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介绍

如早期成功地解除玻璃体牵引光感受器组织重新向心性聚缩视功能便会有较大程度的恢复和提高。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手术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除玻璃体牵引,防止裂孔进一步扩大,还可以促进裂孔边缘解剖复位保存和恢复视锥细胞的功能。 特发性黄斑裂孔一旦发生,对视力损害严重,随着发病年限的延长裂孔会发展扩大,而且10%~20%为双眼患病,因此多主张及时进行手术干预。手术疗效在手术解剖成功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视功能恢复效果由于裂孔分期和裂孔发生后持续时间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别。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治疗并无统一标准,一般Ⅱ~Ⅳ期孔患者均为手术对象。部分学者甚至提出对Ⅰ期裂孔进行玻璃体手术,及早解除玻璃体的牵拉,以预防黄斑裂孔的发生,即所谓的黄斑裂孔前期手术。但在此期手术风险大,应慎重选择。......阅读全文

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介绍

  如早期成功地解除玻璃体牵引光感受器组织重新向心性聚缩视功能便会有较大程度的恢复和提高。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手术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除玻璃体牵引,防止裂孔进一步扩大,还可以促进裂孔边缘解剖复位保存和恢复视锥细胞的功能。  特发性黄斑裂孔一旦发生,对视力损害严重,随着发病年限的延长裂孔会发展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基本介绍

  特发性黄斑裂孔是指眼部无明显相关的原发病变如屈光不正、眼外伤及其他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而自行发生的黄斑裂孔,最为常见黄斑裂孔最初认为是外伤直接作用的结果。之后发现黄斑裂孔可发生在无屈光不正、外伤、眼内炎等病史的老年人才开始称为特发性黄斑裂孔。

关于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检查方式介绍

  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黄斑区毛细血管拱环的形态已发生病变的小血管的变形、扭曲现象,以及来自病变区域的异常强荧光、荧光遮蔽或点状不规则状的荧光渗漏。  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早期,眼底表现仅中心凹变浅,黄斑区黄色斑点尚未出现色素上皮改变,这时荧光血管造影一般无明显异

关于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检查方式介绍

  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黄斑区毛细血管拱环的形态已发生病变的小血管的变形、扭曲现象,以及来自病变区域的异常强荧光、荧光遮蔽或点状不规则状的荧光渗漏。  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早期,眼底表现仅中心凹变浅,黄斑区黄色斑点尚未出现色素上皮改变,这时荧光血管造影一般无明显异

关于特发性黄斑裂孔的鉴别诊断介绍

  1.黄斑全层裂孔   黄区裂孔边缘锐利,裂隙灯下前置镜下光切线中断或错位,嘱患者注视光线可察觉光线中断现象,孔周有晕轮或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孔底可有黄白色小点,典型患者可见一半透明的盖膜,与局部增厚的玻璃体后皮质界面粘连。OCT图像中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光带全层缺损。   2.黄斑板层裂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病因分析

  特发性黄斑裂孔无明显可查的病因,排除眼底本身的疾患而出现的黄斑裂孔,占黄斑孔的大部分。在此类患者中,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高,因此认为黄斑裂孔的发病可能与脉络膜缺血有关。另外发现在用雌激素治疗或者行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黄斑裂孔的发病率高,因此认为性激素可能与黄斑裂孔的发病有关。近年强调玻璃体表面玻璃体

黄斑裂孔的介绍

  黄斑裂孔是指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至感光细胞层发生的组织缺损, 严重损害患者的中心视力。Knapp和Noyes分别于1869和1871年最早报导了外伤性黄斑区视网膜裂孔,Kuhnt于1900年首次报导非外伤性黄斑裂孔,此后,各种原因的黄斑裂孔相继被认识。该病的患病率不高,约占人群的3.3‰,其中以不

简述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表现

  1.症状  本病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有时在另一眼被遮盖时才被发现。早期可无症状,常见症状包括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视力常降至0.05~0.5不等,平均为0.1。用Amsler方格表可查出视物变形及中心暗点。  2.眼底检查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眼部改变主要在眼底黄斑部。多数病例伴随玻璃体不完全或

黄斑裂孔的诊断介绍

  诊断要点  自从眼底相干光断层扫描(OCT)问世以来,黄斑孔诊断已无困难。当眼底镜检查发现黄斑区可疑破孔时行OCT扫描即可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  1. 病因鉴别:需除外特发性黄斑裂孔以外的致病原因,如外伤、炎症、高度近视、囊样黄斑水肿、眼底血管病、变性类疾病、日蚀性视网膜病变等导致的继发性黄斑

黄斑裂孔的鉴别诊断介绍

  1. 病因鉴别:需除外特发性黄斑裂孔以外的致病原因,如外伤、炎症、高度近视、囊样黄斑水肿、眼底血管病、变性类疾病、日蚀性视网膜病变等导致的继发性黄斑水肿。  2. 形态鉴别:应与另外2种玻璃体牵引性黄斑病变鉴别。  (1)特发性黄斑前膜:有时合并黄斑裂孔,眼底及OCT检查均可明确诊断。  (2)

关于黄斑裂孔的基本介绍

  黄斑裂孔是指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至感光细胞层发生的组织缺损, 严重损害患者的中心视力。Knapp和Noyes分别于1869和1871年最早报导了外伤性黄斑区视网膜裂孔,Kuhnt于1900年首次报导非外伤性黄斑裂孔,此后,各种原因的黄斑裂孔相继被认识。   该病的患病率不高,约占人群的3.3‰,

关于黄斑裂孔的预后介绍

  对于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 不同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Kelly(1991)等单纯使用玻璃体切割术(52例), 裂孔闭合率为58%, 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为42.3%, 2年后该作者的病例累积达170例, 此时的裂孔闭合率为73%, 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为55%。近年来研究发现, 在手术

关于黄斑裂孔的手术治疗适应症介绍

  (1) 治疗性玻璃体切割术: 目的在于促使黄斑裂孔闭合及裂孔周围视网膜浅脱离复位。  A. 明确诊断为II~IV期特发性黄斑裂孔,视力明显下降(0.05~0.4)、有明显的视物变形者。  B. 黄斑裂孔形成时间在一年以内,愿意接受手术者。  (2) 在Gass对黄斑裂孔的分期中, I期黄斑裂孔并

概述黄斑裂孔的治疗原则和进展

  黄斑孔的手术治疗以前是一个禁区,只有在有较大范围的周围视网膜脱离时才考虑。近年来由于对黄斑孔发病机理的研究认识到黄斑孔的形成与玻璃体对黄斑中心凹切线方向的牵引密切相关。因此广泛开展了用玻璃体切割的方法切除中心凹前的玻璃体皮质治疗黄斑孔。  手术目的为缓解玻璃体黄斑牵拉,对I 期患者,切除玻璃体特

黄斑裂孔的分类

  (1)特发性黄斑裂孔  (2)外伤性黄斑裂孔  (3)高度近视黄斑裂孔  (4)继发性黄斑裂孔  2. 根据黄斑裂孔的形态  (1)全层黄斑裂孔  (2)板层黄斑裂孔

一例特发性黄斑裂孔自行闭合病例分析

患者,女性,57岁。2014年3月6日,患者在家中偶然发现右眼视物模糊,于2014年3月8日就诊于河北省蠡县医院眼科。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04,左眼视力1.0。双眼睑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角膜后沉着物(-),前房中深,房水闪辉(-)。瞳孔正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应存在。眼底检查:视乳头边界

黄斑裂孔发病原因介绍

  除特发性黄斑裂孔外,其它原因所致者病因均较明确,如外伤、高度近视、囊样黄斑水肿、炎症、视网膜变性类疾病、 黄斑前膜和日蚀性视网膜病变等。  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认识则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漫长时光,直至1988年Gass提出了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切线方向的牵拉是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的主要原因, 为采用玻璃体

关于黄斑裂孔的自然病程介绍

  I期黄斑孔(先兆孔):约50% 发展为全层黄斑孔,50%的病例在玻璃体与黄斑中心凹分开后自发缓解。  II期黄斑孔:多数病例于2~6个月后发展至3期孔。多数病例黄斑孔大小发展至400μm以上。  III期黄斑孔:少于40%的病例发展至VI期黄斑孔。80%病例视力相对稳定。通常于1年后视网膜脱离区

关于黄斑裂孔的病理生理介绍

  黄斑裂孔的临床病理可表现为  ①黄斑孔大小400~500μm。  ② 黄斑裂孔周围“脱离”范围达300-500μm。  ③ 感光细胞发生萎缩。  ④ 黄斑囊样改变。  ⑤ 类似于玻璃膜疣的黄色点状沉着物附着于RPE表面。  ⑥ 出现视网膜前星形细胞膜。

黄斑裂孔发病机制

  有关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最早期的文献报导认为外伤是黄斑裂孔形成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病例报导的增加,人们发现仅约5%~15%的黄斑裂孔为外伤引起。本世纪初,有作者提出囊样黄斑变性是黄斑裂孔的主要发病原因,也有人认为年龄相关性血管改变导致黄斑萎缩而最终形成黄斑裂孔,但这些观点都不能解释特

黄斑裂孔的诊断要点

  自从眼底相干光断层扫描(OCT)问世以来,黄斑孔诊断已无困难。当眼底镜检查发现黄斑区可疑破孔时行OCT扫描即可确定诊断。

黄斑裂孔的形态特征

  应与另外2种玻璃体牵引性黄斑病变鉴别。  (1)特发性黄斑前膜:有时合并黄斑裂孔,眼底及OCT检查均可明确诊断。  (2)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常导致黄斑牵引变形、黄斑水肿,有时与黄斑裂孔同时存在。OCT检查可确诊。  (3)板层黄斑裂孔:OCT检查可明确黄斑裂孔是否为全层或板层。  (4)黄斑

黄斑裂孔的病理生理

  黄斑裂孔的临床病理可表现为①黄斑孔大小400~500μm。② 黄斑裂孔周围“脱离”范围达300-500μm。③ 感光细胞发生萎缩。④ 黄斑囊样改变。⑤ 类似于玻璃膜疣的黄色点状沉着物附着于RPE表面。⑥ 出现视网膜前星形细胞膜。

黄斑裂孔的病因鉴别

  需除外特发性黄斑裂孔以外的致病原因,如外伤、炎症、高度近视、囊样黄斑水肿、眼底血管病、变性类疾病、日蚀性视网膜病变等导致的继发性黄斑水肿。

黄斑裂孔的鉴别诊断

  1. 病因鉴别:需除外特发性黄斑裂孔以外的致病原因,如外伤、炎症、高度近视、囊样黄斑水肿、眼底血管病、变性类疾病、日蚀性视网膜病变等导致的继发性黄斑水肿。  2. 形态鉴别:应与另外2种玻璃体牵引性黄斑病变鉴别。  (1)特发性黄斑前膜:有时合并黄斑裂孔,眼底及OCT检查均可明确诊断。  (2)

关于黄斑裂孔的预防的护理介绍

  1、疾病预防  对于存在明确病因的非特发性黄斑裂孔,可通过治疗原发病以及密切随诊检查预防黄斑裂孔的发生。特发性黄斑裂孔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2、疾病护理   黄斑裂孔手术由于眼内填充气体的缘故,术后需俯卧位,俯卧持续时间取决于眼内填充的气体种类。一般为1-2周。此时按玻璃体手术后眼内填充护理

概述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

  有关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最早期的文献报导认为外伤是黄斑裂孔形成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病例报导的增加,人们发现仅约5%~15%的黄斑裂孔为外伤引起。本世纪初,有作者提出囊样黄斑变性是黄斑裂孔的主要发病原因,也有人认为年龄相关性血管改变导致黄斑萎缩而最终形成黄斑裂孔,但这些观点都不能解释特

关于黄斑裂孔的病因分析

  除特发性黄斑裂孔外,其它原因所致者病因均较明确,如外伤、高度近视、囊样黄斑水肿、炎症、视网膜变性类疾病、 黄斑前膜和日蚀性视网膜病变等。  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认识则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漫长时光,直至1988年Gass提出了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切线方向的牵拉是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的主要原因, 为采用玻璃体

关于黄斑裂孔的对侧眼症状介绍

  (1) 玻璃体与黄斑中央凹分离:无黄斑孔形成危险。  (2) 玻璃体与黄斑中央凹未分离:黄斑孔形成可能性

关于黄斑裂孔的 手术方法及进展介绍

  传统手术技术为标准三切口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 行人工玻璃体后脱离,次全  切除玻璃体,剥离黄斑前膜或黄斑区视网膜内界膜,或辅以生物制剂封闭黄斑孔。用20%~25%的SF6气体行膨胀气体/空气交换。术毕, 患者俯卧位约14天后, 玻璃体腔内气体吸收, 恢复正常体位。  (1) 微切口玻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