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双白矮星星族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博士李振威等利用最新得到的物质交换稳定性判据,并结合双星星族演化模型,探索了银河系内双白矮星星族的物理性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文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上。 白矮星是宇宙中一种古老的化石,对研究恒星演化及星系恒星形成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双白矮星是由两颗白矮星相互绕转组成的双星系统,在许多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双白矮星的并合可以产生作为宇宙学标准烛光的Ia型超新星。一些密近双白矮星的轨道周期仅为几分钟,是未来空间引力波探测器的重要目标源。此外,双白矮星的形成对剖析双星演化、潮汐效应、物质转移以及公共包层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双白矮星在形成过程中,至少要经历一次双星物质交流,而物质转移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双星的最终演化产物。早期研究中,人们多采用多方模型给出的双星物质转移稳定性判据。近年来,有研究通过建立绝热物质损失模型(Ge模型)......阅读全文

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双白矮星星族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博士李振威等利用最新得到的物质交换稳定性判据,并结合双星星族演化模型,探索了银河系内双白矮星星族的物理性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文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上。  白矮星是宇宙中一种古老的化石,对研究恒星演化

云南天文台双白矮星星族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博士李振威等利用最新得到的物质交换稳定性判据,并结合双星星族演化模型,探索了银河系内双白矮星星族的物理性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文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上。  白矮星是宇宙中一种古老的化石,对研究恒星演化

云南天文台在吸积白矮星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崔英朕与孟祥存研究员在吸积白矮星领域获得新的进展。他们发现白矮星吸积的物质能有效阻止白矮星表面光学厚星风的发生,这可能改变人们对Ia型超新星前身星单简并星模型的认识。国际科学期刊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近日以“The viability of

云南天文台在白矮星p模式震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苏杰和李焱研究员合作,利用星震学方法对一颗可能存在p模式震动的极小质量白矮星(extremely low-mass white dwarf)进行了研究,不但实现了对白矮星内部元素丰度轮廓的探测,而且对p模式震动的实在性提供了理论支持。该研究成果以题为 “As

云南天文台等利用星震学探测白矮星内部化学轮廓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团组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付建宁合作,在恒星演化模型的基础上,探究了碳/氧白矮星内核的化学组成轮廓对其脉动周期的影响。研究利用星震学方法,探测一颗DA型脉动白矮星HS 0507+0434B内核的碳/氧元素轮廓。  HS 0507+0434B是一颗有较好观测数据的脉动白矮星

云南天文台等利用星震学探测白矮星内部化学轮廓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团组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付建宁合作,在恒星演化模型的基础上,探究了碳/氧白矮星内核的化学组成轮廓对其脉动周期的影响。研究利用星震学方法,探测一颗DA型脉动白矮星HS 0507+0434B内核的碳/氧元素轮廓。  HS 0507+0434B是一颗有较好观测数据的脉动白矮星,此

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国内首次实现月球激光测距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应用天文研究团组长期从事月球激光测距技术研究,经过对若干关键技术攻关后取得重大突破。2018年1月22日晚,团组利用1.2m望远镜激光测距系统,多次成功探测到月面反射器Apollo15返回的激光脉冲信号,在国内首次成功实现月球激光测距。1.2m望远镜月球激光测距月球激光测距观

研究发现对宇宙“标准烛光”前身星认知

8月4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近期发现,白矮星吸积的物质能有效阻止白矮星表面光学厚星风的发生,这可能改变人们对Ia型超新星前身星单简并星模型的认识。著名国际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Ia型超新星被公认为宇宙“标准烛光”。20世纪90年代,人们利用它测距发现宇宙

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在太阳暗条研究方面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561.shtm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与云南师范大学相关人员通过合作,发现太阳上小尺度振荡磁重联可以促使一个中间暗条的形成。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文物理

云南天文台在经典新星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经典新星是发生在白矮星表面的热核反应现象,对星系化学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研究人员在经典新星领域获得了新进展,研究结果可以用来限制经典新星爆发过程中的白矮星混合理论。相关成果发表在关注天文与天体物理领域最新进展的国际中文期刊《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上。  经典新

中科院云南天文台用新方法算出射电核光度函数

  国际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增刊近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与中外合作者的一项成果,他们用统计学的方法,可靠地估算了活动星系核中射电核的光度函数,这对理解活动星系核的射电活动、喷流触发以及黑洞吸积物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活动星系核是一类特殊的星系,其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吸积周围物质,产生非常强

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在太阳暗条重构研究方面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300.shtm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员,清晰地观测到一个太阳暗条被新浮现磁系统分裂并由磁重联导致暗条重新合并。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杂志《天体物理学报

科学家发现轨道连续扩张的持续超软X射线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616.shtm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首次发现银河系中轨道连续扩张的持续超软X射线源,并揭示了由物质转移引起的轨道演化机制,提示当白矮星质量达到相应极限时,很可能会产生Ia

银河系超软X射线源研究有新发现

  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研究人员发现超软X射线源天箭座V的连续轨道光变曲线存在奇特的无规律变化,首次揭示了射线源周围很可能存在分布不均匀的星周物质和不规则的物质损失。同时分析了其中心密近双星系统的轨道周期变化,给出了物质转移率的大致范围。国际权威天文学杂志《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发表了

我国研究人员成功构造银河系内双白矮星星族

从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李振威博士与合作者,利用最新得到的物质交换稳定性判据,并结合双星星族演化模型,成功构造了银河系内双白矮星星族。研究成果发表在著名国际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上。白矮星是宇宙中一种古老的化石。双白矮星是由两颗白矮星相互绕转组成的双星系统,其并合可以产生作为宇宙

研究解释了一类特殊低质量X射线双星的形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827.shtm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刘栋栋副研究员和王博研究员利用吸积致塌缩型超新星解释了一类特殊低质量X射线双星的形成。这一题为“Evolving ONe WD+He WD system

云南天文台建成国际领先太阳观测系统

  5月14日,由云南省科技奖励办公室组织的“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成果鉴定会”在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召开。鉴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艾国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能鸿、云南大学教授张力等天文学和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学者、专家组成,经过现场测试(5月12日)和质疑讨论,鉴定委员会形成如

中英团队揭示超新星前世今生

  日前,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王博研究员、韩占文院士及英国牛津大学菲利普教授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在Ia型超新星前身星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  研究发现,Ia型超新星单简并星模型存在一个临界吸积率,由于该临界吸积率的存在,以前人们由单简并星模型得到的Ia型超新星诞生率被高估,此项研究增加了形成中子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最新Nature

  北京时间8月18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邓李才研究团队的一项重大科学进展。在青海省地方政府支持下,研究团队自2018年1月启动青海冷湖地区的天文选址工作。研究团队克服野外高海拔等重重困难,建成所有关键台址参数的测量平台,经过3年连续监测数据显示,冷湖台址的光学观测条件比

云南天文台在LAMOST双星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研究员钱声帮等人利用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光谱巡天资料,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双星(EA和EW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LAMOST食双星的物理特性与演化状态》为题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增刊》上发表。该工作给出了12000颗左右

云南天文台在LAMOST双星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研究员钱声帮等人利用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光谱巡天资料,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双星(EA和EW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LAMOST食双星的物理特性与演化状态》为题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增刊》上发表。该工作给出了12000颗左右双

高能所在Ia型超新星爆发合作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4月26日,美国钱德拉(Chandra)X射线天文台科学中心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发现超新星起源的新证据”(NASA"s Chandra Finds New Evidence on Origin of Supernovas)为题发布新闻,报道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高光度Ia型超新星起源研究取得新进展

科技日报昆明1月23电 (记者赵汉斌 通讯员陈艳)记者23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丽江超新星观测项目在已取得的系列成果基础上,用外层镍增丰现象解释了高光度Ia的主要观测特征,提出高光度浅硅型Ia存在相同起源。相关研究已在权威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在线发表。通常认为Ia型超新星来自碳氧

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围绕第谷超新星遗迹的巨大空腔

  Type Ia型超新星被用作宇宙的“标准烛光”。基于Ia型超新星的观测,天文学家揭示了宇宙的加速膨胀。然而,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一直没有获得观测上的证认。目前国际上有两类主流的前身星理论模型:(1)单简并模型——白矮星吸积周围伴星(主序星或红巨星)的物质,达到Chandrasekhar质量上限后

云南天文台发现新型的特殊双星轨道变化模式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博士周肖等人对密近双星半人马座V752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发现了一种双星轨道变化的新模式。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   密近

云南天文台慢脉动B型星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组吴涛、李焱等通过模型分析,构建了一个新的慢脉动B型星(SPB星)星震学诊断图,并对空间望远镜CoRoT观测的SPB星HD 50230进行了详细的星震学分析。8月14日,国际天文学杂志《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发表了

中国虚拟天文台2010年学术年会在云南举行

  11月25日至28日,由云南天文台和昆明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虚拟天文台2010年学术年会(China-VO 2010)在云南举行。来自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昆明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丽江师专、南京天光所、清华大学、上海天文台、天津大学、天

云南天文台发现Rastall引力理论合理的新依据

  国际杂志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李瑞、研究员王建成等人的研究成果,他们对一种修改引力(Rastall引力)在星系尺度的应用开展了理论分析和观测约束的研究,发现椭圆星系中物质(包括暗物质)

云南天文台两项科研成果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

  6月29日下午,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隆重举行2009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表彰奖励为云南省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单位。   颁奖大会上,云南天文台钱声帮研究员主持的科研项目《重要演化阶段上密近双星的观测研究》获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刘延东考察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阿里基地

  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和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的陪同下,来到海拔5100米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阿里基地,并实地考察了海拔5250米的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平台建设现场。随后,刘延东听取了相关创新成果汇报,并与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及研究所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