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桑寄生茶的功效

中草药桑寄生为补肾补血要剂。中医临床表明,用桑寄生煎汤代茶,对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 中医临床表明,用桑寄生煎汤代茶,能对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冠脉循环、增强心脏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并对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桑寄生茶的制作方法是,取桑寄生干品15克,煎煮15分钟后饮用,每天早晚各一次。......阅读全文

桑寄生的简介

  桑寄生(学名:Taxillus sutchuenensis (Lecomte) Danser),别称桃树寄生,苦楝寄生等。嫩枝、叶密被褐色或红褐色星状毛,有时具散生叠生星状毛,小枝黑色,无毛,具散生皮孔。产于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山西、河南、贵州、湖北、湖南等地。[1]有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

桑寄生的概述

  桑寄生(学名:Taxillus sutchuenensis (Lecomte) Danser),别称桃树寄生,苦楝寄生等。嫩枝、叶密被褐色或红褐色星状毛,有时具散生叠生星状毛,小枝黑色,无毛,具散生皮孔。产于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山西、河南、贵州、湖北、湖南等地。[1]有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

桑寄生的介绍

  桑寄生(学名:Taxillus sutchuenensis (Lecomte) Danser),别称桃树寄生,苦楝寄生等。嫩枝、叶密被褐色或红褐色星状毛,有时具散生叠生星状毛,小枝黑色,无毛,具散生皮孔。产于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山西、河南、贵州、湖北、湖南等地。[1]有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

桑寄生的理化鉴别

  取该品粉末5g,加甲醇-水(1:1)60ml ,加热回流1小时,趁热滤过,滤液浓缩至约20ml后,加水10ml,再加稀硫酸约0.5ml,煮沸回流1 小时后,用醋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每次30ml,合并醋酸乙酯液,浓缩至约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槲皮素对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 含0.5mg

桑寄生的理化鉴别

  取该品粉末5g,加甲醇-水(1:1)60ml ,加热回流1小时,趁热滤过,滤液浓缩至约20ml后,加水10ml,再加稀硫酸约0.5ml,煮沸回流1 小时后,用醋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每次30ml,合并醋酸乙酯液,浓缩至约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槲皮素对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 含0.5mg

桑寄生的形态特征

  灌木,高0.5-1米;嫩枝、叶密被褐色或红褐色星状毛,有时具散生叠生星状毛,小枝黑色,无毛,具散生皮孔。叶近对生或互生,革质,卵形、长卵形或椭圆形,长5-8厘米,宽3-4.5厘米,顶端圆钝,基部近圆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绒毛;侧脉4-5对,在叶上面明显;叶柄长6-12毫米,无毛。  总状花序,1-

桑寄生的生境分布

  产于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山西、河南、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江西、浙江、福建、台湾。生于海拔20-400m的平原或低山常绿阔叶林中,寄生于桑树、桃树、李树、龙眼、荔枝、杨桃、油茶、油桐、橡胶树、榕树、木棉、马尾松或水松等多种植物上。[2]

桑寄生的临床应用

  1、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将桑寄生制成冲剂,每包相当于生药1.3两。日服2次,每次0.5包,少数病例每次1包。观察64例,疗程4周至5个月不等。治疗期间,有高血压者继续服降压药,原用复方硝酸甘油者,仍继续服用。结果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有效率为76%,其中显效(心绞痛程度减轻二级)率占24%;心电图改善

桑寄生科的简介

  半寄生灌木,多寄生于木质茎枝上。叶常对生,稀互生或轮生,叶片革质、全缘或退化成鳞片,无托叶。花两性或单性,辐射对称,具苞片或小苞片;花被3-8,花瓣状或萼片状,镊合状排列,离生或多少合生成冠管;雄蕊与花被片同数且对生;子房下位,心皮3-6,常1室,无胚珠,仅具胚囊细胞。果实浆果状或核粟状,果皮具

桑寄生茶的功效

   中草药桑寄生为补肾补血要剂。中医临床表明,用桑寄生煎汤代茶,对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   中医临床表明,用桑寄生煎汤代茶,能对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冠脉循环、增强心脏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并对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桑寄生茶的制作方

桑寄生的生境分布

  产于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山西、河南、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江西、浙江、福建、台湾。生于海拔20-400m的平原或低山常绿阔叶林中,寄生于桑树、桃树、李树、龙眼、荔枝、杨桃、油茶、油桐、橡胶树、榕树、木棉、马尾松或水松等多种植物上。[2]

桑寄生的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益血,安胎。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偏枯,脚气,风寒湿痹,胎漏血崩,产后乳汁不下。治久咳,舌纵眩晕  ①《本经》: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  ②《别录》:主金疮,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  ③《药性论》:

桑寄生的形态特征介绍

  灌木,高0.5-1米;嫩枝、叶密被褐色或红褐色星状毛,有时具散生叠生星状毛,小枝黑色,无毛,具散生皮孔。叶近对生或互生,革质,卵形、长卵形或椭圆形,长5-8厘米,宽3-4.5厘米,顶端圆钝,基部近圆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绒毛;侧脉4-5对,在叶上面明显;叶柄长6-12毫米,无毛。  总状花序,1-

桑寄生的药用价值

  【药名】桑寄生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带叶茎枝。  【性味】味苦、甘,性平。  【归经】肝、肾经。  【功能】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的作用。  【主治】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头晕目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浸

桑寄生的药理作用

  1、对离体心脏的作用:记录心搏率和收集每分钟冠脉流出液。给药前和给药时各连续收集5分钟,取平均每分钟值比较药效。结果相当0.25g生药稀释到100ml洛氏液,可显着增加正常搏动离体心脏的冠脉流量,平均增加97%,这一浓度基本上不影响心搏率。  2、抗心律失常作用:注射脑垂体后叶素后,心电图先呈T

桑寄生的药理作用

  1、对离体心脏的作用:记录心搏率和收集每分钟冠脉流出液。给药前和给药时各连续收集5分钟,取平均每分钟值比较药效。结果相当0.25g生药稀释到100ml洛氏液,可显着增加正常搏动离体心脏的冠脉流量,平均增加97%,这一浓度基本上不影响心搏率。  2、抗心律失常作用:注射脑垂体后叶素后,心电图先呈T

桑寄生科的形态特征

  寄生灌木,叶对生或轮生,少数互生,革质或退化成鳞片,无托叶。花两性或单性,辐射对称;异被,或因萼片退化而成单被状;花萼与子房合生,环状或不明显;花瓣5-6,镊合状排列,分离或连合成管而单侧裂开;雄蕊与花被片同数对生;子房下位,常l室。花柱单生或不存在,胚珠1,着生于子房内壁,多不明显。果实浆果状

桑寄生属的形态特征

  寄生性灌木,嫩枝、叶均无毛。叶对生或近对生,侧脉羽状。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序轴在花着生处通常稍下陷;花两性或单性(雌雄异株),5-6数,辐射对称,每朵花具苞片1枚;花托通常卵球形;副萼环状;花冠长不及1厘米,花蕾时棒状或倒卵球形,直立,花瓣离生;雄蕊着生于花瓣上,花丝短,花药近球形或近双球形

桑寄生属的生境分布

  桑寄生属植物分布于欧洲和亚洲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产6种,温暖地区和亚热带各省区均有。南桑寄生生于海拔200-14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北桑寄生生于海拔950-2600米山地阔叶林中。

桑寄生临床应用的介绍

  1、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将桑寄生制成冲剂,每包相当于生药1.3两。日服2次,每次0.5包,少数病例每次1包。观察64例,疗程4周至5个月不等。治疗期间,有高血压者继续服降压药,原用复方硝酸甘油者,仍继续服用。结果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有效率为76%,其中显效(心绞痛程度减轻二级)率占24%;心电图改善

桑寄生的功效与作用

  1、功能主治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肢体偏枯,风湿痹痛,头错目眩,胎动不安,崩漏下血。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  2、镇静作用   桑寄生煎剂对由于咖啡因引起的小鼠运动兴奋有镇静作用,能延迟戊四氮惊厥引起的小鼠死亡

桑寄生的功能主治介绍

  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益血,安胎。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偏枯,脚气,风寒湿痹,胎漏血崩,产后乳汁不下。治久咳,舌纵眩晕  ①《本经》: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  ②《别录》:主金疮,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  ③《药性论》:能令胎牢固

桑寄生提取物的形态

  常绿寄生小灌木。老枝无毛,有凸起灰黄色皮孔,小枝稍被暗灰色短毛。叶互生或近于对生,革质,卵圆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3~8cm,宽2~5cm,先端钝圆,全缘,幼时被毛;叶柄长1~1.5cm。聚伞花序1~3个聚生叶腋,总花梗、花梗、花萼和花冠均被红褐色星状短柔毛;花萼近球形与子房合生;花冠狭管状,稍弯

桑寄生和槲寄生的区别

   槲寄生别名又叫桑寄生,它们是同一种药物,主要用来治疗风湿痹症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槲寄生就是桑寄生,他们功能主治都是一样的,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可以用来治疗肾亏,并且效果很好。

桑寄生的形态特征及生境分布

  形态特征  灌木,高0.5-1米;嫩枝、叶密被褐色或红褐色星状毛,有时具散生叠生星状毛,小枝黑色,无毛,具散生皮孔。叶近对生或互生,革质,卵形、长卵形或椭圆形,长5-8厘米,宽3-4.5厘米,顶端圆钝,基部近圆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绒毛;侧脉4-5对,在叶上面明显;叶柄长6-12毫米,无毛。  总

桑寄生的形态特征及生境分布介绍

  形态特征  灌木,高0.5-1米;嫩枝、叶密被褐色或红褐色星状毛,有时具散生叠生星状毛,小枝黑色,无毛,具散生皮孔。叶近对生或互生,革质,卵形、长卵形或椭圆形,长5-8厘米,宽3-4.5厘米,顶端圆钝,基部近圆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绒毛;侧脉4-5对,在叶上面明显;叶柄长6-12毫米,无毛。  总

桑寄生属的形态特征及生境分布

  形态特征  寄生性灌木,嫩枝、叶均无毛。叶对生或近对生,侧脉羽状。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序轴在花着生处通常稍下陷;花两性或单性(雌雄异株),5-6数,辐射对称,每朵花具苞片1枚;花托通常卵球形;副萼环状;花冠长不及1厘米,花蕾时棒状或倒卵球形,直立,花瓣离生;雄蕊着生于花瓣上,花丝短,花药近球

桑寄生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将桑寄生制成冲剂,每包相当于生药1.3两。日服2次,每次0.5包,少数病例每次1包。观察64例,疗程4周至5个月不等。治疗期间,有高血压者继续服降压药,原用复方硝酸甘油者,仍继续服用。结果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有效率为76%,其中显效(心绞痛程度减轻二级)率占24%

桑寄生科的形态特征及分布情况

  形态特征  寄生灌木,叶对生或轮生,少数互生,革质或退化成鳞片,无托叶。花两性或单性,辐射对称;异被,或因萼片退化而成单被状;花萼与子房合生,环状或不明显;花瓣5-6,镊合状排列,分离或连合成管而单侧裂开;雄蕊与花被片同数对生;子房下位,常l室。花柱单生或不存在,胚珠1,着生于子房内壁,多不明显

研究揭示寄主养分和环境是桑寄生养分含量的主要因素

  桑寄生(Mistletoes)是一类自身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茎半寄生植物,主要通过特化的吸器(Haustorium)从寄主植物直接获取所需的水分和矿质养分。前人研究聚焦桑寄生对寄主的负面影响。然而,近年来,桑寄生被认为是生态系统中有益的关键物种,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对桑寄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