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实现低毒性量子点近红外上转换与太阳光合成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1121组)吴凯丰研究员团队在量子点光化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实现了低毒性量子点敏化的近红外光至可见光的上转换,并将该体系与有机光催化融合,实现了高效快速的太阳光合成。红外光到可见光的上转换在能源、医学、国防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对太阳能电池而言,上转换能使器件有效利用阳光中大量的低能量红外光子,颠覆性地提升太阳能转换效率。在各类上转换技术中,基于有机分子三线态湮灭的光敏化技术可对非相干、非脉冲光源实现上转换,具有较强的实用前景。然而,此前报道的近红外光敏剂普遍效率较低或含有贵金属和有毒金属,相对廉价环保的高效近红外光敏剂仍然有待开发。吴凯丰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胶体量子点的超快光物理与光化学研究。在超快光化学领域,团队深入系统研究了量子点敏化有机分子三线态的动力学机制,并探索了这些新机制在光子上转换、有机光合成等领域的初步应用。在这些前期基础之上,团队开发了CuInSe......阅读全文

科学家通过红外光上转换实现高效的太阳光合成

基于太阳光开展能源转化和工业生产,是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太阳光中蕴含着大量的红外光子,这些光子不为人眼所见,且能量较低,通常难以有效转化和利用。胶体量子点是一类溶液法生产的理想捕光材料,它们的吸光范围很容易被拓展至红外波段。同时,吸光后的激发态量子点能够参与丰富

大连化物所纳米晶敏化分子三线态动力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光电材料动力学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员吴凯丰团队基于量子限域的钙钛矿纳米晶有效地实现了可见光驱动的萘三线态敏化。相关成果发表于《物理化学快报》(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  萘作为形式最简单、三线态能量最

大连化物所实现量子点—分子杂化的近红外热延迟发光

近日,大连化物所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 (1121组) 吴凯丰研究员与杜骏副研究员团队在量子点—有机分子能量传递机制与应用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采用低毒性的CuInSe2量子点结合并四苯分子,实现了该类杂化体系在近红外波段的热延迟发光。研究团队前期对量子点—有机分子的三线态能量转移(TET)机制研究表明

吴凯丰组利用超快时间分辨光谱揭示三线态能量转移机理

  近日,大连化物所光电材料动力学特区研究组(11T6组)吴凯丰研究员团队通过合理构建无机纳米晶-多环芳烃分子模型体系的能级结构,结合超快时间分辨光谱技术,揭示了电荷转移态介导的三线态能量转移(CT-mediated TET)模型,在无机/有机界面三线态能量转移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

量子点—分子杂化体系的近红外热延迟发光获实现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 (1121组) 吴凯丰研究员与杜骏副研究员团队在量子点—有机分子能量传递机制与应用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采用低毒性的CuInSe2量子点结合并四苯分子,实现了该类杂化体系在近红外波段的热延迟发光。  研究团队前期对量子点—有机分子的三线态能量转移(TET

溶液内“操控”量子自旋?中国科学家率先做到!

量子,来源于拉丁语的quantus,意为“有多少”。一个物理量如果有最小的单元而不可连续的分割,就说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通俗来说,量子是能表现出某物质或物理量特性的最小单元。 自普朗克提出这一概念以来,绝大多数物理学家将量子力学视为理解和描述自然的基本理论,量子也因其“神秘性”成为微观世界探索

我国实现低毒性量子点近红外上转换与太阳光合成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1121组)吴凯丰研究员团队在量子点光化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实现了低毒性量子点敏化的近红外光至可见光的上转换,并将该体系与有机光催化融合,实现了高效快速的太阳光合成。红外光到可见光的上转换在能源、医学、国防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对太阳能

大连化物所聚集诱导发光材料与纳米晶复合动力学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将聚集诱导发光分子(AIEgen)嫁接到纳米晶表面,并研究了这一复合体系的激发态动力学,发现这一复合体系中AIEgen的非辐射分子内运动可以得到有效抑制,这一普适性现象可用于构建各类多功能发光材料。相关工作发表于《物理化学快报》(Journal

神华集团访问大连化物所

  11月9日至10日,神华集团副总工程师、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秀章一行人访问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吴秀章以报告的形式向大连化物所领导和科技人员介绍了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的工业化历程及总体运行情况。吴秀章表示,大连化物所开发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DMTO工业技术作为包头

大连化物所利用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发现最小冰立方新结构

  近日,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江凌研究员和杨学明院士团队与清华大学李隽教授团队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方法,发现了多个最小冰立方的新结构,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个水分子组成的水团簇,该工作为揭开冰的微观结构和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冰在

大连化物所研究团队发展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方法

   近日,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凌研究员、杨学明院士、张东辉院士团队,与清华大学李隽教授合作,在中性水团簇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展了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方法。相关成果发表于《物理化学快报》。  团簇在能源催化和大气雾霾等诸多化学过程中广泛存在,团簇表征与性能研究

大连化物所提出“量子裁剪太阳能聚光板”概念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光电材料动力学特区研究组研究员吴凯丰团队基于稀土金属镱掺杂的纳米晶材料,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阳能聚光板”概念,并基于该概念,制备了高效率太阳能聚光板原型器件。相关成果发表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  荧光型太阳能聚光板(Luminescent

大连化物所实现低毒性量子点电子转移与能量转移光催化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1121组)吴凯丰研究员团队在量子点电荷/能量转移与光催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实现了一类低毒性量子点作为强还原剂和三线态敏化剂的有机光催化应用。  光诱导电荷/能量转移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有机催化反应。常见的光敏剂主要是吸收可见光的有机分子或过渡金属(例如钌

大连化物所提出可见光诱导温和条件下酰亚胺脱羰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庆安团队在可见光诱导酰亚胺温和条件下脱羰研究中取得进展,发展了一种“双功能铑催化剂在可见光诱导下脱羰”的新策略,可实现酰胺类化合物在温和(30-40℃)条件下的脱碳,以及与炔烃的加成反应。  近年来,因可将简单、易得的底物通过高效的方式转化为高附加值、具

科技创新与大连化物所精神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是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而成长壮大的。70年的发展史,是大连化物所的科技创新史,也是大连化物所精神的建设史。可以说,科技创新孕育和发展了大连化物所精神,同时大连化物所精神又促进了科技创新。  “锐意创新、协力攻坚、严谨治学、追求一流”——这16个字,

大连化物所专家到兰州化物所进行学术交流

  12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兴伟研究员和邓伟侨研究员应邀访问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并分别作了题为Rhodium- and iridium-mediated C-H activation and O-atom transfer in oxidative and Red

化物所: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方法

  近日,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凌研究员、杨学明院士、张东辉院士团队,与清华大学李隽教授合作,在中性水团簇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展了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方法。  团簇在能源催化和大气雾霾等诸多化学过程中广泛存在,团簇表征与性能研究对诠释化学反应机理至关重要。目前,离子团簇研

揭示量子点激子精细能级裂分及量子拍频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研究员吴凯丰团队等在胶体量子点超快光物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观测到CsPbI3钙钛矿量子点中激子精细结构裂分导致的系综量子拍频,并提出一种通过温度诱导晶格畸变进而调控裂分能的新机制。  在半导体量子点中,形貌或晶格对称破缺导致的电子-空穴各向异性交

大连化物所手性催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催化与原位表征研究组李灿、刘龑团队在手性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完成了高反应活性和对映选择性底物控制的基于邻位亚甲基醌(o-QMs)中间体的动态动力学拆分和4+2环加成反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清华大学师生访问大连化物所

  8月24日至26日,清华大学化学系师生一行14人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参观访问。研究生部对清华大学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该所及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情况。   8月25日上午,大连化物所潘秀莲研究员为清华大学的师生作了题为“纳米催化中的限域效应”的学术报告,深入浅出

大连化物所手性催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催化与原位表征研究组李灿、刘龑团队在手性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完成了高反应活性和对映选择性底物控制的基于邻位亚甲基醌(o-QMs)中间体的动态动力学拆分和4+2环加成反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我所实现低毒性量子点近红外上转换与太阳光合成

  近日,我所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1121组)吴凯丰研究员团队在量子点光化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实现了低毒性量子点敏化的近红外光至可见光的上转换,并将该体系与有机光催化融合,实现了高效快速的太阳光合成。  红外光到可见光的上转换在能源、医学、国防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对太阳能电池而言,上转换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与大连化物所签署科研战略协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65.shtm 10月27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以下简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科研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大连化物所举行。大

大连化物所青年创新促进会到化学所和北京大学访问交流

  10月24日至25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年创新促进会组织会员及人才代表一行14人到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化学学院进行学术访问交流。  24日,“化学所-大连化物所青年学术交流会”在化学所举行,双方促进会会员、青年科技人员代表30余人参加了会议。化学所人事处处长舒春英代表化学所领导

实现量子点—分子杂化体系的近红外热延迟发光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与副研究员杜骏团队在量子点—有机分子能量传递机制与应用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团队采用低毒性的CuInSe2量子点结合并四苯分子,实现了该类杂化体系在近红外波段的热延迟发光。相关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并被选为VIP(Very Important

实现量子点—分子杂化体系的近红外热延迟发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548.shtm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与副研究员杜骏团队在量子点—有机分子能量传递机制与应用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团队采用低毒性的CuInSe2量子点结合并四苯分子,实现了

纳米晶三线态能量转移动力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光电材料动力学吴凯丰研究员团队基于量子限域的CsPbBr3纳米晶与多环芳烃分子构建模型异质结,并结合稳态和飞秒瞬态光谱,揭示了该体系内纳米晶量子限域效应主导的三线态能量转移动力学过程,清晰地展示了转移速率对纳米晶载流子表面概率密度的线性依赖关系。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

大连化物所:胶体量子点超快光物理又有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研究员吴凯丰与副研究朱井义团队,在胶体量子点超快光物理研究中再获新进展。该研究观测到CsPbI3量子点在红外飞秒脉冲作用下的布洛赫-西格特位移,并揭示了激子效应对相干光学位移的调制作用。  强光场能够对物质的光学跃迁产生调制,例如旋波近似下的光学

大连化物所肝癌转化医学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转化医学科学中心疾病基因组学研究组研究员刘扬,与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研究组研究员许国旺合作,在肝癌转化医学领域取得新进展,发现脯氨酸与羟基脯氨酸代谢途径,对肝癌细胞在缺氧微环境下的缺氧应答及生存率至关重要,提出抑制脯氨酸的生物合成可能作为潜在治疗肝

大连化物所纳米金催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刘晓艳团队在金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采用锌铝水滑石负载的硫醇保护Au25原子团簇作为前驱体制得的纳米金催化剂,在含有其它不饱和取代基团的芳香硝基化合物选择加氢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