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研究人员成功构造银河系内双白矮星星族

从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李振威博士与合作者,利用最新得到的物质交换稳定性判据,并结合双星星族演化模型,成功构造了银河系内双白矮星星族。研究成果发表在著名国际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上。白矮星是宇宙中一种古老的化石。双白矮星是由两颗白矮星相互绕转组成的双星系统,其并合可以产生作为宇宙学标准烛光的Ia型超新星。一些密近双白矮星的轨道周期仅为几分钟,是未来空间引力波探测器的重要目标源。双白矮星在形成过程中,至少要经历一次双星物质交流,而物质转移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双星的最终演化产物。研究人员通过建立绝热物质损失模型(Ge模型),给出了恒星在不同演化状态下物质转移稳定性判据。相比于早期研究中多方模型给出的结果,新的判据认为恒星在巨星支发生物质转移更趋向于动力学稳定。基于此,科研人员成功构造了银河系内双白矮星星族。理论计算表明,Ge模型可以更好地重现观测双白矮星的并合率分布以及含有极低质量白矮星的双星并合率分布,同时可以较......阅读全文

我国研究人员成功构造银河系内双白矮星星族

从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李振威博士与合作者,利用最新得到的物质交换稳定性判据,并结合双星星族演化模型,成功构造了银河系内双白矮星星族。研究成果发表在著名国际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上。白矮星是宇宙中一种古老的化石。双白矮星是由两颗白矮星相互绕转组成的双星系统,其并合可以产生作为宇宙

云南天文台双白矮星星族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博士李振威等利用最新得到的物质交换稳定性判据,并结合双星星族演化模型,探索了银河系内双白矮星星族的物理性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文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上。  白矮星是宇宙中一种古老的化石,对研究恒星演化

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双白矮星星族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博士李振威等利用最新得到的物质交换稳定性判据,并结合双星星族演化模型,探索了银河系内双白矮星星族的物理性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文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上。  白矮星是宇宙中一种古老的化石,对研究恒星演化

中山大学团队在双白矮星搜寻方面取得进展

  银河系内的密近双白矮星可以被天琴、LISA等空间引力波探测器探测,也可以被光学望远镜观测,是重要的多信使天文学观测对象。近日,由中山大学领导的一个合作团队在双白矮星搜寻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密近双白

银河系已知最老恒星超百亿岁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在最新一期《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发表论文称,他们确定了银河系中最古老的恒星。这是一颗距离地球90亿光年的白矮星,正在吸积绕其旋转的星子的碎片,该星及绕其运行的行星系统的残骸已有超过100亿年历史,使其成为迄今为止科学家在银河系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和冰行星系统之一。 包括太

《自然》发表文章:一颗气态巨行星竟绕着白矮星旋转

  英国《自然》杂志13日发表了一篇天文学论文,描述了一颗质量达到木星级别的气态巨行星,沿一个宽广轨道围绕一颗银河系内的白矮星转动。虽然模型表明,类似这样大小和轨道的行星应该可以从其恒星变为白矮星的巨星阶段幸存,但在此之前,科学家从未观察到这样的行星。  迄今发现的大部分系外行星,都围绕最终会形成白

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围绕第谷超新星遗迹的巨大空腔

  Type Ia型超新星被用作宇宙的“标准烛光”。基于Ia型超新星的观测,天文学家揭示了宇宙的加速膨胀。然而,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一直没有获得观测上的证认。目前国际上有两类主流的前身星理论模型:(1)单简并模型——白矮星吸积周围伴星(主序星或红巨星)的物质,达到Chandrasekhar质量上限后

郭守敬望远镜首批巡天光谱数据对世界发布

图为郭守敬望远镜。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取得的首批巡天光谱数据从19日起正式对全世界发布,数据包括 220万光谱,高质量恒星光谱172万条,超过目前国际上所有已知恒星巡天项目的光谱总数。科学用户可登录网站(http://dr1.lamost.org/)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  宇宙浩瀚,人类

国家天文台研究发现银河系晕内扁外圆结构特征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徐岩、刘超、薛香香等人改写了银河系晕的结构特征。他们利用LAMOST观测的晕族红巨星直接绘制出银河系40千秒差距内的三维剖面图,从而揭示出恒星晕的复杂构成——内部呈扁球形,外部则逐渐变成球形。恒星数密度则按照单一幂律形式由内向外减少。这一清晰的观测证据推翻了前人

科学家发现轨道连续扩张的持续超软X射线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616.shtm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首次发现银河系中轨道连续扩张的持续超软X射线源,并揭示了由物质转移引起的轨道演化机制,提示当白矮星质量达到相应极限时,很可能会产生Ia

6190颗白矮星被光谱证认与测量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孔啸、研究员罗阿理基于LAMOST(郭守敬望远镜)光谱数据,在Gaia(欧洲航天局盖亚空间望远镜)数据的白矮星侯选体样本中证认出6190颗白矮星,其中1920颗是首次发现的,并包含了64颗激变变星。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天文学会研究简报》。 白矮星是一种

6190颗白矮星被光谱证认与测量

白矮星示意图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孔啸、研究员罗阿理基于LAMOST(郭守敬望远镜)光谱数据,在Gaia(欧洲航天局盖亚空间望远镜)数据的白矮星侯选体样本中证认出6190颗白矮星,其中1920颗是首次发现的,并包含了64颗激变变星。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天文学会研究简报》。  白矮

天龙星团多体数值模拟成果发布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外专千人”教授瑞奈尔•斯普泽母(Rainer Spurzem)率领的、中欧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利用国家天文台“老虎”小型GPU集群,以及德国马普计算与数据装置的高性能GPU集群,首次实现了对百万恒星组成的球状星团的多体模拟。这是迄今为止, 国际上规模最大、最为逼真的星团

800年前发现的超新星,今年“遗骸”才被找到

  古人早就意识到,天空不是永恒不变的,除了那些位置几乎不变的恒星外,还有很多突然出现又很快消失的星星。在古代中国,这些星星被称为客星,因为它们像客人一样,“来”了之后很快就离开;在古代西方,这些星星被称为新星。  一颗特殊的“历史超新星”  20世纪3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巴德与兹维基发现,有一些新

800年前发现的超新星,今年“遗骸”才被找到

  古人早就意识到,天空不是永恒不变的,除了那些位置几乎不变的恒星外,还有很多突然出现又很快消失的星星。在古代中国,这些星星被称为客星,因为它们像客人一样,“来”了之后很快就离开;在古代西方,这些星星被称为新星。  一颗特殊的“历史超新星”  20世纪3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巴德与兹维基发现,有一些新

云南天文台在吸积白矮星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崔英朕与孟祥存研究员在吸积白矮星领域获得新的进展。他们发现白矮星吸积的物质能有效阻止白矮星表面光学厚星风的发生,这可能改变人们对Ia型超新星前身星单简并星模型的认识。国际科学期刊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近日以“The viability of

云南天文台在白矮星p模式震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苏杰和李焱研究员合作,利用星震学方法对一颗可能存在p模式震动的极小质量白矮星(extremely low-mass white dwarf)进行了研究,不但实现了对白矮星内部元素丰度轮廓的探测,而且对p模式震动的实在性提供了理论支持。该研究成果以题为 “As

银河系超软X射线源研究有新发现

  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研究人员发现超软X射线源天箭座V的连续轨道光变曲线存在奇特的无规律变化,首次揭示了射线源周围很可能存在分布不均匀的星周物质和不规则的物质损失。同时分析了其中心密近双星系统的轨道周期变化,给出了物质转移率的大致范围。国际权威天文学杂志《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发表了

盘点哈勃发射20年在科学上的重大成就

      哈勃从发射之初,就满载了天文学家的期望,试图通过它来进一步了解宇宙中的奥秘。在20年的服役历程中,它帮助天文学家们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扰天文学家的问题,并且引导着天文学界产生新的整体理论来解释这些结果,推动了天文科学的进步。以下列举了哈勃的重大“功绩”: 1. 哈勃可更准确的的测量出造父变

光谱大数据来自耿耿星河 海量数据世界分享

LAMOST望远镜内部拼接镜面。LAMOST望远镜全景。  ■走近中国大科学工程   黑暗的燕山之巅,瞪着一只亮闪闪的眼——郭守敬望远镜(LAMOST),3月底,其获得的首批220万条巡天光谱数据正式向世界发布。  LAMOST是光谱加工厂,每个观测夜经“流水线”生产出万余条天体

天文学家发现银河系“外来”行星

  德国天文学家发现银河系中一颗行星来自银河系外,这时天文学家首次在银河系中发现“外来移民”。   美国《科学》周刊网站11月18日报道,这颗行星比木星稍大,距离地球大约2200光年。   天文学家认为,这一行星和它环绕的恒星原来属于希勒米星系,大约60亿至90亿年前被银河系“吞噬”。   这

LIGO宣布再次探测到引力波

北京时间16日凌晨,LIGO在美国天文学会宣布直接探测到了双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这是自今年2月份以来LIGO第二次宣布直接探测到引力波,同时发布会上还透露了一个疑似引力波信号。 “LIGO在短短四个月之内发现两个确凿、一个疑似引力波事件,说明今后引力波探测的事件率要比我们以前预

天文学家首次详细观测“吸血鬼恒星”

吸血鬼恒星   据《每日科学》网站报道,天文学家借助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首次对宇宙空间一颗“吸血鬼恒星”的炮弹状喷射物进行了仔细观测。这颗“吸血鬼恒星”不断吞噬伴星的物质,2000年11月发生过猛烈的爆发。天文学家据此测算出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以及它爆炸时自身的亮度。   科学家认为,

新疆天文台团队的孤立毫秒脉冲星的形成机制研究获进展

  一般认为毫秒脉冲星是普通脉冲星通过吸积伴星物质再加速形成的,按照这种理论,脉冲星应处于双星系统中。然而,观测发现银河系星场中大约有20%的毫秒脉冲星为单星。为了解释这类系统的形成,人们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但都有各自不可回避的问题。脉冲星的内部物质组成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多种理论模型相继被提出来,以

国家天文台研究结果 帮助探析银河系结构

  据国家天文台消息,银河系氢柱密度与光学消光的比率是研究银河系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的研究精确测量了这一数值,相关论文已被国际著名期刊《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在线发表。   宇宙空间中到处都充斥着星际介质。天体发射的光在到达地球前,会被星际介质吸收或者散射掉一

云南天文台等利用星震学探测白矮星内部化学轮廓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团组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付建宁合作,在恒星演化模型的基础上,探究了碳/氧白矮星内核的化学组成轮廓对其脉动周期的影响。研究利用星震学方法,探测一颗DA型脉动白矮星HS 0507+0434B内核的碳/氧元素轮廓。  HS 0507+0434B是一颗有较好观测数据的脉动白矮星

云南天文台等利用星震学探测白矮星内部化学轮廓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团组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付建宁合作,在恒星演化模型的基础上,探究了碳/氧白矮星内核的化学组成轮廓对其脉动周期的影响。研究利用星震学方法,探测一颗DA型脉动白矮星HS 0507+0434B内核的碳/氧元素轮廓。  HS 0507+0434B是一颗有较好观测数据的脉动白矮星,此

美科学家在地球15亿光年外发现巨大能量爆发

5毫秒释放能量相当于一个2000兆瓦大型发电站200亿亿年间发电量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们日前称,他们利用“帕克斯”射电望远镜成功地在距地球15亿光年处观测到了一次巨大的能量爆发,整个爆发过程持续了5毫秒,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一个2000兆瓦的大型发电站在200亿亿年间的发电量。 在最新出

天文学家首次发现银河系外休眠黑洞

  由美国和欧洲天文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团队18日宣布,他们首次在与银河系相邻的一个星系发现一个休眠的恒星级黑洞。  大海捞针  研究人员在当天出版的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上撰文说,这个休眠黑洞被命名为VFTS 243,位于大麦哲伦星系毒蜘蛛星云,质量至少是太阳的9倍,距离地球约16万光年。  研究

我国天文台精确绘制银河系旋臂结构图

M101(风车星系) 图源:HST /NASA, ESA, STScI; CFHT; NOAO/AURA/NSF  银河系旋臂结构的精确测定是天文学上的老大难问题。因为太阳系身在旋臂深处,从而导致多重旋臂结构在视线方向上重叠。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徐烨带领研究团队利用欧空局盖亚(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