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科学家发现一种豆科植物新物种

《中国科学报》记者日前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获悉,该园园艺保育中心研究人员和合作者在湖北省西部的竹溪县和神农架林区发现一种豆科植物新物种——巴山黄耆。研究团队近日在国际期刊 Phytokeys 发表了这一新种。据悉,黄耆属(豆科)大约有2500-3000种,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属之一。我国有400余种59组,在全国普遍有分布。此次科学家在鄂西发现的巴山黄耆广泛分布于海拔600米到2160米的潮湿林缘、路边、沟边,树林下面偶尔有分布,个体数量庞大,当地用来做家畜饲料。巴山黄耆和另一植物紫云英最为近似,研究团队于10余年前注意到开着黄花的巴山黄耆种群,因为其茎匍匐,叶背面被白色柔毛,总状花序呈伞形,花为黄色,荚果黑色呈线状长圆形,考察人员第一印象把它们列为紫云英,但同域分布的紫云英花是紫色或白色的,与此种植物有所不同。2021年以来,研究人员通过仔细观察这些种群的花部形态、果实和种子形态,并通过查阅黄耆属分类的相关文献......阅读全文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科学家发现一种豆科植物新物种

《中国科学报》记者日前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获悉,该园园艺保育中心研究人员和合作者在湖北省西部的竹溪县和神农架林区发现一种豆科植物新物种——巴山黄耆。研究团队近日在国际期刊 Phytokeys 发表了这一新种。据悉,黄耆属(豆科)大约有2500-3000种,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属之一。我国有400余种59

广东河源发现植物新物种

从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获悉,保护区科研人员发现一堇菜科植物新物种,命名为河源堇菜。该学术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北欧植物学杂志》发表。  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叶钦良是河源堇菜发现人之一。据他介绍,2021年2月,保护区科研团队和中山大学科研团队在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

植物新物种命名试用网络版

  最近,来自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Sandra Knapp突破传统,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公布了其新发现的四种茄属植物。在生物分类学界内,这一将植物新物种命名的论文发表在纯电子版期刊的尝试尚属首次。此举为将来植物新物种的分类命名进入网络时代做了有益的尝试。   根据

豆科植物固氮“氧气悖论”破解

根瘤被称为豆科植物的“固氮工厂”,反映豆科植物与固氮根瘤菌的共生关系。豆血红蛋白(又称共生血红蛋白)存在其中,是根瘤中调节氧气浓度的“开关”,氧气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呼吸必需的,但根瘤菌中的固氮酶更喜欢低氧环境,“氧气悖论”就产生了。这一悖论始终悬而未决,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有关根瘤内豆血红蛋白基因表达

豆科植物固氮“氧气悖论”破解

根瘤被称为豆科植物的“固氮工厂”,反映豆科植物与固氮根瘤菌的共生关系。豆血红蛋白(又称共生血红蛋白)存在其中,是根瘤中调节氧气浓度的“开关”,氧气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呼吸必需的,但根瘤菌中的固氮酶更喜欢低氧环境,“氧气悖论”就产生了。这一悖论始终悬而未决,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有关根瘤内豆血红蛋白基因表达

植物新物种被发现 靠“吃”真菌维生

  目前,科学家在日本屋久岛低地月桂森林发现一种奇特的寄生植物,它们并不采用光合作用,而是像寄生虫一样从真菌获得营养物质。  据腾讯的报道称,这一新物种植物通常情况下真菌从周围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该植物采取寄生方式,再从真菌获得营养。这项令人惊奇的发现将使研究人员能够再次评估屋久岛低地月桂森林的生态

豆科植物亲缘关系研究获进展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副教授罗小梅团队在遗传学领域期刊《基因》(Genes),在线发表了题为《基于5S rDNA和(AG3T3)3的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分析5种豆科植物的核型及亲缘关系》的研究论文。 豆科作为世界三大科之一,该科许多植物具有固氮能力,是重要的经济

被子植物(皿)蔷薇亚纲——豆科鉴定

实验材料绣球绣线菊珍珠梅黄刺玫月季玫瑰蛇苺茅苺伞房草苺东方草苺苹果梨桃杏李合欢皂荚蚕豆洋槐(刺瑰)大豆豌豆槐紫花苜蓿黄花苜蓿甘草胡萝卜芫荚茴香旱芹(芹菜)北柴胡乳浆大戟甘遂地锦葡萄爬山虎花椒枣酸枣等植物新鲜材料或腊叶标本。仪器、耗材实体显微镜放大镜镊子解剖针刀片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实验步骤(二)豆科

澳科研人员命名多种动植物新物种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15日发布公报说,该机构科研人员过去一年为约150种动植物新物种进行了科学命名,其中大部分为昆虫。  公报称,科研人员将一种新发现的“士兵蝇”命名为“Opaluma rupaul”,它呈彩虹色,腹部下侧有刺。“Opaluma”在拉丁语中有蛋白石和刺的意思。另外三种罕

这地山区发现腹水草属植物新物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胡光万研究团队在鄂西南武陵山区的坪坝营国家森林公园发现了一个腹水草属(草灵仙属)植物新种,并将其正式命名为:武陵腹水草。这个新种是该研究团队首次发现并命名的腹水草属植物,也是中国大陆近40年来所发表的该属植物的唯一新种。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植物学期刊《植物学研究》上。腹水

武汉植物园发表新物种修大戟

修大戟(武汉植物园供图)  记者4月11日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了解到,该园通过系统分类学研究,证实一种在福建发现的粉红色苞叶大戟为从未被记载的植物新种,并以其发现者的名字命名为修大戟。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Systematic Botany上。  作为植物界中最大的属之一,大戟

我国发现32个中药植物新物种

  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周年国际学术发展大会日前在京举行。记者获悉:目前我国已经在31个省份922个县开展了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全国1.9万人参与,共发现了2个新属32个新物种。其中一个新属,为了纪念我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胡先

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过程中调控侵染线形成的新成员

  10月30日,PLoS Genetics 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谢芳研究组题为SCARN a Novel Class of SCAR Protein That Is Required for Root-Hair Infection during Legume N

中国林科院研究团队发现新植物种“尖峰水玉杯”

  15日,从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获悉,该所专家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新近发现的一个新的植物种类:尖峰水玉杯。专家指出,尖峰水玉杯目前发现的植株数量极少,根据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对物种濒危程度的划分标准,建议将该种列入渐危级甚至濒危级加以保护。日前,该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植物分类学刊物《植物》上。

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氧气悖论”破解了

根瘤被称为豆科植物的“固氮工厂”,反映豆科植物与固氮根瘤菌的共生关系。豆血红蛋白(又称共生血红蛋白)存在其中,是根瘤中调节氧气浓度的“开关”,氧气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呼吸所必需的,但根瘤菌中的固氮酶更喜欢低氧环境,“氧气悖论”就产生了。这一悖论始终悬而未决,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有关根瘤内豆血红蛋白基因表达

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氧气悖论”破解了

根瘤被称为豆科植物的“固氮工厂”,反映豆科植物与固氮根瘤菌的共生关系。豆血红蛋白(又称共生血红蛋白)存在其中,是根瘤中调节氧气浓度的“开关”,氧气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呼吸所必需的,但根瘤菌中的固氮酶更喜欢低氧环境,“氧气悖论”就产生了。这一悖论始终悬而未决,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有关根瘤内豆血红蛋白基因表达

科研人员在湖北发现植物新物种巴山黄耆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获悉,我国科研人员在湖北发现了一种豆科植物新物种巴山黄耆,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已发表在国际期刊《PhytoKeys》上。 据了解,巴山黄耆目前发现于湖北省西部的十堰市竹溪县和神农架林区,广泛分布于海拔600米到2160米的潮湿林缘、路边、沟边,树林下面偶尔有分布,个体

新研究称气候变暖反而让雨林植物种类更多

  传统观点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和由此引发的全球变暖将导致植物物种减少。但是据《科学美国人》11月15日的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历史上曾出现气候变暖催生更多新植物产生的局面,而且新生物种的数量远远大于灭绝的物种数量。  为了弄清二氧化碳和温度上升对雨林多样

科研人员在湖北竹溪发现两个植物新物种

  科研人员在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境内发现两个植物新物种:大果溲疏和洪氏婆婆纳,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国际植物学期刊Phytokey上刊登发表。  据悉,研究成果以《虎耳草科溲疏属一新种——大果溲疏》《玄参科婆婆纳属一新种——洪氏婆婆纳》为题,在国际植物学期刊Phytokey上同时发表,发现者均为竹溪

科研人员在湖北竹溪发现两个植物新物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639.shtm 科研人员在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境内发现两个植物新物种:大果溲疏和洪氏婆婆纳,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国际植物学期刊Phytokey上刊登发表。 据悉,研究成果以《虎耳草科溲疏属一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并命名两种植物新物种

新华社武汉7月5日电(记者谭元斌)我国科研人员发现并命名了两种植物新物种:泡萼凤仙花与隆回蜘蛛抱蛋。两种新物种描述和命名相关文章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分类群》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命名了在贵州梵净山发现的泡萼凤仙花;与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合作,命名

研究破解豆科植物在“恐龙大灭绝”时期幸存密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882.shtm 中新社昆明3月22日电 (记者 胡远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2日发布消息称,该所科研人员参与的研究团队在豆科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和根瘤菌固氮共生演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破解豆科植

接连发现新物种,发现新物种之后应该如何做?

近一个月来,我国多地接连发现了新物种。三峡白前、雅江舌喙兰……这些新物种是什么?发现新物种之后应该如何做?  接连发现的新物种,以植物学家命名  近日,浙江和海南两地发现了一种名为“白盖鸡油菌”的新物种,并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围绕“能吃吗”“好吃吗”展开讨论。  白盖鸡油菌是真菌界的新物种。近一个月来

武汉植物园在四川发现兰科植物一新物种和六个新记录种

  在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四川省兰科植物资源专项调查过程中,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胡光万团队发现并正式命名1个兰科植物新物种:中华珊瑚兰(Corallorhiza sinensis G.W. Hu & Q.F. Wang),同时还发现并报道6种四川兰科植物新记录,分别为:软叶筒距兰(Ti

华南植物园发现间作豆科植物有效调控玉米对镉的吸收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相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国际上目前试图利用易于栽培、生长快速、生物量大,并具有一定富集能力的经济植物,如向日葵、玉米等,用以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这一技术的瓶颈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这些大生物量植物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增加修复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去除率。   中

豆科植物根瘤固氮能力 与转录因子NLP家族有关

  生物固氮作为潜在的新型氮肥来源,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豆科植物生物固氮中,豆血红蛋白的含量和组分直接影响根瘤内固氮酶的活性,发挥关键作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杰里米·戴尔·默里研究组及合作团队首次发现转录因子NLP家族调控根瘤中豆血红蛋白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10月底,相

首个豆科植物根尖单细胞表达图谱绘制成功

 百脉根单细胞图谱细胞类型。中国农科院供图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生物技术育种创新团队与国内其他科研单位合作,共同绘制完成首个豆科植物百脉根的根尖单细胞表达图谱,鉴定出根尖的主要细胞类型,发现了新的细胞类型特异基因,并分析了各个细胞类型的潜在功能,对研究豆科植物根系发育、结瘤固氮

植物与传粉者相互关系的百年历史变化研究取得进展

  传粉者在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农业生产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大量的研究表明传粉者(特别是蜂类)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在过去百年存在显著的降低趋势,而传粉者降低究竟如何影响野生植物的种子产量仍然缺乏证据。前期的调研发现:豆科植物的标本数据是研究种子数量历史动态变化的理想材料。首

关于类囊体的植物种类介绍

  1、基粒类囊体  许多类囊体像圆盘一样叠在一起,称为叶绿体基粒,组成基粒的类囊体,叫做基粒类囊体,构成内膜系统的基粒片层(grana lamella)。基粒直径约0.25~0.8μm,由10~100个类囊体组成。每个叶绿体中约有40~60个基粒。  2、基质类囊体  贯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粒之间

我国学者破解豆科植物能量和共生固氮调节之谜

12月2日,河南大学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学路团队在《科学》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豆科植物根瘤固氮能力调节的分子机制。在研究中,该团队发现一种新的能量感受器蛋白可以通过重新调整根瘤内部碳源的分配,调节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能力。生物固氮是自然界生物可用氮的最大天然来源,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