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3.19亿年化石保存最古老脊椎动物大脑

近日,科学家通过扫描3.19亿年前的鱼化石,发现了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完整大脑。该大脑及其脑神经约1英寸长,属于一种已经灭绝的蓝鳃鱼。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这项最新发现,为摸清当今主要鱼类“鳍鱼”的神经解剖和早期进化打开了一扇窗。相关研究2月1日发表于《自然》。这一意外发现也为脊椎动物化石中软组织的保存提供了新见解。博物馆收藏的大多数动物化石都由骨骼、牙齿和贝壳等坚硬的身体部位形成。而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发现的大脑,属于一种名为Coccocephalus wildi的物种,这是一种早期的鳍鱼纲鱼类,多以小型甲壳类动物、水生昆虫和头足类动物为食。当鱼死后,其大脑和脑神经的软组织在石化过程中被一种致密的矿物质取代,这种矿物质以精致的细节保存了它们的三维结构。这项新研究的资深作者、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密歇根大学古生物学家Matt Friedman说:“一个重要的结论是,这些柔软的部分可以保存下来,而且是保存在一块化石中。”“这一不起眼儿......阅读全文

5亿年化石可能改写脊椎动物起源

  在7月6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篇论文中,美国哈佛大学古生物学家Karma Nanglu与合著者报告说,一块保存完好的5亿年前的化石与今天一些被囊动物非常相似,即用两根虹吸管过滤水中的有机颗粒,复杂的肌肉组织则用来控制虹吸管。这一发现为早期被囊动物的出现时间和发育提供了线索,甚至可能推迟被囊动

3.19亿年化石保存最古老脊椎动物大脑

近日,科学家通过扫描3.19亿年前的鱼化石,发现了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完整大脑。该大脑及其脑神经约1英寸长,属于一种已经灭绝的蓝鳃鱼。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这项最新发现,为摸清当今主要鱼类“鳍鱼”的神经解剖和早期进化打开了一扇窗。相关研究2月1日发表于《自然》。这一意外发现也为脊椎动物化石中软组织的保存提供了

脊椎动物化石记录青藏高原“长高”史

  对青藏高原的隆升学界存在着不同观点。中科院古脊椎所邓涛团队利用古脊椎动物化石证据,阐明460万年前青藏高原达到现代高度,形成冰冻圈环境。相关论文近日在国际刊物《全球和行星变化》上发表。  在6600万年之前的中生代时期,青藏高原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生活着以菊石、鲨鱼、鱼龙等为代表的游泳生物,以

3亿年前鱼化石中发现最早脊椎动物大脑

一个多世纪前,一块3.19亿年前的鱼化石在英国一煤矿中被发现。它的头骨显微CT扫描图表明,这是迄今保存完好的世界上最古老脊椎动物大脑。  据扫描,该大脑及其脑神经大约有2.5厘米长,属于已经灭绝的早期辐鳍鱼纲下的Coccocephalus wildi(以下简称C.wildi)。美国密歇根大学主导了这

古脊椎所等古老鱼类化石研究揭开有颌脊椎动物演化史

  从大白鲨到人类,长着上下嘴巴的脊椎动物被称为有颌类,占现生脊椎动物物种数的99.7%。有颌类包括四大类群:盾皮鱼纲、棘鱼纲、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其中前两个纲业已全部灭绝。搞清楚这些大支系之间的亲缘关系,特别是弄清作为陆生脊椎动物乃至人类直系祖先的硬骨鱼类的起源,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共同祖先的特征组

无脊椎动物和有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相关介绍

  无脊椎动物  在无脊椎动物中具有红细胞,只限于海生动物,如螠虫、光裸星虫、绿纽虫、海豆芽、扫帚虫、魁蛤、海棒槌等。涉及到各门约有100种,但也有的和白血球并没有明显区别,不过和脊椎动物的红细胞则有明显的差异。  有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中哺乳类的红细胞,是中心部凹陷的圆饼状,在造血组织中(的成红血

羊膜脊椎动物的概念

中文名称羊膜脊椎动物英文名称amnion vertebrate定  义胚胎发育过程中胎儿体外包有羊膜的脊椎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均属羊膜动物。由外胚层和中胚层发育而成的羊膜,提供了一个水性环境,从而保证胚胎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应用学科遗传学(一级学科),发育遗传学(二级学科)

澄江化石地科考 探秘“世界化石宝库”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化石地是亚洲唯一、全球仅有三个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之一。1984年,澄江当地发掘出5.18亿年前寒武纪时期的动物群化石,因保存完好、门类众多而轰动世界,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历经38年的科学攻关,澄江化石地不断获得享誉世界的研究成果。最近,相关课题组云南大学、西

粪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一项研究对产出于南京汤山驼子洞早更新世的粪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揭示了这类特殊类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为进一步理解地质历史时期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软躯体生物的化石形成过程提供了新视角。相关成果于2023年5月25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当代生物学》(

粪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科研团队,对产出于南京汤山驼子洞早更新世的粪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揭示了这类特殊类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为进一步探索地质历史时期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软躯体生物的化石形成过程提供了新视角。5月25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

巴西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古老绦虫卵化石

  据美国新一期《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卷》杂志报道,巴西古生物学家日前在一枚距今约2.7亿年的鲨鱼粪化石中发现了近百颗古绦虫卵化石,这比目前已知最早的脊椎动物肠道绦虫化石早1.4亿年。   巴西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古生物学家日前在巴西南部发现了500多枚鲨鱼粪化石,并在其中一枚中发现了93颗绦虫卵。

研究揭示脊椎动物“手”的起源

  根据英国《自然》杂志23日发表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一块鱼类化石其胸鳍拥有手指样附体,为理解脊椎动物的手的起源带来了全新线索。这是迄今最完整的希望螈样本,其代表了鱼类向陆地脊椎动物过渡的演化阶段,同时其也是第一次在已知动物化石身上发现了手指与鳍“锁”在一起的现象,揭示了人类的手部是如何由远古鱼类的鱼

基因“时钟”或能预测脊椎动物寿命

  近日,一个澳大利亚研究团队报告了一种采用基因标记准确估算不同脊椎动物物种寿命的模型。这个“寿命时钟”筛选了CpG(核苷酸对)位点的42个特定基因,以预测某脊椎动物物种成员可能拥有多长的寿命。CpG位点是DNA上的短片段,其密度与寿命相关。相关论文刊登于《科学报告》。  一个物种的最大寿命难以定义

PNAS:miRNA揭示脊椎动物进化起源

美英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脊椎动物这种复杂生命形式的出现源于miRNA。调控基因表达的miRNA的不断进化是早期脊椎动物出现的背后原因。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论文高级作者、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Kevin Peterson表示,“新的研究不仅为认识人类自身的进

海口虫:揭开脊椎动物远祖的面纱

   陈均远等人对海口虫的研究成果表明,脊椎动物的演化在5.2亿年前就已拉开序幕。这些保存惊人完好的化石,展现了一幅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远祖的生动“肖像”。这一发现被一些国外科学家誉为“人类重塑地球生命史的一项惊人成就”。  云南昆明滇池之畔,海口镇耳材村村后,有一个长2000米、宽1000米的斜

中科院科学家发现中新世犬熊属新种

   3月1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春晓博士展示介绍最新发现的占祥犬熊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团队根据产自宁夏同心地区野狐狸圈子沟一件犬熊类的上颌化石,研究发现并确定了中新世(2300万-530万年前)时期犬熊属的一个新种,以古生物学家邱占祥院士名字命名为占祥犬熊

中科院张江永研究员PNAS发表新研究成果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白垩纪早期的七鳃鳗(lamprey)幼虫化石,由此揭示了它三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研究结果发布在10月13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江永(Jiangyong Zhang)研究员

中科院张江永研究员PNAS发表新研究成果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白垩纪早期的七鳃鳗(lamprey)幼虫化石,由此揭示了它三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研究结果发布在10月13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江永(Jiangyong Zhang)研究员

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原来长这样!

中国古生物学者运用先进的实验技术证实,5.18亿年前的云南虫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这是中国化石宝库澄江动物群中诞生的又一位“超级明星”。该发现对了解我们自身所在的脊椎动物谱系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8日刊发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上。  云南虫生态复原图。(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方臣

姥鲨基因揭示早期脊椎动物进化

  在过去的4.2亿年里,姥鲨(Callorhinchus milii)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就使其DNA序列在与其他脊椎动物物种进行比较时更有价值。   这种有着大吻状突起、外形古怪的鱼类是最原始的颌类脊椎动物,研究人员已经对其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姥鲨的DNA序列有助于解释为什么鲨鱼具有一副软骨

琥珀化石藏“小强”

这块琥珀化石中的蟑螂和自己的排泄物困在了一起。图片来源:《自然科学》  琥珀化石中的颗粒状物质很可能是昆虫的排泄物,而倒霉的昆虫有可能为之所困。本月,来自斯洛伐克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真的在一块琥珀标本中发现了这一稀有场景,并从昆虫及其排泄物中找到了早期共生作用的证据。  科学家

使用高精度三维打印技术探索4亿年前脊椎动物颌部演化

  颌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重要的几次飞跃之一,最早的有颌脊椎动物是身披大块膜质骨片的盾皮鱼类。过去曾经认为,盾皮鱼类只是有颌脊椎动物一个特化的旁支,已经在距今3.65亿年的泥盆纪末全部绝灭。但近年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所有其他有颌脊椎动物类群均由盾皮鱼类的一个早期支系演化而来。因此,盾皮鱼下属各支

古脊椎所在青藏高原札达盆地新近纪生物地层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李强副研究员、王晓鸣客座研究员等人于2006至2012年间对青藏高原喜马拉雅西部札达晚新生代盆地开展的生物地层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共发现了200多个化石地点和数以千计的脊椎动物化石标本,目前鉴定出的动物化石共计33种,包括1种鲤科(裂腹鱼类)、1种鸵

中科院古脊椎所标本馆成自然藏品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北京时间3月24日,来自全球28个国家73家机构的学者在《科学》杂志(Science)联合发表论文,通过对世界上自然博物馆藏品进行的评估,发现这73家最大的博物馆和标本馆保存着超过11亿件生物、地质、古生物和人类学藏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科院古脊椎所标本馆成为全球自然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北京时间3月24日,来自全球28个国家73家机构的学者在《科学》杂志(Science)联合发表论文,通过对世界上自然博物馆藏品进行的评估,发现这73家最大的博物馆和标本馆保存着超过11亿件生物、地质、古生物和人类学藏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成果展在晋开展

  连日来,“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成果展”成为山西博物院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展出。出土于山西省垣曲县的一种生活在4000万年前的古老灵长动物——世纪曙猿的下颌骨化石模型是展出的一大亮点。   该展览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山西博物院共同举办。展览分为海洋之子、征服

推动古生物学研究走向国际最前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践行二十大精神,瞄准基础研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依托亚洲最大的化石标本馆藏中心,不断探索新技术,正在把古生物学这个“冷板凳”坐热、推动我国古生物学研究走向国际最前沿。  春节刚过,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

学者发现世界第一例鳄鱼足印粪化石

学者发现世界第一例鳄鱼足印粪化石 来自那阳煤矿化石遗址的带有足迹的粪化石  (凯泽等, 2022; ORS Dragonfly Pro)那阳始新世鳄踩在粪便上的复原图(张宗达)邓涛研究员在检查新发现的化石。(吴飞翔 摄)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远古世界》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

中国科学家发现重庆化石库,将影响该领域未来几十年

   导 读  2022年9月28日,《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四篇古生物学领域的论文,它们都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团队及其合作者的研究。  虽然四篇文章中研究的对象分别是近年在贵州与重庆两个地点发掘的化石,但它们之间却有内在联系:都是与志留纪早期有颌鱼类相关的研

科学家称人类最老祖先是5亿年前蠕虫

  5亿年前的一种形似蠕虫的生物被认为是所有脊椎动物的祖先  这种生物名叫皮卡虫,平均身长为5厘米,现已绝迹  该生物在被发现之初被归为无脊椎动物,但日前科学家们找到了它所具有的脊椎动物的特征。  据英国《镜报》3月5日报道,科学家们日前宣布,人类最古老的祖先是生活在5亿年前的一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