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长瓣马铃苣苔的理化鉴别

1、取该品粉末(40目)1g,加甲醇10ml置水浴上加热浸渍10分钟,过滤。取滤液1ml,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溶液显蓝绿色至蓝黑色。(鞣质) 2、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取该品粉末(40目)1g,加乙醚10ml,回流10分钟,过滤。取滤液5ml,挥去乙醚,加甲醇0.5ml溶解,点样20μl。对照品:岩白菜素甲醇溶液(5mg/ml)点5μL。吸附剂:硅胶G(青岛)10g,加蒸馏水约60ml,研磨10~15分钟,铺板,干燥后,105℃活化30分钟。展开剂:氯仿-醋酸乙酯-甲酸(5:4:2)展距17cm。显色剂:紫色光灯(254nm)下观察。......阅读全文

长瓣马铃苣苔的理化鉴别

  1、取该品粉末(40目)1g,加甲醇10ml置水浴上加热浸渍10分钟,过滤。取滤液1ml,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溶液显蓝绿色至蓝黑色。(鞣质)  2、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取该品粉末(40目)1g,加乙醚10ml,回流10分钟,过滤。取滤液5ml,挥去乙醚,加甲醇0.5ml溶解,点样20μl。对照

长瓣马铃苣苔的性状鉴别

  根茎呈类圆柱形而稍扁,略弯曲,长10~30cm,直径1~2cm。表面棕灰色至棕黑色,具密集而稍隆起的环节,节间长1~6~11mm,节上有的有棕黑色叶基残存,并有皱缩条纹及凹点状或突起的根痕。质坚实而脆,易折断,折断面类白色或粉红色,粉性,近边缘有类白色点状维管束环列,一侧点稍大,另一侧点较小,有

长瓣马铃苣苔的概述

  长瓣马铃苣苔(拉丁学名:Oreocharis auricula),别名绢毛马铃苣苔、绒毛马铃苣苔。苦苣苔科马铃苣苔属多年生无茎草本植物。  长瓣马铃苣苔叶全部基生,具柄;叶长圆状椭圆形,上面被贴伏短柔毛,下面被淡褐色绢状绵毛至近无毛,花序梗被褐色绢状绵毛;聚伞花序2次分枝,苞片长圆状披针形;花梗

长瓣马铃苣苔的简介

  长瓣马铃苣苔(拉丁学名:Oreocharis auricula),别名绢毛马铃苣苔、绒毛马铃苣苔。苦苣苔科马铃苣苔属多年生无茎草本植物。  长瓣马铃苣苔叶全部基生,具柄;叶长圆状椭圆形,上面被贴伏短柔毛,下面被淡褐色绢状绵毛至近无毛,花序梗被褐色绢状绵毛;聚伞花序2次分枝,苞片长圆状披针形;花梗

关于长瓣马铃苣苔的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较厚。根茎背部的皮层稍宽,维管束较大,外韧型,其外侧有中柱鞘纤维束并有束间形成层,木质部导管微木化;根茎腹部的皮层稍窄,维管束较小,其外侧无中柱鞘纤维束,亦无束间形成层。髓部宽大。该品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呈广卵形、类球形及不规则形,长3~25μm,少数达52μm并含草酸钙簇晶,

什么是长瓣马铃苣苔

  长瓣马铃苣苔(拉丁学名:Oreocharis auricula),别名绢毛马铃苣苔、绒毛马铃苣苔。苦苣苔科马铃苣苔属多年生无茎草本植物。  长瓣马铃苣苔叶全部基生,具柄;叶长圆状椭圆形,上面被贴伏短柔毛,下面被淡褐色绢状绵毛至近无毛,花序梗被褐色绢状绵毛;聚伞花序2次分枝,苞片长圆状披针形;花梗

长瓣马铃苣苔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  叶全部基生,具柄;叶片长圆状椭圆形,长2-8.5厘米,宽1-5厘米,顶端微尖或钝,基部圆形或稍心形,或近楔形,边缘具钝齿至近全缘,上面被贴伏短柔毛,下面被淡褐色绢状绵毛至近无毛,侧脉每边7-9条,在下面隆起,密被褐色绢状绵毛;叶柄长2-4厘米,密被褐色绢状绵毛。  聚伞花序2次分

长瓣马铃苣苔的分布范围

  产广东、广西西北部、江西、湖南、贵州(梵净山)及四川(秀山)。  生于山谷、沟边及林下潮湿岩石上,海拔400-1600米。  模式标本采自江西庐山。

东亚季风气候驱动山地植物多样性形成机制

  山地系统蕴藏了全球大部分陆地生物多样性。普遍认为,丰富的山地生物多样性是在地质事件和历史气候及两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等影响下产生的。然而,目前几乎没有解析地质事件和历史气候变化在驱动山地生物多样性中相对贡献的研究,尤其缺乏东亚季风气候驱动物种形成的深入研究。  马铃苣苔属(苦苣苔科)具有丰富的物

昆明植物所等发表16个新分类群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经典分类与植物多样性团队研究员税玉民课题组在我国西南边境以及越南北部开展了长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工作,与当地的保护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该课题组在云南南部边境地区与大围山、文山、绿春黄连山、金平分水岭、永德大雪山、南滚河、老山、古林箐等国家级或省级自然保护

武汉植物园研究揭示长蒴苣苔属植物的医学潜力

  长蒴苣苔属(Didymorcapus Wall.)隶属于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包含100多个物种,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少数分布于非洲和澳大利亚。长期以来,该属植物被传统医学青睐,用以治疗肾结石、炎症、哮喘、流感、湿疹、痢疾等各种疾病。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

武汉植物园研究揭示长蒴苣苔属植物的医学潜力

长蒴苣苔属(Didymorcapus Wall.)隶属于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包含100多个物种,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少数分布于非洲和澳大利亚。长期以来,该属植物被传统医学青睐,用以治疗肾结石、炎症、哮喘、流感、湿疹、痢疾等各种疾病。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研

齿瓣延胡索的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约1.0g,甲醇 回流提取2h, 回收甲醇,用甲醇 定容成1ml,用作 供试品溶液,另取 对照品 延胡索乙素加甲醇制成1mg/1ml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二溶液各3μl,点于同一 硅胶G-CMC 薄层板上,以 正己烷-氯仿-甲醇 -二乙胺(5:3:0.5:1)为 展开剂,展开15c

延胡索—齿瓣延胡索的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约1.0g,甲醇 回流提取2h, 回收甲醇,用甲醇 定容成1ml,用作 供试品溶液,另取 对照品 延胡索乙素加甲醇制成1mg/1ml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二溶液各3μl,点于同一 硅胶G-CMC 薄层板上,以 正己烷-氯仿-甲醇 -二乙胺(5:3:0.5:1)为 展开剂,展开15c

科学家揭示核心长蒴苣苔亚族异源多倍体起源及快速分化

全基因组复制(或古多倍化)在被子植物进化历史中普遍存在,但古多倍化事件在“生命之树”上的具体分布及其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多倍体一般存在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两种形式。同源多倍体是指同一个体内的基因组自我复制或同一个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杂交并导致基因组加倍,而异源多倍体是指不同物种间杂交并导致基

“隐世”百年的贝叶芒毛苣苔现身

墨脱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南迦巴瓦峰南麓,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西南季风沿雅鲁藏布江河谷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的向北输送,在此遇到巨大的地形屏障阻挡形成比其他同纬度地区更为丰富的降水,使得该地区成为青藏高原南缘山地最温暖、湿润的地区。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使得墨脱地区在

运用种子X光机分析弥勒苣苔种子的休眠萌发特性

    弥勒苣苔是一种生长在海拔2000-2600米左右的石灰岩林内石壁上的植物,仅分布在滇东南弥勒及石林县,其分布区域极为狭窄及邮箱,过去曾被认为是灭绝物种,后来又被重新发现,因此是中国特有的濒危植物,正因为该物种如此正规,因此开展弥勒苣苔种子的研究,要避免对种子造成损坏,运用种子X光机分析弥勒苣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单座苣苔的研究获突破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成功开展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报春苣苔生物技术繁殖及回归后,又对同科另一种国家一级濒危保护植物—单座苣苔(Metabriggsia ovalifolia)开展了系统研究,并成功实现了人工繁殖。  单座苣苔属苦苣苔科,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广西特有植物。苦苣苔科植

报春苣苔叶柄扦插诱导新繁育方法获国家发明ZL

  10月23日收悉,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马国华研究员等完成的“一种报春苣苔叶柄扦插诱导不定芽和不定根的繁育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1110269949.8)。   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 Hance)为苦苣苔科多年生小型草本植物,自1881

延胡索—齿瓣延胡索的理化鉴别及化学成分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约1.0g,甲醇 回流提取2h, 回收甲醇,用甲醇 定容成1ml,用作 供试品溶液,另取 对照品 延胡索乙素加甲醇制成1mg/1ml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二溶液各3μl,点于同一 硅胶G-CMC 薄层板上,以 正己烷-氯仿-甲醇 -二乙胺(5:3:0.5:1)为 展开剂

上海生科院合作研究揭示复苏植物旋蒴苣苔的耐旱机理

  4月20日,国际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健康和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何奕騉及密苏

华南植物园南岭山地报春苣苔属物种研究获进展

  南岭山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其复杂的地形和强烈的土壤异质性孕育了高度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和特有性,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保护价值。报春苣苔属(Primulina)物种多样性丰富、特有性强,南岭是该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之一。其中,该属牛耳朵(P.eburnea)复合群主要分布于南岭山地,包括了多个

研究揭示植物异源多倍化促进物种快速分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康明团队在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支持下,研究揭示了核心长蒴苣苔亚族异源多倍体起源及快速分化机制。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系统生物学》。杨丽华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康明为通讯作者。全基因组复制(或古多倍化)在被子植物进化历史中普遍存在,但是古多倍化事

“一种单座苣苔的组织培养繁殖方法”获国家发明ZL

  7月18日收悉,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马国华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单座苣苔的组织培养繁殖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1010552351.5)。   单座苣苔(Metabriggsia ovalifolia W. T. Wang)属苦苣苔科(Gesneriaceae)

全基因组测序揭示喀斯特植物适应性进化机制

   中国南方喀斯特起源古老、分布广泛,被认为是生态与进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康明团队等完成了首个喀斯特植物怀集报春苣苔的全基因组测序。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新植物学家》。  喀斯特植物是我国植物多样性和特有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迄今为止对喀斯特植物的多样性起源和适应性进

濒危植物报春苣苔交配系统转变基因组效应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438.shtm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明团队以苦苣苔科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为对象,研究揭示了濒危植物报春苣苔交配系统由异交向自交转变的基因

华南植物园在报春苣苔属叶绿体基因组装研究取得进展

  报春苣苔属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洞穴植物,具有非常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是研究喀斯特植物适应性进化和物种形成的理想模式。图1. 报春苣苔属叶绿体基因组一致性圈图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冯超博士等人在康明研究员的指导下,以报春苣苔属植物为材料,率先搭建了该属三个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并进行

研究揭示南岭山地特殊土壤生境植物基因组分化机制

  南岭山地是我国植物多样性和特有性中心之一。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等特殊土壤生境丰富多样,较强的土壤、地质异质性孕育了南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关于该地区生物多样性起源和演化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  报春苣苔属(Primulina)是典型的特殊土壤生境植物类群,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喀斯特和丹霞地貌,

研究揭示复苏植物耐旱机理

  近日,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健康、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何奕騉与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人员合作,揭示了复苏植物旋蒴苣苔的耐旱机理。相关研究论文已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复苏植物是一类能忍耐严重干旱胁迫植物的总称,在失去自身95%的水分后仍能以一种类似休眠的状态维持细胞活力

木通的理化鉴别

  1.取该品粗粉1g,加水10ml,煮沸2-3min,趁热滤过,取滤液置试管中,用力振摇,产生持久性泡沫,加热后泡沫不消失。(检查皂甙)  2.溶血试验取2%去纤维红细胞生理盐水混悬液1滴,放在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形状,然后在盖玻片一侧加1滴样品生理盐水浸液(l:3),在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