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的检查介绍

1.实验室检查 无特殊表现。 2.其他辅助检查 (1)脑血管造影 可见患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阻塞,大脑中与大脑前动脉影像消失。 (2)MRI检查 脑缺血后1h即可检出,最初9小时内缺血区已出现脑水肿,T1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约12小时之后缺血区组织发生坏死使T1弛豫时间延长,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当缺血区软化、囊变时,其信号则与脑脊液相类似。 (3)CT扫描 在脑缺血区早期6~24小时内只有少数病人出现边界不清的稍低密度区,检出率略逊于MRI,但24小时后大都可以看到边界清晰的低密度梗死灶,其形态和部位与闭塞的动脉的分布相一致;2~15天时,梗死区密度更低边界尤为明显,且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和占位效应;2~3周时,侧支循环开始形成,毛细血管增多充血,故梗死区出现弧形或结节状等密度或稍高密度,此时,病灶范围反较模糊;4~5周后,梗死区囊变,密度与脑脊液相似;强化扫描对脑梗死的显示更具特色,动脉闭塞......阅读全文

关于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的检查介绍

  1.实验室检查  无特殊表现。  2.其他辅助检查  (1)脑血管造影 可见患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阻塞,大脑中与大脑前动脉影像消失。  (2)MRI检查 脑缺血后1h即可检出,最初9小时内缺血区已出现脑水肿,T1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约12小时之后缺血区组织发生坏死使T1弛豫时

关于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的预后介绍

  预后决定于以下因素  1.血栓延伸的范围。  2.闭塞动脉供血区侧支循环的状态。  3.有无脑血管痉挛。  4.发生于主侧或非主侧半球。  5.合并脑外伤的轻重。  6.继发性脑缺氧的程度。

关于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的简介

  外伤性颈内动脉闭塞,亦称为颈内动脉闭合性损伤。外伤性颈内动脉闭塞临床少见,系急性颅脑损伤严重并发症,临床发病凶险,死亡率、致残率高,预后差。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是急性颅脑损伤的严重并发症,一般除颈部开放伤直接损伤颈动脉外,因交通事故所引起的颅颈部闭合性损伤常是造成颈内的主要原因。  一般除颈部开放

治疗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的相关介绍

  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的治疗:轻症者颈内动脉闭塞不完全、侧支循环较好的病人可试行内科疗法,适量给予激素和血管扩张药如罂粟碱、碳酸氢钠、尼莫地平、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溶液、含5%二氧化碳的氧吸入及颈交感神经封闭等治疗。必要时可酌情采用抗凝疗法。此外,为减轻脑水肿降低脑耗氧量,可以给予降温及巴比妥药物疗

如何诊断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

  对轻型脑损伤伴有颈内动脉闭塞的病人,常能从临床表现与脑损伤程度不符而疑及此症,特别是伤后1~2天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大脑半球缺血的征象,如嗜睡、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患侧眼黑蒙或失语等症状。若同时伴有一侧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病侧眼底动脉压下降、苍白变细或视网膜染色迟缓即应考虑本病。对重型脑损伤伴有颈

关于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的鉴别诊断和并发症介绍

  1、鉴别诊断  轻者起病较缓,闭塞动脉的远端尚有部分侧支代偿,脑缺血或梗死的范围较小,临床上多为不全偏瘫,病人神志尚清,多能诉头痛,较易误诊为颅内占位病变,或与脑损伤相混淆。  2、并发症  如颈内动脉急性血栓使动脉完全堵塞,而脑的侧支循环不足,可出现急性脑梗死、弥漫性脑水肿,重者颈内动脉栓塞完

简述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

  外伤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损伤血管的部位及血管蔓延的范围。血栓发展的速度、受累血管的大小及周围血管的代偿能力则关系到脑梗死病情的轻重缓急。临床征象可于伤后立即出现,亦可于伤后数天始有表现。外伤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若血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仅累及颈内动脉起始部,

关于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介绍

  (1)脑出血:脑梗死有时颇似大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但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快、高血压史常提示脑出血,CT检查可以确诊。  (2)脑拴塞:起病急骤,局灶性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常有心源性栓子来源如风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合并心房纤颤等,常见大脑中动脉栓塞引起大面积脑

关于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的对症治疗介绍

  对症治疗:包括维持生命功能和处理并发症。  ①缺血性卒中后血压升高通常不需紧急处理,病后24/48收缩压>220mmHg、舒张压>120mmHg或平均动脉压>130mmHg时可用降压药,如卡托普利(captopril)6.25-12.5mg含服;切忌过度降压使脑关注压降低,导致脑缺血加剧;血压过

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的基本介绍

  病灶侧单眼黑蒙,或病灶侧Horner征(因颈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受损所致的同侧眼裂变小、瞳孔变小、眼球内陷及面部少汗);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等(大脑中动脉或大脑中、前动脉缺血表现);优势半球受累还可有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像障碍等。尽管颈内动脉供血区的脑梗死出现意识障碍较少,但急性颈

关于肝动脉闭塞的检查介绍

  1.血象   白细胞数增多。   2.肝功能检查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明显增高,胆红素升高,白蛋白水平下降。   3.凝血酶原   时间明显延长,应用维生素K不能恢复。   4.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   其对肝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1%和60%。常表现为肝动脉阻力

治疗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的相关介绍

  有条件的医院应组建卒中单元,SU由多科医师、护士和治疗师参与,经过专业培训,将卒中的急救、治疗、护理及康复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使病人得到及时、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改进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花费,有利于出院后管理和社区治疗。中、重度脑卒中,如大面积脑梗死、小

外科治疗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的介绍

  外科治疗: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有严重脑水肿、占位效应和脑疝形成征象者,可行开颅减压术;小脑梗死使脑干受压导致病情恶化的病人通过抽吸梗死小脑组织和后颅窝减压术可以挽救生命。

简述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的腰穿检查

  腰穿检查只在不能做CT检查、临床又难以区别脑梗死与脑出血时进行,通常脑压及CSF常规正常。经颅多普勒(TCD)可发现颈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或血栓形成。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脏附壁血栓、心房粘液瘤和二尖瓣脱垂。

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的神经影像学检查

  应常规进行CT检查,多数病例发病24小时后逐渐市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日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应注意病后2-3周梗死吸收期,病灶水肿消失及吞噬细胞侵润可与脑组织等密度,CT上难以分辨,称为“模糊效应”。增强扫描有诊断意义,梗

关于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的脑保护治疗

  多种脑保护剂被建议应用,在缺血瀑布启动前用药,可通过降低脑代谢、干预缺血引发细胞毒性机制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包括自由基清除剂(过氧化物歧化酶、巴比妥盐、维生素E和维生素C、21-氨基类固醇等),以及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电压门控性钙通道阻断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和美离子等。目前推荐早期(

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的简介

  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引起包括前2/3大脑的巨大脑硬塞,闭塞的速度、部位,脑底动脉环的功能和侧枝循环是其决定因素。当眼动脉缺血时,有同侧眼一过性失明。  严重程度差异颇大,取决于侧支循环状况。

颈内动脉狭窄急性血栓闭塞病例分析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斑块内出血可导致急性血栓形成,根据患者发病的时程,血栓形成分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期。在颈动脉超声检查过程中,观察到突发血栓形成,导致狭窄以远段完全闭塞的病例实属少见。笔者报道1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超声检查过程中突发急性血栓形成致血管闭塞的治疗与随访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此类病变的

关于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

  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未选择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病48h内用阿司匹林100-300mg/d,可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推荐应用。但溶拴或抗凝治疗时不要同时应用,可增加出血风险。抗血小板凝集剂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等也可应用。

关于慢性动脉闭塞症的化验检查介绍

  1、常规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检查可了解心功能情况,证实有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心肌缺血;眼底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有无眼底动脉硬化, 并确定硬化程度和进展速度, 进而明确头部缺血的程度, 还可以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 X 线平片可以发现有动脉钙化阴影,在腹主动脉或下肢动脉显示有不规则钙化斑点分布,

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的预防性治疗介绍

  预防性治疗:对有明确缺血性卒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和颈动脉狭窄等应尽早进行预防性直来。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50-100mg/d、噻氯匹定250mg/d对脑卒中二级预防有肯定效果,推荐应用;长期用药中要有间断期,出血倾向者慎用。

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的降纤治疗

  降纤治疗:通过降解血纤维蛋白原、增强纤溶系统活性以抑制血栓形成。可选择的药物包括巴曲酶、降纤酶、安克洛和蚓激酶等,巴曲酶首剂1.BU,以后隔日5BU,静脉注射,共3-4次,安全性较好。

简述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应早期进行,并遵循个体化原则,制定短期和长期治疗计划,分阶段、因地制宜地选择治疗方法,对病人进行针对性体能和技能训练,降低致残率,增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和重返社会。

简述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的症状体征

  颈内动脉卒中可无症状,症状性闭塞出现单眼一过性黑朦,偶见永久性失明(视网膜动脉缺血)或Horner征(颈上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受损),伴对侧偏瘫、偏深感觉障碍或同向性偏盲等(大脑中动脉缺血),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可有体象障碍。颈动脉搏动减弱或血管杂音,亦可出现晕厥发作或痴呆。

简述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中年以上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突然发病,一至数日出现脑局灶性损害症状体征,并可归因于某颅内动脉闭塞综合征,临床应考虑急性脑梗死可能,CT或MRI检查发现梗死灶可以确诊。有明确感染或炎症性病史的年轻患者需考虑动脉炎的可能。

颈内动脉慢性闭塞自发再通临床诊治分析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发生卒中的机制可能包括栓子脱落的动脉-动脉栓塞和斑块破溃后急性血栓形成。颈内动脉急性闭塞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风险,其自发再通发生率约达30%,常发生在6h至2周。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多无症状,是否需采取积极的外科干预以获得再通,以及给予药物治疗以获得最佳的疗效仍

关于肾动脉闭塞的基本介绍

  肾动脉闭塞是指肾动脉主干或较大分支由于血管壁或血液因素导致肾动脉腔内发生的完全闭塞,按起病缓急分为急性及慢性。急性肾动脉闭塞经常是因为腔壁血栓引起的栓塞或肾动脉急性血栓形成,慢性肾动脉闭塞多在肾动脉狭窄基础上逐渐出现完全堵塞。

关于肝动脉闭塞的基本介绍

  肝动脉闭塞(hepatic artery occlusion)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急性或慢性肝动脉狭窄、闭塞,肝血流受阻,导致肝脏不同程度缺血、肝功能受损,甚至肝梗死的一种严重的肝血管疾病。本病罕见,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易误诊。急性肝动脉闭塞死亡率高。

简述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的抗凝治疗

  在大多数完全性卒中病例未显示有效,似乎不能影响已发生的卒中过程。为防止血栓扩展、进展性卒中、溶拴治疗后再闭塞等可以短期应用。常用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等。治疗期间应检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须备有维生素K、硫酸鱼精蛋白等节抗剂,处理可能的出血并发症。

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的脑梗急性期治疗介绍

  脑梗急性期不宜使用或慎用血管扩张剂,因缺血区血管呈麻痹及过度灌流状况,可导致脑内盗血和加重脑水肿。脑卒中急性期不宜使用脑细胞营养剂脑活素等,可使缺血缺氧脑细胞耗氧增加,加重脑细胞损伤,宜在脑卒中亚急性期(2-4周)使用。中药制剂,如银杏制剂、川穹嗪、三七、葛根、丹参和水蛭素等均有活血化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