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新生儿紫癜的治疗

出血时应即刻用维生素K1,1~5mg/d,3~5天。必要时输以新鲜血,每千克体重10~20ml/d,以抢救休克,纠正贫血,提高凝血酶原浓度,制止出血。......阅读全文

新生儿紫癜的治疗

  出血时应即刻用维生素K1,1~5mg/d,3~5天。必要时输以新鲜血,每千克体重10~20ml/d,以抢救休克,纠正贫血,提高凝血酶原浓度,制止出血。

新生儿紫癜的发病机制

  已知凝血因子Ⅱ,Ⅶ,Ⅸ,Ⅹ都在肝内合成,必须有维生素K的参与,故这些因子又称维生素K依赖因子,新生儿期肠内是无菌的,不能产生维生素K,仅能从食物中提取少量,加之肝功能尚未成熟,在出生都数天内,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显著低下,而呈现一过性的“生理性”下降,引起暂时性低凝血酶原血症,如

新生儿紫癜有哪些检查

  有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但血小板及出血时间正常。  实验室检查  (1)束臂试验阳性或阴性,但止血功能常规检查正常。  (2)少数患者血小板对ADP、肾上腺素诱导的聚集反应异常,对玻珠柱的粘附率减低。

新生儿紫癜的鉴别诊断

  在出生后2~7天的婴儿期出血尚应排除其他疾病如:  1.脐出血时应排除脐带结扎不紧所致。  2.先天性出血性疾病:因子Ⅷ缺乏的血友病,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

新生儿紫癜发病原因介绍

  自体原因(35%):  新生儿紫癜的自体原因是指发现机体由于吸收障碍或者机体发育不良导致的维生素K缺乏,由于先天性原因导致新生儿血液中血小板含量减少,容易发生渗血紫癜的症状。  疾病原因(25%):  其他疾病原因所致的新生儿继发性出血性。如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新生儿血小板合成障碍、新生儿重度肝功

新生儿紫癜有哪些常见症状

  皮肤出血斑 柏油便 颅内出血 反复呕血 头皮结痂  发病多在出生后2~7天内,出血以缓慢,持续渗出为特征,常为呕血或柏油样便,其次为脐带,皮肤及皮下组织出血,后者常发生在易受压迫之外如足跟,骶部与项部等部位,以淤斑为主,偶有颅内出血,其他脏器组织也可受累,出血量因人而异。  在维生素K摄取不足,

新生儿紫癜的并发症

  偶有颅内出血,其他脏器组织也可受累,凝血酶原活性下降到正常值的15%~20%以下时,就会发生出血,其中大部分表现为胃肠道出血。[2]

新生儿紫癜的实验室检查

  (1)束臂试验阳性或阴性,但止血功能常规检查正常。  (2)少数患者血小板对ADP、肾上腺素诱导的聚集反应异常,对玻珠柱的粘附率减低。

新生儿紫癜的发病机制及常见症状

  发病机制  已知凝血因子Ⅱ,Ⅶ,Ⅸ,Ⅹ都在肝内合成,必须有维生素K的参与,故这些因子又称维生素K依赖因子,新生儿期肠内是无菌的,不能产生维生素K,仅能从食物中提取少量,加之肝功能尚未成熟,在出生都数天内,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显著低下,而呈现一过性的“生理性”下降,引起暂时性低凝血

新生儿紫癜的并发症及治疗

  并发症  偶有颅内出血,其他脏器组织也可受累,凝血酶原活性下降到正常值的15%~20%以下时,就会发生出血,其中大部分表现为胃肠道出血。[2]  治疗  出血时应即刻用维生素K1,1~5mg/d,3~5天。必要时输以新鲜血,每千克体重10~20ml/d,以抢救休克,纠正贫血,提高凝血酶原浓度,制

新生儿紫癜的鉴别诊断及并发症

  鉴别诊断  在出生后2~7天的婴儿期出血尚应排除其他疾病如:  1.脐出血时应排除脐带结扎不紧所致。  2.先天性出血性疾病:因子Ⅷ缺乏的血友病,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  并发症  偶有颅内出血,其他脏器组织也可受累,凝血酶原活性下降到正常值的15%~20%以下时,就会发

一例新生儿暴发性紫癜病例分析

患儿,女,70 h,因“发现大腿皮肤瘀斑1天余”入院。患儿系第4胎第4产,孕35+6周,自然分娩,羊水Ⅲ度混浊,量中,脐带、胎盘正常,出生体重2300 g。否认产伤、窒息史。生后38 h换尿布时发现右大腿约5 cm×7 cm 瘀斑,生后42 h 发现左大腿约3 cm×2 cm瘀斑,病程中无发热、气促

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NAT)是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一个类型,表现为出生时无症状,血小板正常,出生后数小时全身散在紫癜,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出现颅内出血。

新生儿紫癜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的介绍

  发病原因  自体原因(35%):  新生儿紫癜的自体原因是指发现机体由于吸收障碍或者机体发育不良导致的维生素K缺乏,由于先天性原因导致新生儿血液中血小板含量减少,容易发生渗血紫癜的症状。  疾病原因(25%):  其他疾病原因所致的新生儿继发性出血性。如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新生儿血小板合成障碍、新

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状表现

  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状表现有很多,主要临床特征为新生儿出生时血小板数较高或正常,出生后数小时后才出现急性血小板减少和出血症状,可见全身散在紫癜和紫斑,重者甚至可出现颅内出血,产后第1周亦可出现黄疸。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程较短,一般不需特别治疗。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

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检查方法介绍

  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检查方法包括两点:  1.血小板减少,程度不一,常在30×109/L以下,偶可低于10×109/L。个别患儿血小板数可不降低。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减少,白细胞正常。出血后可有贫血和网织红细胞数升高,间接胆红素升高。  2.在同族免疫性患儿母亲的血清中可查到患儿血小板

概述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方法

  多数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病情较轻,如血小板数在25×109/L以上,又无明显出血表现,无需特殊处理,血小板常在2周左右逐渐回升。若有出血症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强的松)1~2mg/(kg·d)口服,至血小板回升,此后可减量维持1个月,以巩固疗效。严重病例可输注PLA1阳性的

【紫癜】预防

    因本病为自发性出血,无明显诱因,并且无明显的伴随症状,故给预防带来一定的难度。依据本病的中医发病机制,预防上应采取增强体质,起居有节,匆过劳,发病后应注意休息。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点是血小板显著减少,伴有皮肤粘膜紫癜,严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

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原因分析

  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是孕妇的自身抗体通过胎盘,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ITP的孕妇所生婴儿中约50%伴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患病期间新生儿的发病率更高些,也有孕妇血小板数正常而有20%新生儿出现血小板减少。与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关的抗原常见的为PLA1,其他如PLF2a

关于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注意事项介绍

  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注意事项包括如下几点:  ①缓解阶段可以适当参加一些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②饮食要有规律,主副食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如小麦、玉米、小米、糯米、豆类、瘦肉、蛋类等。多吃新鲜水果,如橘子、红枣、核桃、红皮花生、菠菜、青椒、

【紫癜】临床表现

    (一)热感血溢    1主症:起病急,病程短,有时伴有发热症状,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以下肢多见,并有咽干口渴、溲黄、烦躁、夜寐不安,有时初起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骨节酸痛,舌红,苔黄,脉浮数或弦数。2证候分析:邪热内盛,迫血妄行,血溢脉外,渗出于肌肤之间而成肌衄。内热郁蒸则发热;热盛津液耗

紫癜性肾炎的简介

  紫癜性肾炎,又称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是以坏死性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出现肾脏损害时的表现。临床表现除有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外,主要为血尿和蛋白尿,多发生于皮肤紫癜后一个月内,有的或可以同时并见皮肤紫癜、腹痛,有的仅是无症状性的尿异常。

坏死性紫癜的诊断

  患者多为儿童,为暴发性、泛发性、触痛性大面积瘀斑,进展迅速,病情险恶,若是在感染后发生则更有助于诊断。  坏死性紫癜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结果。如有可能反复(连续)测定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和Ⅶ-Ⅹ复合物,对估计病情、评价疗效等极为重要。偶尔血液学检查结果可正常。

坏死性紫癜的病因

  坏死性紫癜病因未明。最常发生于儿童感染的恢复期,如猩红热、链球菌性咽炎与扁桃体炎、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球菌性脑膜炎、水痘、麻疹、传染性肝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粟粒性结核与斑疹伤寒等。但是,也可没有前驱疾患,甚至可发生于成人。

【紫癜】病因以及出血原因

    紫癜出血的原因    (1)血管系统病变由于血管本身发生病变,如血管壁受损伤或血管壁的渗透性、脆性增高,引起血中红细胞外漏,形成紫癜。血管损伤可因细菌毒素、化学***、维生素缺乏等引起。如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管内压增高性紫癜等。    (2)血液系统病变由于血液系统凝血机能发生障碍引起

坏死性紫癜的概述

  坏死性紫癜(Purpura Fulminans)又称出血性紫癜(purpura hemorrhagica),暴发性紫癜(purpura necrotica),坏疽性紫癜(purpura gangrenosa)。本病是一种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突然发生的对称性大面积触痛性瘀斑为特征。坏死性紫癜是一

儿童紫癜性肾炎的诊治

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npurpuranephritis,HSPN)作为疾病诊断名称。过敏者紫癜是一种主要累及皮肤、关节、胃肠道以及肾脏毛细血管和小血管,伴IgA显著沉积的系统性小血管炎[1],可累及全身多器官,当出现肾脏损害时,既往多称其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或紫癜性肾炎。该病的病因

紫癜性肾炎的基本介绍

  紫癜性肾炎,又称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以坏死性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出现肾脏损害时的表现。临床表现除有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外,主要为血尿和蛋白尿,多发生于皮肤紫癜后一个月内,有的或可以同

坏死性紫癜的鉴别诊断

  需与产后意外并发的去纤维蛋白综合征(defibrination syndrome) 某些蛇毒伤相鉴别。还应与过敏性紫癜相鉴别,后者是散在隆起性出血性丘疹或瘀斑,常伴关节与腹部症状,故可资鉴别。

紫癜性肾炎的病理改变

  病理改变以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为主,常伴节段性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坏死、新月体形成等血管炎表现。免疫病理以IgA 在系膜区、系膜旁区呈弥漫性或节段性分布为主,除IgA 沉积外,多数病例可伴有其他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的沉积, IgG和IgM分布与IgA 分布相类似。部分毛细血管壁可有IgA 沉积,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