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家发现新型人类圆环病毒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492.shtm圆环病毒是迄今发现的最小动物病毒之一,人们较熟悉的是可导致猪感染死亡的猪圆环病毒,在人类较为罕见。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近期该所郑永唐研究员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张驰宇研究员团队合作,首次在静脉注射吸毒者血浆样品中发现了一种新型人类圆环病毒,命名为HuCV2。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期刊《新发传染病》上。注射吸毒人群是血源性病毒暴露和传播的高风险人群。研究团队针对2009年采集自云南德宏和临沧注射吸毒人群的血浆样品,开展回顾性血浆病毒组研究。在99个注射吸毒人群的血浆病毒组数据中,他们从一个注射吸毒者的样品中发现和鉴定了一个新的圆环病毒,其完整基因组包含2004个碱基,在进化上与猪圆环病毒3型最为相近,为圆环病毒的一个新种。为确定该病毒的存在,团队进一步扩大筛查了568份来自相同及周边地区的......阅读全文

昆明动物研究所通过实验动物饲料生产认证

  11月29日,昆明市科学技术局为昆明动物研究所颁发实验动物饲料生产许可证,许可生产的七种饲料包括:实验猴繁殖、维持饲料,树鼩繁殖、维持饲料,大小鼠繁殖、维持饲料,实验兔维持饲料。   根据实验动物饲料生产许可证的认证程序,首先七种饲料要通过实验动物饲料检测部门的抽样检测,且各项营

科学家发现新型人类圆环病毒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492.shtm圆环病毒是迄今发现的最小动物病毒之一,人们较熟悉的是可导致猪感染死亡的猪圆环病毒,在人类较为罕见。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近期该所郑永唐研究员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昆明动物研究所发现胡蜂牛虻过敏综合症直接证据

  昆虫刺蛰引起的过敏反应是医学上的一个重要的病症,除了导致红肿、瘙痒等症状外,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发生甚至可能导致病人死亡。刺蛰的昆虫主要是昆虫纲膜翅目的成员,包括胡蜂、黄蜂等。但也有部分昆虫包括牛虻、斑虻、猎蝽等,会导致过敏性反应。长期以来,世界多个实验室都对牛虻和胡蜂导致的过敏反应进

昆明动物研究所关于东亚人群源流研究取得新进展

  随着大量线粒体DNA(mtDNA)全基因组信息的积累,科学家对东亚人群的母系遗传结构已经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然而,研究中仍发现有一些mtDNA类型无法识别。虽然这些未定类型的分布频率很低,但其系统发育地位究竟如何迄今仍不得而知。与此同时,由于东亚具有丰富且较为连续的古人类(the a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发声明辟谣

   近期网络流传题为《石正丽凌晨发出警告:对疫情不必抱有太大乐观,蚊虫或成第三宿主》的不实信息,该谣言可能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经查证,我所郑重声明如下:  石正丽研究员从未发布过任何相关信息,石正丽本人及我所保留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对我所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中国科学院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生物产业化中心成立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工作,使科技成果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及地方经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生物产业化中心5月1日在昆明成立,并与首批合作的三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据产业化中心主任博士介绍,未来十年,该所将加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力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把生物医药、药效评价、

预算600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要采购这款质谱系统

  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受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委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现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膜脂核酸质谱分析系统采购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欢迎合格的供应商前来投标。  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膜脂核酸质谱分析系统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OITC-G200580711 

我国猪圆环病毒疫苗研制首获成功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刘长明主持的猪圆环病毒2型(PCV2)灭活疫苗(LG株)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获得成功。该疫苗新兽药注册近日已通过农业部兽药评审中心评审,获得二类新兽药证书;同时该疫苗毒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疫苗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福音。  猪圆环病毒病是继

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李明锟博士访问昆明动物所

  6月20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届人才发展主题活动日”在北京拉开序幕。作为系列活动之一的“海外人才走进科学院活动周”当天同时启动。该活动旨在通过邀请海外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集中访问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并进行学术交流,与海外人才建立起交流密切的联络机制,向海外人才宣传国家和中科院人才政策与举措,搭建

圆环法

测量方法:圆环法 (GB/T6541-86);     测量范围:5~200mN/m     运动速度:快速:1mm/S               慢速:0.3――0.4mm/S     灵敏阀:0.1mN/m     适用温度:10--30℃     适应温度:≤80%     电源:交流220

中科院生物资源多样性与疾病动物模型学术研讨会召开

  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多样性与疾病动物模型学术研讨会于7月24日至26日在云南丽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主办,香港中文大学和丽江市人民政府协办,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安徽大学、昆明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动物所举办GLP培训

  4月13日上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举办GLP培训会,研究所生物产业化中心及实验动物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   生物产业化中心副主任杨启成博士就GLP的理念、管理准则及目标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在GLP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数据可追溯的重要性作了详细解释。同时,生物产业

昆明动物所发表人类病毒组多样性变化模型

  病毒在人体内以病毒群落形式存在,这些病毒群落的集合即为人类病毒组(Human Virome)。与肠道菌群中的细菌相比,病毒数量是细菌数量的10倍以上。人类病毒群落包括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感染人类细胞的真核病毒、感染细菌的噬菌体和感染古菌的病毒。人体病毒群落与宿主间存在协同进化,因而存在着复杂的相互

新研究发现动物病毒的多样性

野生动物是新发传染病的重要来源,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持续暴发引起了人们对野生动物携带病毒的担忧,尤其是与人类和家畜密切接触的动物,更容易造成病毒传播。近日,科研人员在动物病毒多样性、跨宿主传播以及潜在人畜共患病毒研究方向取得新成果。相关研究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多种

昆明动物所揭示家养动物高原适应遗传机制

  青藏高原低氧低压、寒冷、强紫外线等极端环境塑造了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家养动物高原适应性状遗传机制的解析,不仅能够研究环境与遗传发育的相互作用机制,也有助于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长远开发利用,为高原家畜育种、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和品种改良提供重要信息和理论指导,进一步促进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文

昆明动物所在动物中药成分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

  蜈蚣是常用的动物中药药材,用于治疗中风和疼痛等疾病。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对蜈蚣来源的活性多肽及其发挥药效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作用于离子通道的蜈蚣神经毒 (Yang et al, Mol Cell Proteomics. 2012;1

昆明动物所转基因动物研究取得新成果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季维智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关于非人灵长类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论文Transgenic rhesus monkeys produced by gene transfer into early-cleavage–stage embryos using a simi

我国学者探索埃及伊蚊吸血策略及促进寨卡病毒传播机制

  寨卡病毒(ZIKV)属黄热病毒属,于1940年代在非洲首次被发现,以埃及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对人类尤其是免疫低下的人群有较强的感染性。孕妇若感染寨卡病毒可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甚至死亡。2015年5月以来,寨卡病毒疫情在拉美地区大肆流行,并蔓延至60多个国家,WHO因此拉响了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警报

2023年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拟立项项目公示 五大类别850项

近日,云南省根据《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云科规〔2022〕5号)、《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管理实施细则》(云科规〔2019〕7号)等文件规定,公示 2023年省基础研究计划拟立项重点项目、杰青项目、优青项目、面上项目(含直接支持和竞争申报)、青年项目。就项目类别来说,五类项目共计850

昆明动物所完成“一三五”国际评估工作

  11月18日至20日,秋意浓浓,阳光暖人。  中国科学院组织国际专家对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进行了“一三五”现场诊断评估。评估专家组由来自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的9位专家组成,王小凡教授任专家组组长。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副局长张凤代表中科院向远道而来的专家致辞;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

昆明动物所揭示新的肿瘤靶标

  肿瘤目前是世界人口死亡的第一原因。中国每年因肿瘤死亡的人数超过200万。除了传统的放化疗等方法外,靶向治疗是肿瘤临床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该治疗方法是通过药物选择性抑制肿瘤细胞特异的分子靶标的功能,来抑制肿瘤生长,而不杀伤或较少损伤正常细胞。相比传统放化疗方法,靶向治疗具有耐受性好、毒副作用轻微

昆明动物所在家养动物基因交流研究中取得进展

  家养动物被人类成功驯化后,伴随着人类迁徙至世界各地。在这个过程中,家养动物会与当地各种野生近缘种相遇,从而发生杂交促使基因交流的发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亚平、吴东东课题组近期利用大规模基因组数据,阐明了基因交流在牛属动物的驯化以及环境适应中的重要作用,相关工作发表在Nature E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综合管理条例》颁布

本报北京3月24日讯(记者祝魏玮)今天,中国科学院正式颁布了《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综合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继2006年中科院颁布《中国科学院章程》后的又一重要基本制度。 据了解,《条例》共14章85条,包括总则、所长负责制、党的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战略研究与规划、科研活动

昆明动物所发现第7外显子缺失影响HIV病毒限制因子的功能

  TRIMCyp是在哺乳动物进化过程中,由cyclophilin A (Cyp A)通过逆转座机制插入TRIM5基因后通过转录剪切产生的融合蛋白,它对逆转录病毒的复制具有物种特异性的限制能力。目前研究发现,哺乳类动物存在独立进化而来的4种形式TRIMCyp融合蛋白,分别是存在于新大陆猴的鹰猴TRI

昆明动物所家养动物线粒体DNA数据分析取得进展

  作为最常用的分子标记之一,线粒体DNA(mtDNA)被广泛应用在家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评估、群体进化历史解析等诸多研究中。随着测序技术的改进,目前已有大量的mtDNA基因组序列被测定并提交到公共数据库。然而,相关数据的质量却没有得到系统有效的评估。之前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在人类mtDNA数据中存在着

昆明动物所哺乳动物回声定位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回声定位是一种基于听觉能力的特殊感觉机制。具有回声定位能力的动物利用回声定位进行导航、搜索食物和躲避障碍物等,从而对它们的生存和繁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人们已经在动物行为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对回声定位进行了研究,但是对其产生的分子机制却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

昆明动物所揭示动物高原适应在分子水平的趋同性

  探讨动物的高原适应是研究物种对极端环境适应机制的理想模型。以往研究中通过比较高海拔物种与低海拔近缘种,在分子及表型层面鉴定了很多高原物种的适应特征。然而,已有研究多侧重于高、低两物种的比较,而高原环境存在很大的异质性,高海拔是个较宽泛的范围,不同海拔地区(2000米、3000米、4000米、50

昆明动物所在脊椎动物早期神经发育研究中取得进展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发育包括神经诱导、图式形成以及神经分化三个主要过程。经神经诱导形成的神经板由多种神经前体细胞构成,这些神经前体细胞特异性表达转录因子Sox2,以便维持其细胞多能性。在神经分化阶段,神经前体细胞中的Sox2表达下调,激活Ngnr1---NeuroD1---N-tubulin通路,

科研人员发现能有效抑制艾滋病毒的新型拮抗剂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144.shtm 中新网昆明12月14日电 (记者 胡远航)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研究发现了一类结构新颖的CCR5拮抗剂,能有效抑制艾滋病毒

西部之光团队发现HIV新靶点小分子药物候选物SJP-L-5

  由于艾滋病疫苗尚未研发成功,抗HIV药物是目前防治艾滋病最有效手段。目前临床应用抗HIV药物的作用靶标是针对病毒的逆转录酶、蛋白酶、整合酶和病毒进入及融合抑制剂。由于耐药性的产生,不能清除体内病毒和治愈艾滋病,发现新结构、新靶点的抗HIV药物至关重要。天然产物因其结构多样、作用机制新颖等特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