见,早期经过眶上裂或沿视神经鞘蔓延至眼眶。由于肿瘤邻近视神经管和眶上裂,早期出现视力减退、眼球运动神经麻痹和眼球突出,造成眶上裂综合征。Henderson统计发生不同部位的蝶骨脑膜瘤患者,有88%出现眼球突出,47%出

简述蝶骨脑脊膜瘤的眼眶病变的并发症

  面瘫、癫痫等。可能出现一些开颅手术后的并发症:  1.躯体运动功能障碍,牵拉过度或血管痉挛影响运动中枢所致。  2.运动性失语,额叶下部过度牵拉所致。  3.脑神经功能损伤,出血偏盲、失明、眼球运动障碍、三叉神经第1支功能障碍等。  4.脑梗死,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或侧裂血管损伤、痉

关于蝶骨脑脊膜瘤的眼眶病变的辅助检查介绍

  X线检查  早期由于病变范围较小,X线可能无重要发现。晚期可显示眼眶外壁、蝶骨大、小翼密度增高,边界不清楚。  超声波探查  病变侵及眼眶后超声才可能发现病变。B超显示眼眶外侧扁平低回声占位病变(有软组织肿块)或发现眶外侧脂肪受压变窄;A超显示病变呈不规则低反射。超声波检查对诊断视神经鞘脑膜瘤帮

关于蝶骨脑脊膜瘤的眼眶病变的基本信息介绍

  大脑镰旁、矢状窦旁及大脑凸面发生率高,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鞍旁、溴沟、小脑幕及小脑脑桥角等处。其中蝶骨嵴、鞍结节和鞍旁脑膜瘤可侵犯眼眶、视神经和脑神经引起一系列的眼眶病变。蝶骨区是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由于解剖学的关系,也是侵犯眼眶最常见的颅内肿瘤。  蝶骨嵴脑膜瘤是起源于蝶骨大、小翼上的脑膜瘤

简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精神障碍的疾病分类

  临床根据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部位的不同分为:  (1)脑炎、脊髓炎或脑脊髓炎:主要侵犯脑和(或)脊髓实质;  (2)脑膜炎、脊膜炎或脑脊膜炎:主要侵犯脑和(或)脊髓软膜;  (3)脑膜脑炎:脑实质与脑膜合并受累。

关于蝶骨脑脊膜瘤的眼眶病变的实验室检查介绍

  病理组织学检查:颅内脑膜瘤与眶内脑膜瘤的组织结构相同,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边界不清。细胞排列成漩涡状,有纤维组织分隔。组织病理学一般分为三型:  内皮型或砂粒型  圆形或椭圆形内皮细胞组成,在漩涡的中心或血管旁见沙粒体,此型常见。  纤维型  瘤细胞呈梭形,排列成栅栏状或呈波浪形,约占脑膜

关于蝶骨脑脊膜瘤的眼眶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介绍

  1、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CT及MRI,一般可明确做出临床诊断。典型临床症状可提供诊断线索,X线检查可发现蝶骨嵴和蝶骨大、小翼增生,有时还可发现眶上裂扩大或虫蚀样骨破坏,病变部位出现沙砾样钙化。  2、鉴别诊断  和蝶骨嵴脑膜瘤容易混淆的是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后者是一种先天性骨发育异常,发病年

颅内感染的概念是什么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脊髓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脊膜炎、脑脊膜炎、脑炎和脑膜脑炎等,发生于脑部的又称为颅内感染,以脑膜炎、脑炎和脑膜脑炎最常见。各种生物性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螺旋体、立克次体等均可侵犯脑或脊髓实质、脑膜和血管,引起急、慢性炎症。

一例原发性脑脊膜黑色素瘤病病例分析

病例资料 患者,男,49岁,双下肢麻木酸软无力近4年,无疼痛。于院外治疗,病情无减轻,近期渐加重,不能行走,大小便失控,伴头晕、头痛。 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黑痣,双侧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颈椎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显示:颈1~胸1椎体水平椎管内可见纵向生长软组织肿块,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

简述老年人神经梅毒的发病机制

  梅毒螺旋体侵犯中枢系统可致相应部位的病理损害,侵犯脑脊膜,引起炎性反应。脑膜增厚,以脑底的病变最明显。累及脑血管,脊髓动脉,可致相应动脉的血栓形成,发生脑或脊髓梗死。它还可直接侵犯脑和脊髓组织,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脑萎缩。尤其易侵犯脊髓后索及后根,导致其发生变性萎缩。

关于多发性脑瘤的基本信息介绍

  多发性脑膜瘤(别名:多发性脑脊膜瘤,脑脊膜瘤病,脑脊膜纤维瘤病,脑膜瘤病,脑膜纤维瘤病,多发性脑膜瘤病)一般多发脑膜瘤的病因尚不清楚。脑膜瘤术后再出现的多发脑膜瘤,可以用瘤细胞随脑脊液播散解释,但无法解释原发多发的脑膜瘤。

概述脊髓前角灰质炎的发病机制

  本病的典型病理变化在神经系统,主要在神经细胞内而以脊髓的腰膨大和颈膨大处最易受损因此,以上、下肢瘫痪多见,尤以下肢更为多发;其次为脑干处病变居第2位。其主要病理变化如下:  1.脑脊膜明显充血有炎症细胞浸润,其中以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为主病理改变一般与神经组织变化相平行。但有的病例脊髓变化更为严重

分析蛛网膜炎的形成病因

  (一)感染:  蛛网膜炎  蛛网膜炎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继发于各种类型的脑脊膜炎、脑脊髓炎,特别是病毒等感染引起的浆液性脑膜炎。  2.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全身感染如感冒、流感、风湿、肺炎、结核、败血症、盆腔感染等,均可能为致病原因。  (二)外伤:  颅脑外伤及脊柱外伤均可发生,外

概述小儿神经管畸形的临床表现

  DNT是一组具有多种不同临床表型的先天畸形,主要包括无脑畸形、脊柱裂及脑膨出等。  1.无脑畸形  无脑畸形是一种严重的DNT,主要表现为脑的全部或大部缺失。头颅的缺损从顶部开始,可延伸到其与枕骨大孔的任何部位。患儿因颅骨穹隆缺如造成面部畸形外貌,如前颅窝缩短和眼眶变浅,使眼球向前突出,下颌紧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