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检查介绍

1.实验室检查 (1)末梢血白细胞 一般患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大多正常。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2)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升高,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 (3)病原学检查 特异性EV71核酸阳性或分离到EV71病毒。 (4)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和恢复期特异性EV71抗体检测4倍以上升高可确诊。 (5)脑脊液检查 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2.物理学检查 (1)胸片 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点片状、大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显著,快速进展为双侧大片阴影; (2)心电图 无特异性改变。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ST-T改变; (3)磁共振 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4)脑电图 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慢波。......阅读全文

关于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检查介绍

  1.实验室检查  (1)末梢血白细胞 一般患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大多正常。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2)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升高,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  (3)病原学检查 特异性EV71核酸阳性

关于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基本介绍

  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71型(简称EV71)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多数患者病情经过良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极少数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者可留有后遗症,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被喻

治疗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相关介绍

  1.治疗原则  主要是对症处理。  (1)口服B族维生素 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  (2)呕吐难以进食者 给予输液。当口腔有糜烂而进食困难时,可以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饭后漱口。  (3)口腔溃疡 给予可选用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外涂,并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4

关于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介绍

  各年龄组儿童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1.感染初期  患者表现为低热、流涕、咳嗽、食欲下降、口痛等。发热是婴幼儿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常见临床症状。  2.口腔黏膜  出现小疱疹,常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3.皮肤  在口腔病变的同时皮肤可以出现斑丘疹和

关于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介绍

  人们最早发现手足口病的病原是柯萨奇A16(CA16),后来发现柯萨奇病毒A组4型、5型、9型、10型以及B组2型和5型等肠道病毒也可引起手足口病。自1969年首次分离到EV71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EV71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此病传染性强,常见全家发病,并可造成局部暴发流行。患者以4~5岁以下小

关于肠道病毒Cox-A16型手足口病的检查介绍

  1.实验室检查  (1)末梢血白细胞 一般病例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大多正常。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2)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MB)升高,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  (3)病原学检查 特异性C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致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及临...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致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病原为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 A16,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

关于EV71及其所致手足口病的介绍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感染性疾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多发于学龄前儿童,三岁以下婴幼儿普遍易感。其中EV71是导致手足口病的重要病原之一 [1] [2] 。除EV71外,柯萨奇A组16型(CA16)、埃可病毒等均可引起手足口病

一例肠道病毒71型感染重症手足口病共患川崎病病例分析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以及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川崎病(KD)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临床可见发热、皮疹、指趾末端脱皮等表现。二者的临床表现相似,实验室检查均可出现白细胞(WBC)升高、C反应蛋白(CRP)增高、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等。为了

肠道病毒Cox-A16型手足口病的简介

  肠道病毒Cox A16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16(Cox A16)感染所致。检测肠道病毒Cox A16病原体可以早期诊断手足口病,对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由肠道病毒CoxA16病原体感染。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主要通过人群密

预防肠道病毒Cox-A16型手足口病的简介

  1.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2.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患,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3.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  4.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5.

治疗肠道病毒Cox-A16型手足口病的简介

  本病传播途径复杂,目前尚缺乏安全有效的疫苗与抗病毒治疗药物。这给本病的预防控制及重症患儿的救治带来严峻挑战。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  1.对症处理  (1)口服B族维生素 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  (2)呕吐难以进食者 给予输液。当口腔有糜烂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饭后漱

关于手足口病的基本介绍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

关于肠道病毒71型的发现历史介绍

  早在1957年,新西兰曾爆发一场神秘的疫情,很多3岁以下的孩子先后出现了手足发红等症状,并有孩子死去。  到底是“谁”盯上了这么小的孩子,答案到了第二年才部分揭晓。之所以说部分揭晓,是因1958年只是从患儿的体内分离出了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es),1959年,这种病被命名为手

简述肠道病毒Cox-A16型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1.潜伏期  2~7天,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急,流涕、咳嗽、咽痛、发烧,全身不适。  2.典型症状  为疱疹性咽峡炎,即在鼻咽部、会厌、舌和软腭部出现小疱疹,黏膜红肿,淋巴滤泡增生、渗出,扁桃体肿大,伴吞咽困难,食欲下降,手足臀部丘疹、丘疱疹,躯干部可出现类似皮疹,呈离心性分布。

关于手足口病的鉴别诊断介绍

  散在发生时,须与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1.单纯疱疹性口炎  四季均可发病,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以散发病例为主。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及溃疡。但没有手、足部疱疹。  2.疱疹性咽颊炎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患儿发热、咽痛,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病变在口腔后部;

关于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简介

  肠道病毒71型,简称EV71,是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HFMD)主要病原体之一。EV71在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在1974年被鉴定命名。此后许多国家相继报道了EV71的流行情况。中国大陆首次发现EV71型感染是在1987年冬季,之后的多次爆发流行经

关于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介绍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足底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重症病例: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手

关于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病因分析

  肠道病毒71型为耐热、耐酸的微小RNA病毒,对乳鼠有致病力,引起类似柯萨奇A组病毒所引起的肌炎。在恒河猴中经口或注射感染能产生类似脊髓灰质炎的疾病。在猴子中的神经毒力似与该病毒在高温中的复制能力有关,但寡核苷酸电泳和凝胶电泳分离病毒蛋白后却未能区分无神经毒力株。病毒从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

肠道病毒71型的基本信息介绍

  肠道病毒71型是肠道病毒一般是以数字命名的,排列顺序代表着其发现的先后次序。肠道病毒71型是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主要病原体之一。   人类肠病毒71型于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的

宁夏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其病原EV71基因分型研究通过

  由宁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的“宁夏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其病原EV71基因分型的研究”项目通过了宁夏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研究成果在宁夏手足口病防治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该项目通过对建立的宁夏手足口病监测体系所获取的2008-2010年资料开展了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的研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解读

最近,国家卫健委发布了2018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相当于2.0版(以下简称“新版”),对2010版(相当于1.0版)做了必要的修改。现初步解读如下:一、概况:1、定义: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病毒的血清型包括三类:柯萨奇病毒A组4~7、9、10、16型和B组1~3、

怎样预防肠道病毒71型?

  1、就地隔离避免接触。早期发现传染源,凡发现手足口征候的孩子,不要再送托儿所、幼儿园;隔离治疗,分开食宿,用具、玩具应分开;以免感染其他儿童。  2、把住病从口入关,防密切接触。EV71感染主要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食物和物品密切接触传播,儿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避免粪便、口鼻分泌物污染水与

关于手足口病的一般治疗介绍

  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  (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  (3)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4)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5)臀部有皮疹的宝宝

手足口病的合并治疗介绍

  (1)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  (2)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3)有颅内压增高者给予相应处理。  (4)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5)维持血压稳定

关于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的简介

  2015年12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预防用生物制品1类新药——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生产注册申请。该疫苗的问世,对于有效降低我国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尤其是减少该病的重症及死亡病例,保护我国儿童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简介

  肠道病毒71型,简称EV71,是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HFMD)主要病原体之一。EV71在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在1974年被鉴定命名。此后许多国家相继报道了EV71的流行情况。中国大陆首次发现EV71型感染是在1987年冬季,之后的多次爆发流行经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病因

  肠道病毒71型为耐热、耐酸的微小RNA病毒,对乳鼠有致病力,引起类似柯萨奇A组病毒所引起的肌炎。在恒河猴中经口或注射感染能产生类似脊髓灰质炎的疾病。在猴子中的神经毒力似与该病毒在高温中的复制能力有关,但寡核苷酸电泳和凝胶电泳分离病毒蛋白后却未能区分无神经毒力株。病毒从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治疗

  抗病毒与对症治疗。目前肠病毒感染除了小儿麻痹病毒有疫苗外,其余肠病毒感染并无特殊治疗药物,故临床上对无并发症患者之治疗只能采取支持性疗法,而有并发其他症状时,因考虑到重症病例的急性恶化主要与心脏衰竭有关,故建议避免给予大量静脉输液,应优先选择加强心脏输出功率与降脑压的药物。

简述肠道病毒71型的分类

  肠病毒在病毒学上的分类是属于微小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的肠病毒群(enterovirus)。EV 71为目前肠病毒群中最晚发现的病毒,其感染性强且致病率高,尤其是神经系统方面的并发症。其它同属于肠病毒群之病毒尚包括小儿麻痹病毒(Polioviruses;具3种型别)、柯萨奇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