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印太交汇区跨圈层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第237卷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关于印太交汇区的综述性论文。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简称印太交汇区)泛指西太平洋—南海/印度尼西亚海—东印度洋所交汇的海域,是全球跨圈层、跨洋盆的多尺度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中心,是全球季风系统、环流系统的关键纽带,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中心。 印太交汇区是澳洲季风、南海季风、东亚季风以及西太平洋季风等的衔接区,交汇区热力结构和海气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临近季风系统的变化。印太交汇区在构成印太洋盆的物质和能量输运通道的同时,直接衔接了印太低纬度海盆的五个环流圈,包括:北太平洋热带环流、南太平洋热带环流、南海环流、印度洋热带环流和南印度洋副热带环流。 印太交汇区作为跨圈层、跨海盆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的重要海区,其海洋动力调整是海洋系统洋际、层际耦联研究的重要环节。印太交汇区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极高,是全球珊瑚、鱼类、红树......阅读全文

印太交汇区跨圈层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第237卷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关于印太交汇区的综述性论文。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简称印太交汇区)泛指西太平洋—南海/印度尼西亚海—东印度洋所交汇的海域,是全球跨圈层、跨洋盆的多尺度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中心,是

印太交汇区跨圈层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第237卷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关于印太交汇区的综述性论文。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简称印太交汇区)泛指西太平洋—南海/印度尼西亚海—东印度洋所交汇的海域,是全球跨圈层、跨洋盆的多尺度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中心,

印太江豚种内高度分化研究获进展

  江豚为鼠海豚科下的一个属即“江豚属”,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沿海以及中国长江中下游淡水流域。目前,研究认为江豚包含两个种,即窄脊江豚(包括长江江豚亚种和东亚江豚亚种)和印太江豚(“宽脊江豚”)。长江江豚是唯一生活在淡水流域的鼠海豚种群,凭借小巧的身型和可爱的“微笑”名扬海内外。在江豚可爱的外

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影响课题通过验收

“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短期气候的影响”课题通过验收验收会现场  10月9日,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建平研究员主持的国家973计划项目“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短期气候的影响”在北京召开了课题结题验收会。课题验收专家组由973计划顾问组专家、咨询组责任专家、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又一重大项目在青岛启动

   近日,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印太交汇区物质能量汇聚中心海洋环境与生物过程的耦合作用和生态效应”启动会在青岛召开。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以及项目承担单位的50余位领导、专家参会,围绕印太交汇区核心科学问题开展研讨交流。 印太交汇区地处热带太平洋与

太赫兹被动光频梳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曹俊诚、黎华领衔的太赫兹(THz)光子学器件与应用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曾和平团队、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国际实验室张凯团队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基于THz量子级联激光器(QCL)的增强型被动光频梳,采用

力学所页岩气跨尺度评价平台研究获进展

  页岩气属于源储一体的资源。发育丰富的有机质纳米喉道是页岩气的载体,独具特色的层理缝是页岩强非均质性的具体体现。因此表征页岩多尺度特征,认识页岩气跨尺度运移规律,是页岩气研究的前沿课题。  近期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流固耦合实验室林缅研究团队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针对页岩多尺度表征问题

药用植物印楝潜抗氧化活性筛选研究获进展

印楝(楝科)是一种典型的热带-亚热带多用途传统药用植物。近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相关研究人员在印楝潜在抗氧化活性的筛选研究中获得新进展,为其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对其进行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相关成果发表在药物化学领域期刊Antioxidants上。美国国家科学院将印楝报道为“解决全球问题之树”,又称

西安光机所太赫兹超材料功能器件研究获进展

            导读: 陈徐研究了一种利用石墨烯构建的三维太赫兹超材料结构,通过与太赫兹波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多个等离子体共振模式激发。                       3月19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范文慧课题组,在太赫

海马印-太起源及其全球扩散的时空路径与适应进化机制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林强团队主导,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等团队联合研究,首次明确了印-太交汇区的印-澳群岛是全球海马的起源中心;原创性地发现了在地质、洋流驱动下海马全球扩散路径的时空特征及生态适应与进化机制,提出了印-太海马类群由

海洋所代表团访问印尼国家研究创新署

 印尼国家研究创新署地球科学与海洋学院院长Ocky Karna Radjasa会见海洋所代表团   海洋所供图   应印尼国家研究创新署海洋研究中心(RCO)所长Udhi Hernawan邀请,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务委员于仁成一行进行了访问和交流。 海洋所代表团先后会见了印尼国家研

高灵敏度太赫兹探测器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科院纳米器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秦华团队公布了能够在液氮温度下灵敏探测太赫兹波黑体辐射的氮化镓基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探测器研究结果,首次直接验证了天线耦合的场效应晶体管可用于非相干太赫兹波的灵敏探测。结果发表于《应用物理快报》[],并被 APL 编辑选为20

亚洲内陆荒漠区花粉-植被量化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宇飞、王国宏等近日在《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发表了在亚洲内陆荒漠区花粉-植被量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为解决亚洲内陆荒漠区深时植被及其演替的目标开辟了新途径。 量化重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深时植被是一个世界难题。化石花粉数据是重建过去植被组成、类型及相关的生

我国石墨烯太赫兹外差混频探测器研究获进展

            记者6月29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三研究所专用集成电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纳米器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再次合作,在高灵敏度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太赫兹自混频探测器的基础上,实现了外差混频和分谐波混频探测,

中国科大太赫兹波段主动调控材料和器件研究获进展

我校陆亚林教授量子功能材料和先进光子技术研究团队在太赫兹主动调控器件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该团队研究了太赫兹波与超构材料、氧化物超晶格薄膜相互作用机制,并成功制备了超快的太赫兹调制器,率先实现了皮秒级的高调制深度的太赫兹超快开关;同时制备了多功能的太赫兹器件,在单一器件中实现电开关、光存储和超快调制

海洋所揭示热带印太海洋盐度变化新模态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研究组在热带印太上层海洋盐度的年际-年代际低频变化研究中获进展,发现热带太平洋温跃层盐度变化新模态,揭示印尼贯穿流调整下的热带印度洋盐度低频变化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

研究团队在西太潜标观测的海流资料同化的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南海环流动力研究团队及合作者,在西太潜标观测的海流资料同化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  海洋数据同化是融合海洋观测与数值模拟、改进海洋环境预

水生所——跨亚科鱼类基因编辑配子“借腹生殖”研究获进展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是成体雄性性腺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一类生殖干细胞。利用精原干细胞移植(Spermatogoni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SSCT)技术,有可能实现跨个体甚至是跨物种的“借腹生殖”,也

跨损伤DNA聚合酶正确跨越BPDE-dG机制研究获进展

  烟草、汽车尾气和燃煤排放所产生的苯并芘 (BP) 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BP在体内经过代谢产生强致癌产物BPDE,BPDE与DNA上的鸟嘌呤结合形成的加合物(BPDE-dG)与肺癌发生密切相关。跨损伤 DNA 合成 (TLS)聚合酶可以直接在DNA 加合物对面掺入核苷酸,使由于DNA

理化所仿生光控分子马达用于跨膜物质传递研究获进展

  在自然界中,细胞新陈代谢的维持和调节大多是通过跨膜传递蛋白来实现,比如,离子通道和离子泵能够调节细胞内外的离子或者分子的跨膜传输。研究学习模仿这些生物机器和生物马达一直是科学家们追逐的热点。虽然科学家们制备了不同的人工分子机器和人工纳米通道,但是要实现如生物分子机器或者生物分子马达那样精细调控的

父亲诱导的糖尿病易感性跨代遗传机制研究获进展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某些获得性性状可以遗传给下一代。然而,获得性性状的遗传仍然存在争议,因为人们还不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确切分子机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孙青原领导的受精生物学研究组发现,环境能诱导精子发生表观遗传学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可以遗传到下一代。   在全球范围内,前期糖尿病和二型糖

荧光碳量子点的太赫兹光电特性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文课题组与西南大学合作,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THz TDS)技术,探究荧光碳量子点(CQDs)的光电特性,发现在80-280 K温度范围内,红光荧光量子点(R-CQDs)在0.2-1.2 THz频段为光绝缘体(即对THz光全透),而蓝光荧光量子

荧光碳量子点的太赫兹光电特性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文课题组与西南大学合作,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THz TDS)技术,探究荧光碳量子点(CQDs)的光电特性,发现在80-280 K温度范围内,红光荧光量子点(R-CQDs)在0.2-1.2 THz频段为光绝缘体(即对THz光全透),而蓝光荧光

西太暖池区上层细菌颗粒有机质研究又有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630.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宋金明团队与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合作,在国际地学自然指数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发表研究成果,报道了西太暖池区细菌颗粒有机质的丰度、活性及对海洋生物

大气所建立亚洲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多源海洋资料同化系统

  亚洲与太平洋、印度洋交汇区是影响中国短期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之一,该区的海气相互作用是影响中国大尺度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建立海洋资料同化系统、通过再分析为该海区提供高分辨率海况评估非常重要。现有的全球海洋再分析资料集,如海洋环流与气候预测(ECCO)和简单海洋资料同化(SODA),虽可以

海底热液区岩浆对热液系统物质贡献研究中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22_4781704.shtml   近日,Litho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曾志刚课题组与合作者,关于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热液区玄武安山质岩浆中硫化物饱和及溶解机制的研究成果,为进一

太阳宁静区S状暗条形成与爆发研究获进展

  太阳暗条是存在于太阳高温大气中“冷而密”的等离子体团,通常位于磁场中性线上方,根据暗条在日面上的位置,分为活动区暗条、中间体暗条和宁静暗条,宁静区暗条的形成和爆发是当前太阳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基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观测站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观测的高分辨率Hα图像数据,中科院紫金山

拟南芥PRL1基因调控根尖分生区活力研究获进展

  根尖分生区的微环境(stem cell niche)对维持根尖干细胞的活力,保证根系正常持续生长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报道了一些在根尖干细胞维持方面的研究,但根尖干细胞命运决定以及微环境的活力维持还没有完全阐述清楚。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李霞课题组通过正向遗传学的方

室温温区热声制冷机理论研究获进展

  行波热声制冷机是新型制冷技术,利用热声效应实现热量从低温端到高温端的输运,具有本征效率高、可靠性好、环境友好等优点。然而,在输入声功不变时,热声制冷机用于转化为冷量的声功会随着制冷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即热声制冷机应用于室温温区制冷时出口声功较大,约占输入声功的80%。传统的声功回收方式在反馈过程中

亚热带丘陵区氨气近源沉降研究获进展

氨气是大气中含量颇高的碱性气体,主要来自于农田氮肥施用及畜禽粪便导致的氨挥发。氨气与酸性气体反应会形成大气气溶胶,因而氨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物。氨气化学性质活泼、粘滞性强,能够较快从大气向地表沉降而清除。农业源在氨排放清单中占比较大,但农业排放的氨气是否全部进入大气亟待评估。  我国亚热带丘陵区山多地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