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烟台海岸带所在滨海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和增碳潜力已成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解决方案之一,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于自然的重要解决方案。滨海湿地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温升高、降水变异、大气氮沉降等环境变化决定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及其变化趋势。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韩广轩团队依托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基于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和原位控制试验,在滨海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该研究基于6年(2016-2021)的降雨量梯度变化控制实验平台发现,土壤呼吸年均值随着降雨梯度呈指数增加,同时土壤呼吸对降雨处理的敏感性(以降雨处理下每100毫米的降雨变化为标准)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图1a)。在气温、净辐射和环境降雨等所有的环境气候中,土壤呼吸对降雨处理敏感性的年际变化只与环境降雨的年际变化有联系,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图1d)。此外,环境降雨量决定滨海湿地对降雨处理的敏感性,未来放大的降雨年际......阅读全文

烟台海岸带所在滨海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和增碳潜力已成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解决方案之一,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于自然的重要解决方案。滨海湿地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温升高、降水变异、大气氮沉降等环境变化决定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及其变化趋势。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韩广轩团队依托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

滨海湿地碳汇功能等研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滨海湿地具有高初级生产力、低有机质降解速率以及高碳沉积埋藏速率,是全球“蓝碳”资源重要贡献者,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4次缔约方大会把“蓝碳”碳汇列为应对气候变化六大措施。同时,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在推动“蓝碳”纳入气候变化谈判和本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近

滨海湿地土壤有可能成为潜在的甲烷汇获揭示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刘芳华团队在滨海湿地土壤缺氧甲烷氧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博士后郝钦钦为该论文第一作者。 甲烷和氧化亚氮(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大气浓度关系到

中国高寒湿地首次开展泥炭沼泽碳库调查

  记者7月26日从青海省林业厅获悉,目前该省已启动泥炭沼泽碳库调查,这也是中国高寒湿地首次开展泥炭沼泽碳库调查。  据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广民介绍,泥炭地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湿地类型,占全球沼泽湿地面积的50%至70%,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而它储存了全球30%的土壤碳。  

《黄河三角洲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专著出版

《黄河三角洲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 课题组供图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韩广轩课题组撰写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滨海湿地富含土壤有机碳,同时土壤有机质分解率和甲烷生成率较低,并且能够捕获和埋藏大量有机碳。盐沼、海草床和红树林等滨海湿地的生

我国学者揭示降雨对滨海湿地碳交换影响的新机制

  滨海湿地富含土壤有机碳,同时其土壤有机质分解率和甲烷生成率较低,并且能够捕获和掩埋大量有机碳。因此,滨海湿地被认为是全球重要的碳汇,也是全球“蓝碳”资源的重要贡献者。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降雨分配导致的干旱或者季节性积水会通过改变土壤及大气湿度环境,调控植被生理代谢过程,最终影响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

滨海湿地碳汇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系列进展

  滨海湿地具有高初级生产力、低有机质降解速率以及高碳沉积埋藏速率,是全球“蓝碳”资源重要贡献者,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自2010年以来,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韩广轩研究组基于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和原位控制试验,利用涡度协方差、动态箱法和微

滨海湿地“不惧”海平面上升

  近日,英国研究人员表示,在特定条件下,尽管接下来的1个世纪海平面会持续上升,但全球滨海湿地总面积也会继续增加,且最多会扩大60%。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自然》。  滨海湿地(如沼泽和红树林)是提供自然海岸带保护的重要生态系统。虽然很多研究曾预测海平面上升会导致大面积的湿地丧失,但一些评估认为这一威

滨海湿地碳汇功能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中获系列进展

滨海湿地具有高初级生产力、低有机质降解速率以及高碳沉积埋藏速率,是全球“蓝碳”资源重要贡献者,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自2010年以来,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韩广轩研究组基于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和原位控制试验,利用涡度协方差、动态箱法和微生物

研究揭示湿地土壤碳对水位下降响应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冯晓娟研究组与北京大学教授贺金生团队合作,利用海北站高寒湿地中宇宙水位控制实验,结合分子有机地球化学手段,对湿地水位下降过程中铁氧化还原转化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调控机理展开研究。  湿地约占陆地表面积的5%至8%,其碳储量却达到陆地碳库的30%,是非常重要的土壤碳库。

烟台海岸带所滨海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滨海湿地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由于具有很高的生产力及氧化还原能力使其成为生物地球化学作用非常活跃的场所,在碳氮的储存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滨海湿地研究组于君宝研究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从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尺度上对滨海

首批滨海湿地监测结果拉响升温“警报”

  “从去年5月到现在,我们的4个站累计获得约7600万组数据,总数据量超过30G,大部分数据可以实时在线观测,初步掌握了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产力的影响情况。”9月23日,中国地调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叶思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日,“滨海湿地保护

下世纪,海平面将上升滨海湿地会扩大

  北京9月17日电,据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环境科学研究,英国科学家团队通过评估及模型分析后认为,在特定条件下,接下来一个世纪海平面会持续上升,但全球滨海湿地总面积也会继续增加,且最多会扩大60%。   滨海湿地(如沼泽和红树林)是提供自然海岸带保护的重要生态系统。虽然很多研究曾预测,

我国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简称东北地理所)获悉,该所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自2016年以来,中国滨海养殖池减少了1140平方公里。这表明,中国滨海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成效显著。  据了解,滨海养殖池的扩张,与滨海天然湿地损失和退化、水鸟自然栖息地大量丧失、沿海区域的水体污染及富营养

我国将建十八个国字滨海湿地保护项目

   记者今天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出台。《规划》计划实施18个国家级滨海类湿地保护建设项目,对7个重点滨海湿地进行恢复与综合治理,设立1个滨海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和1个滨海湿地能力建设项目,共27个项目。

专项成果助力巴基斯坦受损滨海湿地生态修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263.shtm

植物所等揭示湿地土壤碳对水位下降的响应机制

  湿地约占陆地表面积的5%至8%,其碳储量却达到陆地碳库的30%,是非常重要的土壤碳库。在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下,全球约一半的湿地正受到干旱或退化的威胁。特别是人为排水或干旱造成的水位下降很可能将湿地由碳汇变成碳源。然而在野外观测中,土壤有机碳对湿地水位下降或干旱的响应并不一致,其机理亟待

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在广西召开

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暨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在广西召开  11月10日至12日,由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专业委员会、中科院湿地研究中心及广西科学院等主办、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承办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暨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专业委员会20

国内外专家热议寒地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保护与修复

11月10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东道国活动“寒地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保护与修复国际研讨会”在国际重要湿地城市——哈尔滨举办。 会议由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湿地与生态保育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等机构联合主办。 围绕“珍爱湿地

研究揭示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甲烷产生途径的影响

  外来植物入侵强烈影响生态系统碳循环。入侵植物可以改变土壤固碳速率和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出于保滩护岸的目的,我国在1979年将原产于美国东海岸的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引入东部沿海。互花米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繁殖,且对淹水环境的适应能力高于土著植物

2020年中国湿地面积位居亚洲第一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牵头编制形成的《中国湿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正式发布。《报告》基于中国湿地基础研究、调查监测和科学实践,全面梳理和总结了我国湿地保护取得的重大成就。遥感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湿地面积约为41.2万平方公里,位居亚洲第一,《湿地公约》划分的42类湿地

植物根系碳输入对非根际土壤碳库贡献的全球定量研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167.shtm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一环。土壤碳主要来源于植物根系碳输入(Iroot),但相当一部分Iroot进入土壤后会通过根际微生物呼吸、淋溶和动物啃食等过程快速流失(

土壤养分测试仪分析湿地土壤养分

土壤空间异质性的研究始于70年代,许多国外土壤学家对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变异性规律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大都停留在定性的描述上。到80年代空间异质性已经成为土壤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开始由定性描述转向定量研究,成功地把地统计学的区域化 变量理论引入分析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确定土壤空间变异的尺度以及研究土壤变异

我国首个低碳生态城市联盟落户滨海

  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上,天津、深圳、厦门、西安、昆明等16个城市签署了低碳城市联盟合作协议,成立我国首个低碳生态城市联盟,合力推进中国城市的低碳化进程。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联盟将在中新天津生态城设立联盟秘书处,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

联合国建全球土壤数据库 绘制地球“碳差别图”

7月21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宣布,一个新的全球土壤数据库已经建立,该数据库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了解土壤现有和未来的生产能力,提高人类对土地所具有的吸收和存贮碳的潜力的认识,同时也便于开展土壤退化评估,分析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风险。 粮农组织表示,迄今,在农业方面控制温室气体的努力主要集中在植树

热带森林恢复中植被和土壤碳库变化研究获进展

  热带森林是重要植被和土壤碳库,其土壤碳库与大气碳库相当。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热带森林经历了大规模土地利用变化,约有一半的热带森林被砍伐变为农田或次生林。因此,了解这一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植被和土壤碳库的变化对准确估算森林碳库功能的变化至关重要。传统观点认为热带森林转变为次生林或人工林后,其植被碳

蓝碳: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方案

日前,一场聚焦亚太地区蓝碳发展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山东威海举办,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13个国家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什么是“蓝碳”?近年来为什么有这么多科学家研究蓝碳?它和低碳经济有何联系?我国的蓝碳研发现状又如何?记者采访了与会专家。海水中的“空气净化器”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气体成分发

气候变化对大小兴安岭湿地植被群落演替及碳汇功能影响

  全球超过50%的湿地分布在高纬地区,并储存约400-500 Pg土壤碳,这些高纬湿地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在高纬地区,当增温导致冻土退化、活动层加深的同时,高纬湿地水文平衡也被打破,进而导致高纬湿地植被发生演替、退化甚至萎缩,从而影响高纬湿地碳汇功能。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

国务院要求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重点明确了四个方面的政策要求:  一是严控新增围填海造地。完善围填海总量管控,严格审批程序。取消围填海地方年度计划指标,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涉及围填海的按程序报批外,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  二是加

天津滨海新区将投2000余万元保护湿地生态

  为进一步加强新区湿地与野生动物保护,滨海新区日前出台《天津市滨海新区湿地与野生动物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计划投资2000余万元,在3到5年内基本形成科学规范的湿地和野保监测预警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湿地资源保护恢复体系和湿地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进入深秋,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北大港湿地迎来栖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