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云南大学最新Nature文章

人类大脑可谓是世界上最精细复杂的机器了,比如我们平时最简单的摄食动作,也需要眼,手与神经系统协调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接受信息与作出应答,那么这个动作过程是何时出现的呢?近期来自云南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解答了这个问题,他们发表了题为“Specialized appendages in fuxianhuiids and the head organization of early euarthropods”的文章,找到了目前为止已知出现这一系统协调的最早动物,并解开了之前关于这一方面的争论。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 科学家指出,这可能是最早,最简单的操控四肢用于摄食的例子了,表明了这种适应能力可能令节肢动物成功进化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昆虫,蜘蛛和甲壳类动物。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张喜光教授,这位知名的古生物学家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曾在2007年于Nature杂志......阅读全文

古生物学家发现华南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肇端标志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7日发布消息,该所戎嘉余院士和黄冰研究员通过对相关层段中腕足动物群的深化研究,为华南奥陶纪末大灭绝的肇始标志提出了新的认识。 这一研究成果《华南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肇端标志—腕足动物稀少贝组合(Manosia Assemblage)及其穿时分布》近日发布在《地质学

古生物学者发现:亿年前两栖动物的捕食行为

  来自中国和英国的古生物学者23日联合宣布:他们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白垩纪地层发现了罕见的蛙类胃容物化石,这对于了解史前两栖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该发现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英良集团·世界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苏珊·E.埃文斯(Su

秘鲁古生物学家发现2300万年前罕见昆虫琥珀

  北京时间8月1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秘鲁梅尔霍林格古生物学博物馆古生物学家近日声称,他们在秘鲁北部边境地区发现了2300万年前始新世时期的琥珀化石,这些琥珀中包裹着多种罕见的远古昆虫等动物和向日葵种子。  据秘鲁梅尔霍林格古生物学博物馆负责人、古生物学家克劳斯-霍林格介绍

古生物学家在一亿年前琥珀中发现史前哺乳动物毛发

封存在琥珀中的一亿年历史的史前哺乳动物毛发  据国外媒体报道,古生物学家日前在一个有1亿年历史的琥珀中发现了哺乳动物的毛发。由于琥珀中这些毛发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在显微镜下,毛发内部结构清晰可见。尽管此前曾发现过更古老的平面古生物毛发化石,这是已知最古老的立体毛发标本。  这一琥珀是在

古生物专家 齐聚京城

  3月23日至28日,主龙类系统发育——新数据和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世界著名的主龙类和系统发育方法研究方向的专家汇集北京,探讨新数据的特点及其对系统重建的影响等内容。  图为3月28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主龙类和系统发育方法研究方向的专家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恐龙展池。  新华社记者

陈旭院士出席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并作特邀报告

  11月14日至16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顺利召开,共有来自全国3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相关研究机构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还特别邀请了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陈旭院士,著名古植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David

川渝两地将建首个古生物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5月17日,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和5·19中国旅游日”自贡市主会场活动,在自贡恐龙博物馆举行。会上,自贡恐龙博物馆、重庆云阳县普安恐龙化石管理委员会、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共同签订《川渝恐龙研究合作协议》,共建川渝两地首个古生物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据了解,三方

古生物学家揭秘奥陶纪海洋动物群繁盛背后的“玄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8月20日发布消息,该所“早古生代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詹仁斌研究员及其国际合作伙伴加拿大威斯顿大学靳吉锁教授指出,现今活跃在东太平洋赤道地区的“冷舌”现象在奥陶纪时就已存在,华南板块在奥陶纪时的海洋动物群演化与这一“冷舌”及其运移存在密切关联。该研究成果在近期发表于

周学斌任云南大学党委书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745.shtm   ?2023年7月12日,云南大学召开干部大会,宣布省委对学校党委主要领导的任职决定:周学斌任云南大学党委委员、常委、书记。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李刚,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高

勇敢活下去! 寒武纪化石揭示泛甲壳类动物祖先

  “地球生物圈经历了这么多次大灭绝,经历了小行星撞击,经历了多次严酷的冰期,也经历了白垩纪那样的酷暑,但泛甲壳类始终引吭高歌,屹立不倒。”望着手中这块记载着五亿多年历史的耳材村虫化石,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翟大有感慨万分。  北京时间12月28日凌晨,《当代生物学》在线发表了云

云南禄丰三列齿兽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538.shtm  纤弱禄丰兽CVEB12001头骨及右下颌。(研究团队供图)   云南禄丰是世界著名的早侏罗世恐龙化石产地,也产出了大量同一时期的基干哺乳动物化石。三列齿兽科属于哺

化石三维重建与可视化课程

  随着CT成像技术的发展,三维重建与可视化在古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日渐普及。为了帮助研究生们更熟练地掌握化石CT数据的处理方法,我所于12月4日至10日首次开办了《化石三维重建与可视化》课程。  本课程由卢静研究员主持开设,在为期一周的课程培训中针对化石CT扫描数据的三维重建和可视化为研究生介绍了包

2.5亿年前化石揭示植物“爱睡觉”的原因

16日从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获悉,冯卓团队利用一种独特的昆虫咬蚀结构巧妙证实了化石植物存在感夜性(叶片白天展开,夜晚合拢或下垂),把植物感夜性的起源时间推到了2.5亿年前,并提出植物叶片的“睡眠运动”可能在不同植物支系中存在多次独立起源,代表了一种趋同演化的结果。 有些植物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即

琥珀解密古生物扩散踪迹

   ■本报记者 王晨绯  “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咏琥珀》生动传神地描述了琥珀。琥珀是能够把远古动、植物近乎完整保存,并形成化石的唯一宝石,具有非常高的科研价值。通过琥珀中保存的生物状态,科学家可以研究古生物、古地质、古气候、物种的进化与灭绝等。  近

“李四光大讲堂” 周忠和院士谈“为什么还要关注古生物学”

4月22日下午,“李四光大讲堂”首场报告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科学报告厅举行。报告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应邀以“为什么还要关注古生物学”为主题作学术报告。周忠和以“研究古生物有什么用?”为切入点,系统介绍了古生物

云南大学副校长论文因捏造数据被撤销

  来自云南大学的一篇论文在著名期刊Cell Reports发表三个月后,因部分数据捏造而被撤销。  撤销声明表示,论文中图一表示细菌丰富度的数据是被捏造的。所有作者同意撤销该论文。  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云南大学的Cheng-Gang Zou和Ke-Qin Zhang(张克勤)。据了解,张克勤1981

澄江化石地科考 探秘“世界化石宝库”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化石地是亚洲唯一、全球仅有三个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之一。1984年,澄江当地发掘出5.18亿年前寒武纪时期的动物群化石,因保存完好、门类众多而轰动世界,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历经38年的科学攻关,澄江化石地不断获得享誉世界的研究成果。最近,相关课题组云南大学、西

太空新添一颗以中国古生物学家命名小行星“张弥曼星”

  浩瀚星空中又新添一颗中国科学家星——以中国古生物学家张弥曼院士命名的小行星“张弥曼星”。  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已发布公告,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以表彰张弥曼院士作为中国四足动

当古生物遇到新科技

   古生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如始祖鸟、北京猿人等关键化石的发现都填补了生命演化历史的空白。如今,新的观测分析手段,诸如高精度成像与解析技术、分子古生物学技术以及大数据和自动识别等,给古生物学这样的传统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原有的以及新发现的化石中挖掘出大量前所未知的全

319种古生物复原图亮相

  《古生物图鉴》合集。   3月18日,科学艺术机构啄木鸟科学小组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术报告厅正式发布了319种著名古生物化石生命形象科学绘画作品,这批作品涵盖了全世界最为著名的恐龙、古鸟、翼龙、史前水栖爬行动物化石的生命形象及骨骼结构重建图。   319种古生物复原图出自啄

我国发现最早的节肢动物无节幼虫化石

  中国、德国和美国研究人员5月2日说,他们从中国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中发现了5.2亿年前一种三维立体保存的无节幼虫化石,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节肢动物无节幼虫化石。  这项研究由中国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古生物学家侯先光教授和刘煜博士与德国、美国科学家联合开展。他们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

周学斌任云南大学党委委员、常委、书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783.shtm   2023年7月12日,云南大学召开干部大会,宣布省委对学校党委主要领导的任职决定:周学斌任云南大学党委委员、常委、书记。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李刚,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高俊

云南大学实验室失火 疑是酒精灯惹祸

  9月21日11时30分左右,4辆消防车呼啸着赶赴位于云南大学北院的省微生物研究所。接报火情为研究所一楼一间实验室中的酒精灯被打翻,引发实验室着火,并无人员伤亡。  12时,消防队员已经处置完毕,离开了现场,一楼大厅可见消防器材留下的泡沫痕迹。由于校方封锁,记者无法进入失火的实验室,也不

南京古生物所二叠纪珊瑚及古生物地理研究取得新进展

  滇缅马(Sibumasu)地块由位于冈瓦纳古陆和欧亚古陆之间的一系列外来体组成,包含现今的泰国西部、缅甸、马来西亚半岛、苏门答腊以及中国滇西的腾冲、保山地块等。它们于早二叠世晚期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在中二叠世向北漂移,并最终于三叠纪与欧亚大陆拼合。  为更好地了解滇缅马地块在早中二

科学家发现五亿多年前共生蠕形动物

  近日,由中国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英国莱斯特大学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宣布发现世界上最早的、距今大约5.2亿年前的共生蠕形动物——吸盘古宿虫,并首次发现了共生关系中宿主特异性和宿主转移两个重要生态特性的最早化石记录,进一步揭开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生物相互依存关系

中科院、云南大学Nature子刊miRNA研究新成果

近日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云南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volution of the human-specific microRNA miR-941”的论文,揭示了一种特异性MicroRNA miR-941在人类进化中所起的作用。相关论文发布在1

Stanley Finney教授访问南京古生物所

  7月10日,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邀请,国际地层委员会主席、美国加州州立大学Stanley Finney教授访问南京,并与该所在宁的国际地层委员会及其分会的官员和选举委员举行了座谈交流。   研究所所长杨群指出,南京古生物所目前有十余位科学家担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副主席及其众多

尽快修改《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已经实施8年多了,它对我国化石资源的确起到了保护作用,但我们在这么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可能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效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童金南表示。   他举例道,虽然该条例及一系列后续文件详细

现代生物研究揭示古生物进食模式

  对比大鳄鱼和亚马逊河豚的头部,你可能会发现一些惊人的相似点。至少科学家是如此。研究人员对超过75种现存活鳄鱼物种和齿鲸的颅骨和下颌骨进行对比后发现,尽管它们在进化学上分开了近3亿年,但这些生物头骨和鼻子的形状有着广泛且惊人的相似性。  总体来看,拥有较宽鼻子和相对大而结实颅骨的捕食者,如鳄鱼和逆

粪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科研团队,对产出于南京汤山驼子洞早更新世的粪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揭示了这类特殊类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为进一步探索地质历史时期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软躯体生物的化石形成过程提供了新视角。5月25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