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黄斑裂孔的分类

(1)特发性黄斑裂孔 (2)外伤性黄斑裂孔 (3)高度近视黄斑裂孔 (4)继发性黄斑裂孔 2. 根据黄斑裂孔的形态 (1)全层黄斑裂孔 (2)板层黄斑裂孔......阅读全文

黄斑裂孔的介绍

  黄斑裂孔是指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至感光细胞层发生的组织缺损, 严重损害患者的中心视力。Knapp和Noyes分别于1869和1871年最早报导了外伤性黄斑区视网膜裂孔,Kuhnt于1900年首次报导非外伤性黄斑裂孔,此后,各种原因的黄斑裂孔相继被认识。该病的患病率不高,约占人群的3.3‰,其中以不

黄斑裂孔的分类

  (1)特发性黄斑裂孔  (2)外伤性黄斑裂孔  (3)高度近视黄斑裂孔  (4)继发性黄斑裂孔  2. 根据黄斑裂孔的形态  (1)全层黄斑裂孔  (2)板层黄斑裂孔

黄斑裂孔发病机制

  有关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最早期的文献报导认为外伤是黄斑裂孔形成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病例报导的增加,人们发现仅约5%~15%的黄斑裂孔为外伤引起。本世纪初,有作者提出囊样黄斑变性是黄斑裂孔的主要发病原因,也有人认为年龄相关性血管改变导致黄斑萎缩而最终形成黄斑裂孔,但这些观点都不能解释特

黄斑裂孔的诊断要点

  自从眼底相干光断层扫描(OCT)问世以来,黄斑孔诊断已无困难。当眼底镜检查发现黄斑区可疑破孔时行OCT扫描即可确定诊断。

黄斑裂孔的形态特征

  应与另外2种玻璃体牵引性黄斑病变鉴别。  (1)特发性黄斑前膜:有时合并黄斑裂孔,眼底及OCT检查均可明确诊断。  (2)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常导致黄斑牵引变形、黄斑水肿,有时与黄斑裂孔同时存在。OCT检查可确诊。  (3)板层黄斑裂孔:OCT检查可明确黄斑裂孔是否为全层或板层。  (4)黄斑

黄斑裂孔的病理生理

  黄斑裂孔的临床病理可表现为①黄斑孔大小400~500μm。② 黄斑裂孔周围“脱离”范围达300-500μm。③ 感光细胞发生萎缩。④ 黄斑囊样改变。⑤ 类似于玻璃膜疣的黄色点状沉着物附着于RPE表面。⑥ 出现视网膜前星形细胞膜。

黄斑裂孔的诊断介绍

  诊断要点  自从眼底相干光断层扫描(OCT)问世以来,黄斑孔诊断已无困难。当眼底镜检查发现黄斑区可疑破孔时行OCT扫描即可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  1. 病因鉴别:需除外特发性黄斑裂孔以外的致病原因,如外伤、炎症、高度近视、囊样黄斑水肿、眼底血管病、变性类疾病、日蚀性视网膜病变等导致的继发性黄斑

黄斑裂孔的病因鉴别

  需除外特发性黄斑裂孔以外的致病原因,如外伤、炎症、高度近视、囊样黄斑水肿、眼底血管病、变性类疾病、日蚀性视网膜病变等导致的继发性黄斑水肿。

黄斑裂孔的鉴别诊断

  1. 病因鉴别:需除外特发性黄斑裂孔以外的致病原因,如外伤、炎症、高度近视、囊样黄斑水肿、眼底血管病、变性类疾病、日蚀性视网膜病变等导致的继发性黄斑水肿。  2. 形态鉴别:应与另外2种玻璃体牵引性黄斑病变鉴别。  (1)特发性黄斑前膜:有时合并黄斑裂孔,眼底及OCT检查均可明确诊断。  (2)

概述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

  有关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最早期的文献报导认为外伤是黄斑裂孔形成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病例报导的增加,人们发现仅约5%~15%的黄斑裂孔为外伤引起。本世纪初,有作者提出囊样黄斑变性是黄斑裂孔的主要发病原因,也有人认为年龄相关性血管改变导致黄斑萎缩而最终形成黄斑裂孔,但这些观点都不能解释特

黄斑裂孔发病原因介绍

  除特发性黄斑裂孔外,其它原因所致者病因均较明确,如外伤、高度近视、囊样黄斑水肿、炎症、视网膜变性类疾病、 黄斑前膜和日蚀性视网膜病变等。  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认识则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漫长时光,直至1988年Gass提出了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切线方向的牵拉是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的主要原因, 为采用玻璃体

黄斑裂孔的鉴别诊断介绍

  1. 病因鉴别:需除外特发性黄斑裂孔以外的致病原因,如外伤、炎症、高度近视、囊样黄斑水肿、眼底血管病、变性类疾病、日蚀性视网膜病变等导致的继发性黄斑水肿。  2. 形态鉴别:应与另外2种玻璃体牵引性黄斑病变鉴别。  (1)特发性黄斑前膜:有时合并黄斑裂孔,眼底及OCT检查均可明确诊断。  (2)

关于黄斑裂孔的基本介绍

  黄斑裂孔是指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至感光细胞层发生的组织缺损, 严重损害患者的中心视力。Knapp和Noyes分别于1869和1871年最早报导了外伤性黄斑区视网膜裂孔,Kuhnt于1900年首次报导非外伤性黄斑裂孔,此后,各种原因的黄斑裂孔相继被认识。   该病的患病率不高,约占人群的3.3‰,

关于黄斑裂孔的病因分析

  除特发性黄斑裂孔外,其它原因所致者病因均较明确,如外伤、高度近视、囊样黄斑水肿、炎症、视网膜变性类疾病、 黄斑前膜和日蚀性视网膜病变等。  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认识则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漫长时光,直至1988年Gass提出了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切线方向的牵拉是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的主要原因, 为采用玻璃体

关于黄斑裂孔的预后介绍

  对于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 不同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Kelly(1991)等单纯使用玻璃体切割术(52例), 裂孔闭合率为58%, 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为42.3%, 2年后该作者的病例累积达170例, 此时的裂孔闭合率为73%, 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为55%。近年来研究发现, 在手术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基本介绍

  特发性黄斑裂孔是指眼部无明显相关的原发病变如屈光不正、眼外伤及其他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而自行发生的黄斑裂孔,最为常见黄斑裂孔最初认为是外伤直接作用的结果。之后发现黄斑裂孔可发生在无屈光不正、外伤、眼内炎等病史的老年人才开始称为特发性黄斑裂孔。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病因分析

  特发性黄斑裂孔无明显可查的病因,排除眼底本身的疾患而出现的黄斑裂孔,占黄斑孔的大部分。在此类患者中,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高,因此认为黄斑裂孔的发病可能与脉络膜缺血有关。另外发现在用雌激素治疗或者行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黄斑裂孔的发病率高,因此认为性激素可能与黄斑裂孔的发病有关。近年强调玻璃体表面玻璃体

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介绍

  如早期成功地解除玻璃体牵引光感受器组织重新向心性聚缩视功能便会有较大程度的恢复和提高。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手术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除玻璃体牵引,防止裂孔进一步扩大,还可以促进裂孔边缘解剖复位保存和恢复视锥细胞的功能。  特发性黄斑裂孔一旦发生,对视力损害严重,随着发病年限的延长裂孔会发展

关于黄斑裂孔的自然病程介绍

  I期黄斑孔(先兆孔):约50% 发展为全层黄斑孔,50%的病例在玻璃体与黄斑中心凹分开后自发缓解。  II期黄斑孔:多数病例于2~6个月后发展至3期孔。多数病例黄斑孔大小发展至400μm以上。  III期黄斑孔:少于40%的病例发展至VI期黄斑孔。80%病例视力相对稳定。通常于1年后视网膜脱离区

黄斑裂孔的病理生理及症状

  病理生理  黄斑裂孔的临床病理可表现为①黄斑孔大小400~500μm。② 黄斑裂孔周围“脱离”范围达300-500μm。③ 感光细胞发生萎缩。④ 黄斑囊样改变。⑤ 类似于玻璃膜疣的黄色点状沉着物附着于RPE表面。⑥ 出现视网膜前星形细胞膜。  症状  该病起病隐匿,常在另一只眼被遮盖时才被发现。

黄斑裂孔有哪些临床表现

  症状  该病起病隐匿,常在另一只眼被遮盖时才被发现。患者常主诉视物  模糊、中心暗点、视物变形。视力一般为0.02~0.5,平均0.1。  眼底表现与临床分期  根据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眼底表。  现, Gass将其分为四期:  I期: 起病初期,黄斑中央凹前玻璃体皮质自发收缩,引

关于黄斑裂孔的病理生理介绍

  黄斑裂孔的临床病理可表现为  ①黄斑孔大小400~500μm。  ② 黄斑裂孔周围“脱离”范围达300-500μm。  ③ 感光细胞发生萎缩。  ④ 黄斑囊样改变。  ⑤ 类似于玻璃膜疣的黄色点状沉着物附着于RPE表面。  ⑥ 出现视网膜前星形细胞膜。

概述黄斑裂孔的治疗原则和进展

  黄斑孔的手术治疗以前是一个禁区,只有在有较大范围的周围视网膜脱离时才考虑。近年来由于对黄斑孔发病机理的研究认识到黄斑孔的形成与玻璃体对黄斑中心凹切线方向的牵引密切相关。因此广泛开展了用玻璃体切割的方法切除中心凹前的玻璃体皮质治疗黄斑孔。  手术目的为缓解玻璃体黄斑牵拉,对I 期患者,切除玻璃体特

黄斑裂孔的分类及发病原因

  分类  (1)特发性黄斑裂孔  (2)外伤性黄斑裂孔  (3)高度近视黄斑裂孔  (4)继发性黄斑裂孔  2. 根据黄斑裂孔的形态  (1)全层黄斑裂孔  (2)板层黄斑裂孔  发病原因  除特发性黄斑裂孔外,其它原因所致者病因均较明确,如外伤、高度近视、囊样黄斑水肿、炎症、视网膜变性类疾病、

简述黄斑裂孔的手术并发症

  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手术并发症与普通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并发症相似,包括核性白内障、一过性高眼压、医源性视网膜裂孔产生、黄斑裂孔扩大、光毒性引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血管阻塞以及眼内炎等。其中核性白内障的发病率最高,可达12%-90%,文献报道约33%的病例在首次手术后5~16 个月需要进行白内障摘

关于黄斑裂孔的预防的护理介绍

  1、疾病预防  对于存在明确病因的非特发性黄斑裂孔,可通过治疗原发病以及密切随诊检查预防黄斑裂孔的发生。特发性黄斑裂孔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2、疾病护理   黄斑裂孔手术由于眼内填充气体的缘故,术后需俯卧位,俯卧持续时间取决于眼内填充的气体种类。一般为1-2周。此时按玻璃体手术后眼内填充护理

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有关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最早期的文献报导认为外伤是黄斑裂孔形成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病例报导的增加,人们发现仅约5%~15%的黄斑裂孔为外伤引起。本世纪初,有作者提出囊样黄斑变性是黄斑裂孔的主要发病原因,也有人认为年龄相关性血管改变导致黄斑萎缩而最终形成黄斑裂孔,但这些观点

黄斑裂孔的眼底表现与临床分期

  根据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眼底表。  现, Gass将其分为四期:  I期: 起病初期,黄斑中央凹前玻璃体皮质自发收缩,引起视网膜表面切线方向牵引,导致中央小凹脱离,眼底中央凹反光消失,中央凹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表面出现黄色小点(100~200μm),此时为Ia期;中央凹前玻璃

关于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检查方式介绍

  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黄斑区毛细血管拱环的形态已发生病变的小血管的变形、扭曲现象,以及来自病变区域的异常强荧光、荧光遮蔽或点状不规则状的荧光渗漏。  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早期,眼底表现仅中心凹变浅,黄斑区黄色斑点尚未出现色素上皮改变,这时荧光血管造影一般无明显异

影响黄斑裂孔手预后的因素有哪些?

  ① 裂孔是否闭合。 裂孔闭合差者视力恢复不满意。术后裂孔是否完全闭合, 可能与术中黄斑前玻璃体后皮质是否清除干净、裂孔周围的膜是否剥除、裂孔周围是否还有张力以及与患者术后头位保持有关。  ② 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对视力恢复亦有影响, 如白内障形成, 发生医源孔时经巩膜冷冻后出现视网膜前增生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