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华南晚奥陶世层孔海绵动物群拥有最高生物多样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50.shtm 层孔海绵(stromatoporoids)因其骨骼呈层纹状、表面具孔而得名,过去常称为层孔虫,现在通常归为海绵动物。层孔海绵通常生活在温暖、光照条件较好,水动力较强的浅海环境中,往往与珊瑚、藻类等生物大量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生物礁。因而,其也成为奥陶纪—泥盆纪的主要造礁生物。 层孔海绵的形态受生态环境控制和影响较大,是重要的指相化石。中奥陶世的层孔海绵以拉贝希层孔海绵(Labechiida)分子为主,自晚奥陶世的凯迪期始,网格层孔海绵(Clathrodictyida)开始全球性的辐射,在底栖群落中占据重要的生态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全胄完博士、梁昆副研究员、张元动研究员与英国及韩国化石专家合作,针对浙江省与江西省交界的“三山地区”晚奥陶世下镇组和三衢山组中......阅读全文

南京古生物所揭示华南扬子区中-晚奥陶世古环境变迁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009/t20200928_4761555.shtml   中-晚奥陶世过渡期是全球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的重要转折期,也是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和古生代演化动物群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发育了海侵形成的黑色页岩序列,如塔里木地区

科研人员在安吉发现4.4亿年前的“维纳斯花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486.shtm记者4月26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外科研人员对浙江安吉晚奥陶世(距今约4.4亿年)安吉生物群中的六射海绵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现代六射海绵类型,属于偕老

我国科学家揭示中–晚奥陶世板块漂移历程

   奥陶纪时中国的大部分板块都位于冈瓦纳东北缘的低纬度热带地区,包括华南、华北、塔里木、喜马拉雅、拉萨、滇缅马苏(保山地区),这些板块的古地理位置以及在奥陶纪时的漂移历程一直是研究热点。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古生代研究团队博士方翔、研究员张元动等人,联合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教

古生物所在几丁虫多样性及生物地层研究中取得进展

  华南宜昌地区是奥陶纪生物地层及生物宏演化的经典地区。中-上奥陶统庙坡组为一套在扬子台地上的局部凹陷中沉积的笔石页岩地层,各门类(如腕足类、三叶虫、笔石、介形虫、牙行类、疑源类、几丁虫等)生物化石保存精美,丰度大,分异度高,对研究该时段各主要门类的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地层至关重要。  几丁虫作为一类已

南京古生物所等华南奥陶系研究取得新进展

  宝塔组是华南板块奥陶系一套特殊的岩石地层,在扬子区广泛发育和分布,从东到西绵延两千多公里、从南至北最长处有近千公里。该碳酸盐岩地层时代为晚奥陶世早期,厚度从数米到近百米,但其特殊的裂纹构造困扰了广大地质工作者特别是国内外的相关地层古生物学家已达一百年的时间,关于它的成因存在多种假说,至今没有定论

研究揭示其拥有全球最高生物多样性

   层孔海绵(stromatoporoids)因其骨骼呈层纹状、表面具孔而得名,过去常称为层孔虫,现在通常归为海绵动物。层孔海绵通常生活在温暖、光照条件较好,水动力较强的浅海环境中,往往与珊瑚、藻类等生物大量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生物礁。因而,其也成为奥陶纪—泥盆纪的主要造礁生物。  层孔海绵的形态受生

我国学者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发现最早的镣珊瑚化石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发育保存较好的晚奥陶世生物礁,是研究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经典区域。镣珊瑚是构成生物礁的重要分子,它由许多横切面呈椭圆形、圆形或其他形状的个体组成独特的链状排列,是全球广泛分布的代表性横板珊瑚。陕西省铜川市桃曲坡剖面中已知最早的镣珊瑚Catenipora tongchuanensis

华南晚奥陶世层孔海绵动物群拥有最高生物多样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50.shtm 层孔海绵(stromatoporoids)因其骨骼呈层纹状、表面具孔而得名,过去常称为层孔虫,现在通常归为海绵动物。层孔海绵通常生活在温暖、光照条件较好,水动力较强的浅海环境中,

“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演变”专辑中文版出版

  我国古生物学领域的第二个973项目“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演变”已于9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为全面反映该973项目的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在《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40卷9期)共同组织的专辑已经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取得新发现

   在已知地球历史上,共发生过5次全球性的大规模集群灭绝事件,发生在4亿多年前奥陶纪末的生物大灭绝是其中第一次。这次生物大灭绝持续了多长时间?1月6日,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一个由中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多国古生物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新近发现,地球史上首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仅发生在短短20

南京古生物所研究确定“广西运动”的起始时间

  广西运动由丁文江先生于1929年提出,代表在华南普遍存在的泥盆系与其下伏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所指示的一次构造运动。通常认为,广西运动体现了加里东运动在华南的响应和具体表现,对华南大陆的演化和再造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少相关证据,对广西运动的起始时间、推进过程和影响范围缺少

奥陶纪喇叭角石目头足类系统演化

头足类是一类海生软体动物,公认起源于寒武纪芙蓉世,一直延续到现代。奥陶纪时期,头足类在壳型及壳体内部结构上发生强烈分化;在生活方式、生物地理方面呈现分异演化,表现为浮力调节方式多样化,游泳能力增强,生态分异加剧等特征。喇叭角石目头足类以其壳形样子奇特和快速分异的特征而引人瞩目。喇叭角石目头足类最早出

中外科学家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发现最早镣珊瑚化石

图为陕西省铜川市桃曲坡剖面中已知最早的镣珊瑚Catenipora tongchuanensis。南古所 供图  中新网南京4月28日电 (杨颜慈)记者28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梁昆博士与加拿大、韩国珊瑚化石专家合作,在中国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的桃曲坡剖面泾河组中部发现了已知最早的镣

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新的晚白垩世琥珀生物群

  近年来,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化石,引起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些琥珀大多数产自缅甸北部克钦地区,地质时代为白垩纪中期(9900万年前)。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通过深入缅甸琥珀产地调查,发现一个不同于克钦琥珀的晚白垩世晚期(7200万年前)琥珀生物群。研究结果为了解缅甸地

志留纪兰多维列世陆生植物微体化石研究新进展

  中奥陶世-志留纪早期是陆生植物关键性状起源与演化的重要时期。目前普遍接受的学术观点认为,陆生植物化石的最早证据可以追溯至中奥陶世大坪期-达瑞威尔期(ca.468-463Ma),以冈瓦纳大陆的二分体、四面体型四分体等隐孢子为代表;而在志留纪温洛克世申伍德期(ca.432Ma),出现了最早的陆生植物

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后第一个腕足动物群及其演化意义

  近年来,根据全球超过20个板块或地体的资料,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Late Ordovician Mass Extinction,LOME)第一幕后与第二幕后的两个腕足动物群已得到识别。其中,第一幕期间的赫南特贝动物群(Hirnantia Fauna)长期受到关注,并已有深入研究。而第二幕开始后的

4.5亿年前赤道“冷舌”滋养了华南板块

  奥陶纪晚期(4.58亿年前—4.43亿年前),我国的华南板块从南半球漂移到赤道附近,海水温度却越来越低。8月20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詹仁斌团队揭开了谜底:来自南极的冷水团成为赤道“冷舌”,并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孕育了多种生物在此急速增长。相关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地质学》杂志上。  现代海

列夕动物群揭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面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622.shtm 列夕动物群生态复原图(孙捷绘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联合湖南博物院、中南大学的合作团队,在湖南永顺发现早奥陶世特异埋藏化石库——列夕

奥陶纪微体浮游植物演化规律研究取得新进展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GOBE)是发生在显生宙的一次重大生物演化事件,近年来不同生物门类的多样性演化模式受到国际古生物学者的广泛关注。作为初级生产者,以疑源类为代表的微体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演化模式,受控因素和影响也有多种观点。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燕夔副研究员、李军研究员

列夕动物群揭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面貌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联合湖南博物院、中南大学,在湖南永顺发现早奥陶世特异埋藏化石库——列夕动物群,揭示了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的海洋生态面貌。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  20世纪80年代,进化古生物学家Sepkoski提出了全球显生宙以来的

奥陶纪燧石相化石研究获进展

  奥陶纪时期,全球多个地区广泛沉积硅质岩,包括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东部。奥陶纪深海燧石的微观古生物学有相对较好的记录,但关于奥陶纪浅海燧石的微体化石组合却知之甚少。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合作,对中国塔里木盆地北部的YJ -1井奥陶纪中期一间房组的钻孔碳

古生物学家揭秘奥陶纪海洋动物群繁盛背后的“玄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8月20日发布消息,该所“早古生代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詹仁斌研究员及其国际合作伙伴加拿大威斯顿大学靳吉锁教授指出,现今活跃在东太平洋赤道地区的“冷舌”现象在奥陶纪时就已存在,华南板块在奥陶纪时的海洋动物群演化与这一“冷舌”及其运移存在密切关联。该研究成果在近期发表于

奥陶纪最大的钙化蓝细菌化石生物群

  蓝细菌钙化作用是指某些蓝细菌属种可以利用水中的HCO3-进行光合作用而引起细胞外的胶鞘附近PH值上升,进而引起水体中的碳酸钙过饱和而在其胶鞘(EPS)内部或表面沉淀。发生钙化的蓝细菌胶鞘可以保存为化石,确切的钙化蓝细菌化石从新元古代开始大量出现,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某些时期的海相碳酸盐地层中广泛分布

奥陶-志留纪生物宏演化及其环境背景学术研讨会召开

  7月30日至8月4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古生代研究团队主办的“奥陶-志留纪生物宏演化及其环境背景”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江西井冈山市茨坪镇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中石化石油勘探研究院、科学出版社等多家单位的特邀专家和南京古

南京古生物所腕足动物扬子贝研究取得新成果

  国际知名古生物学期刊PALAEONTOLOGY近期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詹仁斌研究员等人对早、中奥陶世共凸贝类腕足动物扬子贝的最新研究成果。   扬子贝的模式种(Yangtzeella poloi)在华南广泛分布,过去一直认为其壳表是光滑的,经过对新采集的该种地模标

南京古生物所奥陶纪生态群落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外籍青年科学家J. Botting博士和L. Muir博士近年来致力于英国威尔士奥陶系特异埋藏化石研究,并且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最近他们的研究则对该生物群的生态组合作出了定性的描述。研究发现,通常被认为是以三叶虫为主的该奥陶纪生物群落,根据

海平面上升或导致最大规模生物爆发

  海平面上升是地球生物的灾难吗?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美学者研究发现,奥陶纪海洋生物大爆发或与海平面上升有关。这一重大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究生物多样性与地球环境变化的关系。   4.85亿年前的奥陶纪海洋生物大辐射事件是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生物大爆发。大爆发中,较低的生

“早古生代重大生物事件及其背景机制”项目启动

  1月2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早古生代重大生物事件及其背景机制》启动会在南京召开。   早古生代见证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及志留纪初期生物的残存、复苏及再辐射等诸多重大生物事件,每一次生物事件都有其深刻而复杂的背景机制。作为一个具有较长历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David Harper教授到南京古生物所作报告

  3月28日,国际古生物协会前主席、国际奥陶系分会现任主席、丹麦哥本哈根大学David A. T. Harper教授应邀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作了题为“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到泥盆纪游泳生物革命:现代生态系统的形成”的学术报告。  早古生代以动物为主的生态系统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加通常被认为与

威尔士发现4.6亿年前的海底“迷你世界”

近日,在英国威尔士中奥陶世地层中,一支国际联合科研团队发现了一个保存有大量精美软躯体化石的特异埋藏化石库,该生物群因大多数生物体型较小而被称为海底“迷你世界”,为早期动物小型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相关研究成果5月1日发表于《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