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极端降水变化的非线性响应及其驱动机制获揭示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潘庆民团队揭示了草原生产力对极端降水变化的非线性响应及其驱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功能生态学》。随着全球降水波动的加剧,极端干旱和极端湿润年份出现的频率增加是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对降水变化十分敏感,揭示草原生态系统如何对极端降水变化做出响应对于理解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目前,预测草原生产力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多基于线性模型,但是随着极端干旱、湿润程度的加剧以及极端降水年份出现频次的增加,草原生产力对降水量变化是否仍遵从线性响应规律及其背后的驱动机制,迄今尚不清晰。对此,潘庆民团队基于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站开展的降水控制实验,结合长期观测数据,发现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极端干旱和极端湿润处理的响应是非对称的;极端干旱处理下草原生产力的降低显著大于极端湿润处理下生产力的增加。随着降水量从极端干旱水平增加到极端湿润水平,草原生产力呈现出非线性响应......阅读全文

极端降水变化的非线性响应及其驱动机制获揭示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潘庆民团队揭示了草原生产力对极端降水变化的非线性响应及其驱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功能生态学》。随着全球降水波动的加剧,极端干旱和极端湿润年份出现的频率增加是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对降水变化十分敏感,揭示草原生态系统如何对极端降水变化做出响应对

草原生产力的稳定性研究新进展

  净初级生产力的形成和维持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功能,由地上和地下生产力两部分构成。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取样条件、研究方法、研究成本等多方面的限制,对地下生产力的了解远远滞后于对地上生产力的了解。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平均而言,地下生产力占总生产力的46%,而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这一数字为64%。  中国科学院沈阳

极端干旱在草原生态系统产生正遗留效应的驱动机制

  近半个世纪以来,极端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频次和规模逐渐增加。这些极端事件显著影响当年的草原生产力,并会产生遗留效应,影响下一年的草原生产力。极端气候事件的遗留效应及其驱动机制的揭示,对于探究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一般认为,极端干旱对草原生产力具有负遗留效应,即对下一年

研究人员揭示极端干旱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近半个世纪以来,极端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频次和规模逐渐增加。这些极端事件不仅显著影响当年的草原生产力,还会产生遗留效应,影响下一年的草原生产力。揭示极端气候事件的遗留效应及其驱动机制对于认识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一般认为,极端干旱对草原生产力具有负遗留效应,即对下一年

沈阳生态所等揭示降水变化对植物生产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了全球变暖,也从而改变全球水文循环。模型模拟显示全球和区域尺度上未来的降水格局还将发生显著的变化。例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显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降雨量会增加、降雨量的年际间变异以及极端降雨事件的频率也会增加。在干旱

极端干旱事件干扰后草原生产力恢复机制研究新进展

  极端干旱对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不仅存在于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期间,还可能产生遗留效应,持续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揭示极端干旱的遗留效应及其驱动机制,对于认识和预测极端干旱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实现草原生产和生态功能维持与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但目前该方面的研究十分缺乏。  

地理资源所在遥感降水降尺度研究中获进展

  相对于其它遥感降雨产品而言,TRMM降雨产品由于其较高的准确性,已在全球多个区域得到广泛运用。然而,当运用到区域尺度时,由于其空间分辨率较低(0.25°×0.25°),往往无法满足流域尺度水文水资源研究的需要。空间降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贾绍

极端降水对短命植物层片结构和生产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极端降水是生态系统功能改变的驱动因素之一,对荒漠生态系统影响显著。已有研究表明,中亚干旱区增温幅度远超全球平均水平,使得该地区极端降水出现的频次增加。短命植物层片作为中亚荒漠生态系统重要组分,决定着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年际变化。极端降水影响短命植物层片结构和生产力尚不清晰。沙垄作为沙漠的基本地形单元

中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创2000年以来新高

  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2021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2021年,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2000年以来最高,草原产草量为2000年以来最高,北方荒漠化区大部地表生态持续向好,西南石漠化区植被生态质量为2000年以来最高。  监测结果表明,2021年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68.8,较常年(2000—202

我国森林草原湿地资源本底及生态状况全面查清

  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2021年全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各项任务已圆满完成。监测结果显示,森林面积和蓄积稳步增长,生态空间质量稳中向好,结构有所改善;保护格局初步形成,利用格局趋于科学;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增强,森林碳汇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全国各级林草部门共投入1.7万调查监测人员,

我国全面查清森林草原湿地资源本底及生态状况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2021年全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各项任务已圆满完成。监测结果显示,森林面积和蓄积稳步增长,生态空间质量稳中向好,结构有所改善;保护格局初步形成,利用格局趋于科学;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增强,森林碳汇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全国各级林草部门共投入1.7万调查监测人员,完成

科学时报:现行牧区政策期待改变

  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干旱草原食物链和游牧文化,两者互为依存,唇亡齿寒。在学者们看来,任何违背这一客观现实的人为扰动,都将给草原带来厄运。  “十年浩劫”给牧区绿色生产生态系统造成的致命创伤未能医治;草原牧业陷于恶性循环仍在继续;牧民收入与农区相比,差距加大;外来开垦草原压力日益加

中科院研究揭示干旱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的生态弹性及机制

气候变化仍在加剧,适应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干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尤其敏感脆弱,厘清其对气候变化的弹性与调控机制是科学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 中科院植物所许振柱研究组基于内蒙古荒漠草原长期气候变化野外模拟实验,揭示了降水减少与增加条件下干旱生态系统的恢复弹性及其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研究表明

全国草种质资源普查试点调查队:千里草原觅种记

“陪你一起看草原,去看那青青的草,去看那蓝蓝的天……”今年暑期,由鲁东大学滨海草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和山东省药品食品职业学院5名师生组成的团队,在《陪你一起看草原》歌曲的伴奏下,来到了素有“草原明珠”美誉的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大草原。 这支盈箱溢箧的团队,不是去草原观光的旅游团,而是专程从

《2018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发布

   近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数据显示:2000年-2018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出现“三级跳”升,2018年达最好。2018年全国陆地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达68.2,全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较2017年增加12克碳/平方米,均达2000年以来最高。  中国气象局

973天然草原生产力调控机制与途径研究项目召开工作部署会

  2月16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主持的973计划项目“天然草原生产力调控机制与途径研究”工作部署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李家洋、朱作言,专家咨询组张家骅、卢欣石、李保国以及项目组成员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科技部基础司、农业部科教司、内蒙古科技厅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相关负责

超载的草原 生态失衡或是草原火灾直接诱因

  发生于上周的四川甘孜州道孚草原火灾波澜未平。截至12月13日,火灾原因尚未公布。  “关于火灾原因,调查目前尚未完成,不方便发表评论。”12月13日,四川省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的人士面对记者均三缄其口。而关于这场火灾的报道仍占据当地报纸的头条。  与此同时,农业部等中

降水监测--降水采样点位的设置原则

降水监测点位设置原则是:一般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郊区设一个采样点,在城区设两个采样点;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在郊区和城区各设一个采样点;一般的县城可只设一个采样点。郊区点应设置在该城市的主导风上风向位置,且受到本城市污染影响较小的地点。一般应离开城市中心区20km以上,如受条件限制,无法满足此要

农科院智慧草原大数据综合监测平台建成

  近日,智慧草原大数据综合监测平台正式建成。该平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原遥感智能感知与防灾减灾团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研发而成,为草原生态系统安全评价与畜牧业可持续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系统平台主要由5大子系统组成,包括草原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综合监测模型库、行业专题应用子系统、智慧牧

多养分添加下基因组大小调控草地群落机制获揭示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韩兴国团队与合作者揭示了多养分添加下基因组大小调控草地群落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植物学家》。 资源与植物生产力、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资源的增加通常会在提高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同时降低其植物多样性。草地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

多养分添加下基因组大小调控草地群落机制获揭示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韩兴国团队与合作者揭示了多养分添加下基因组大小调控草地群落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植物学家》。  资源与植物生产力、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资源的增加通常会在提高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同时降低其植物多样性。草地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

去年植被生态质量总体好于常年

  中国气象局4日发布的《2022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总体好于常年,为2000年以来第三高。  今年是中国气象局连续第七年发布《全国生态气象公报》。公报从天气气候对地表生态影响角度评估了2022年和2000年以来气象条件的影响。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

智慧草原大数据综合监测平台建成

近日,智慧草原大数据综合监测平台正式建成。该平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原遥感智能感知与防灾减灾团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研发而成,为草原生态系统安全评价与畜牧业可持续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系统平台主要由5大子系统组成,包括草原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综合监测模型库、行业专题应用子系统、智

降水监测--降水采样点监测点位环境要求

①采样点应位于开阔、平坦的地区,测点周围的下垫面无裸露上壤,以免风沙扬尘的影响。②采样点应避开局地污染排放源,包括排放酸碱物质的烟尘、粉尘和生活排放源、废物堆积场、停车场以及交通T线等。③采样点周应无遮挡雨、雪的障碍物,其中包括房屋、桥梁、高大树木等。障碍物与采样器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得小于该障碍物高度

蒋高明:保护区为何能抵御自然灾害

  最近,笔者与英国科学家赴浑善达克沙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野外工作,所到之地是我们成功恢复的严重退化沙地,位于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连续10年了,这里的草原保持了较好的长势,野生动物重又回到那久违的草原。看到大自然的杰作,中外专家们感到由衷地高兴。  然而,保护区外的草原却是一幅惨

中科院方精云院士最新综述

  解决好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我国草原面积辽阔, 在发挥生态屏障作用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如何转变牧区的传统生产方式, 促进草业发展, 发挥其潜在的生态和生产功能, 是当前我国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重大

气候变化促进中国的植物健康

[北京]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促使中国陆生植物生长更加旺盛。 北京师范大学的科研人员研究了在1982年到1999年期间气候因素与植物净初级生产力变化之间的联系,植物净初级生产力指的是植物在生长周期中的能量净储备值。 该报告的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朱文泉说“如果植物净初级生产力越高,

基于观测降水变率约束极端降水预估研究获进展

近年来破纪录的极端降水和洪涝频繁袭击全球各地,如2021年东亚和欧洲的暴雨、2022年巴基斯坦洪涝,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气候变化应对需要准确可靠的气候预估信息,未来极端降水事件如何变化是一个众所关注的问题。然而,当前的气候模式预估结果尽管一致表明全球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将随未来增温而增强

草原老鼠咬活羊 内蒙古草原鼠害重于往年

  你听说过老鼠咬活羊的吗?如今,这闻所未闻令人惊悚的事就发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由于今年内蒙古草原的鼠害重于往年,有些地方已形成老鼠和牛羊争牧草的局面,饿急了的老鼠甚至咬活羊。据阿巴嘎旗草原的一位牧民反映,他家就有10多只羊因受到老鼠的袭击而受伤。  其实,不仅是内

色音图:要像重视森林一样重视草原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的全国人大代表色音图,这次人代会上提交的建议是重视培育草原碳汇资源加大对草原资源补偿长效机制的建立。   他在接受本网采访时说:“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天然草原面积3.9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碳汇资源藏量巨大,对全国经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