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概述婴幼儿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

婴幼儿肝细胞癌多发生在肝右叶,约半数病例侵犯两叶或为多中心型。一般为单发,圆形,界限清楚,瘤体直径在5~25cm不等。肿瘤无明显分叶,可有囊性退行变和骨样改变,中心区常有坏死和出血,多不伴有肝硬化。肿瘤的大体表现与所含的骨样、软骨或纤维组织等间叶组织成分有关。通常来说,肿瘤呈粗糙结节状或分叶状隆起于肝表面,界限清楚,半数有包膜,质地较硬。肿瘤颜色为棕褐色至灰白色,剖面质地均匀一致,可发生出血、坏死和钙化,多不伴有肝硬化。镜下显示,肿瘤由成熟期不同生长阶段的上皮成分和间质变异成分所构成。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可分为胎儿型(高分化型)、胚胎型(低分化型) 与混合型。 1、胎儿型 胎儿型肝细胞比正常肝细胞小,呈多边形,梁柱状或盘片状,细胞较大,胞界清楚,胞质较多,胞浆呈嗜酸性颗粒状,可有空泡,胞质依糖原或脂肪数量多少而呈颗粒或清亮状。细胞核浆比例为1∶4~1∶2,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粗细不一,含单个核仁,核分裂象少见。细......阅读全文

概述婴幼儿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

  婴幼儿肝细胞癌多发生在肝右叶,约半数病例侵犯两叶或为多中心型。一般为单发,圆形,界限清楚,瘤体直径在5~25cm不等。肿瘤无明显分叶,可有囊性退行变和骨样改变,中心区常有坏死和出血,多不伴有肝硬化。肿瘤的大体表现与所含的骨样、软骨或纤维组织等间叶组织成分有关。通常来说,肿瘤呈粗糙结节状或分叶状隆

婴幼儿肝细胞癌的相关介绍

  婴幼儿肝细胞癌(hepatoblastoma) 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肿瘤,约占儿童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62%。该病起源于肝脏胚胎原基细胞,属上皮来源的肝脏恶性肿瘤。婴幼儿肝细胞癌基本上是小儿肿瘤,多发生于3岁以下幼儿,5岁以上较少见,偶见于成年人,男女之比为2.5∶1。1896年,Walter首先

诊断婴幼儿肝细胞癌的简介

  根据婴幼儿肝细胞癌患者年龄小,为少年儿童,有些在出生后不久即可有腹部膨隆、厌食、腹胀、体重减轻、腹部肿块,或伴性早熟,AFP升高,影像学证实肝内占位性肿块,结合辅助检查多可做出诊断,活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简述婴幼儿肝细胞癌的治疗

  手术切除是婴幼儿肝细胞癌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常辅以化疗、放疗或免疫治疗。婴幼儿肝细胞癌若能切除则预后较原发性肝细胞癌好,约1/3的患者可存活5年。婴幼儿肝细胞癌多不伴有肝硬化,且肿瘤多为单发,包膜完整,可行左三叶或右三叶切除,切除的极量可达全肝的75%,故对婴幼儿肝细胞癌治疗应采取积极态度,争取

概述外阴梅克尔细胞癌的发病机制

  肿瘤位于表皮,侵犯真皮。黄色或红紫色肿块,表面光滑,大小1.5~9cm,质硬。切面灰白色,边界不规则,伴局灶出血、坏死。  镜检见大小一致的小圆形细胞排列呈梁状、巢状或片状,偶见菊形团结构。细胞界限不清,胞浆少,核大,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颗粒性染色质及多个核仁,核分裂象较多,并可见细胞凋亡。偶

简述婴幼儿肝细胞癌的相关信息

  婴幼儿肝细胞癌恶性程度高,可通过血液和淋巴途径广泛转移,较常见的转移部位有肺、腹腔、淋巴结和脑。  婴幼儿肝细胞癌的体征主要有面色苍白、腹部膨隆、肝脏肿大,查体在右上腹可触及肿大的肝脏,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大者可达盆腔,可触及瘤结节并伴有触痛。晚期可出现黄疸、腹水。其他症状包括发育不良、易激惹等

关于婴幼儿肝细胞癌的病因分析

  婴幼儿肝细胞癌的病因可能是胚胎结缔组织的异常发育,是由肝脏胚胎原基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新生儿可能在子宫内发生,有文献报道发生于妊娠7个月胎儿。成年人可能是胚胎性肝细胞在肝内多年后,才发生恶性肿瘤。

婴幼儿肝细胞癌的临床表现

  婴幼儿肝细胞癌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有食欲不振、厌食、体重减轻或不增加,呕吐、腹痛较少见。晚期可出现黄疸、腹水。腹部膨隆是婴幼儿肝细胞癌患儿的常见症状,婴幼儿肝细胞癌患儿的父母常会注意到或通过体检发现上腹包块,绝大多数病儿因腹部肿大而就诊。  婴幼儿肝细胞癌的体征主要有面色苍白、腹部膨隆、肝脏肿

关于婴幼儿肝细胞癌的预后介绍

  如果肿瘤是单发的、瘤体较小、位置表浅且无肝外转移,手术切除可获治愈。约超过半数的患者在就诊时就已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而那些能切除者的预后也较差,婴幼儿肝细胞癌对放疗和化疗又均不敏感,因此婴幼儿肝细胞癌预后不良。  对较早期恶性程度较低的胎儿型及混合型,无转移的婴幼儿肝细胞癌,手术切除长期生存者

关于婴幼儿肝细胞癌的预防介绍

  婴幼儿肝细胞癌病因尚不详,参照一般肿瘤的预防方法,了解肿瘤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可降低肿瘤的危险。预防肿瘤的发生有2个基本线索,即使肿瘤在体内已经开始形成,它们也可帮助机体提高抵抗力,这些策略包括:  1.避免有害物质侵袭(促癌因素):就是能够帮助我们避免或尽可能少接触有害物质。  2.

简述婴幼儿肝细胞癌的并发症

  巨大肿瘤偶有破裂,引起急腹症的症状和体征。另有小部分病儿伴有先天性畸形,如腭裂、巨舌、耳郭发育不良、右肾上腺缺如、脐疝、心血管畸形或肾脏畸形等。

关于婴幼儿肝细胞癌的辅助检查介绍

  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肝脏巨大占位性病变,对婴幼儿肝细胞癌的诊断有价值。  1、B超  超声显示不均质回声增强的孤立性肿块。肝脏局部明显增大失去正常形态,肝内呈巨块型强回声,内部强弱不等,分布不均,有液化时呈混合型回声图像,偶尔能发现瘤内呈点状或不规则的钙化灶,肿瘤包膜光带完整。  2、CT检查  C

关于婴幼儿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介绍

  婴幼儿肝细胞癌须与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错构瘤及畸胎瘤鉴别。与肝外病变,如腹膜后的Wilms瘤、神经母细胞瘤相鉴别。尤其是肝细胞癌较常见,但后者多见于成年人及有肝炎史者,常有肝大,肝区痛多伴有肝硬化,AFP阳性,含量升高,同时ALP、GGT、LDH亦增高。  1、肝囊肿  (1)病程长,病情进展

关于婴幼儿肝细胞癌的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  可有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血小板下降;肝功能轻度异常,AKP和IDH轻中度升高;AFP在大多数患者可显著升高,AFP 80%~90%阳性,100%含量升高,个别可高达10万ng/mL;约50%婴幼儿肝细胞癌患儿尿中排出胱硫醚,男性早熟患儿血清和尿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胆囊癌的发病机制

  胆囊癌有多种不同的组织类型,但无一种有其固定的生长方式和特殊的临床表现,胆囊癌绝大多数为腺癌,约占80%,其中60%为硬性腺癌,25%为乳头状腺癌,15%为黏液腺癌,其余为未分化癌占6%,鳞癌占3%,混合瘤或棘皮瘤占1%,尚有其他罕见的肿瘤包括类癌,肉瘤,黑色素瘤和淋巴瘤等。肉眼观察多表现为胆囊

婴幼儿腹泻的发病机制理

  已知的发病机理与病原有关,细菌和病毒性肠炎明显不同。  1.细菌性  (1)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发病之初EPEC特异性地粘附於小肠粘膜表皮细胞上,粘附作用是由於一种经质粒传递的特殊菌毛的作用。这种菌毛是丝状膜蛋白,具有特的密码质粒,对有种属特异性的细胞有粘附性。可借其动力穿通肠上皮细胞表面的粘胶

概述子痫的发病机制

  与子痫前期发病相关的重要机制包括:血管痉挛、内皮细胞激活、升压反应增加、前列腺素、一氧化氮、内皮素和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的蛋白质。  1、血管痉挛  血管痉挛性收缩导致血管阻力增加和高血压,血流量减少,导致组织缺血坏死、出血和其他器官损害表现。  2、内皮细胞激活  是子痫前期发病的核心机制。激

乳腺湿疹样癌的发病机制

  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内有分散或成团的Paget细胞,可蔓延至毛囊、皮脂腺、大小汗腺及导管。此细胞较大、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丰满而淡染、无细胞间桥、核周较空、可见核分裂现象、液染色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Paget细胞的癌胚抗原阳性(CEA)与汗腺细胞相似,有助于与Bowen病及恶性黑色素瘤鉴别。真皮内

关于婴幼儿肝细胞癌的流行病学介绍

  婴幼儿肝细胞癌基本上是小儿肿瘤,Kassai等报道90%的病人年龄小于3岁,5岁以上较少见,成人罕见。病人男女之比为2.5∶1。婴幼儿肝细胞癌以北美、日本及欧洲较多见,占儿童期肿瘤的0.2%~5.8%;英国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约1/10万,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医疗中心的住院患儿中的罹患率约为1/1

胆囊癌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  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多数人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Moosa指出“隐性结石”5~20年后,发生胆囊癌者占3.3%~50%,国内大宗资料报告20%~82.6%的胆囊癌合并有胆结石,国外报告则高达54.3%

概述脊柱裂的发病机制

  脊髓脊膜膨出,由原发的神经胚胎形成异常或继发的发育正常的脊髓分裂而形成。当神经管未闭合时,表层的外胚层与其下的神经外胚层不分离,所以间质不能移入神经管与表层外胚层之间,导致不能形成正常的椎体、软骨、肌肉和脊椎韧带结构,使之缺乏这些结构。背部正中可见红色、多血管的、扁平的、未反折的神经板,若仔细检

概述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

  有关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最早期的文献报导认为外伤是黄斑裂孔形成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病例报导的增加,人们发现仅约5%~15%的黄斑裂孔为外伤引起。本世纪初,有作者提出囊样黄斑变性是黄斑裂孔的主要发病原因,也有人认为年龄相关性血管改变导致黄斑萎缩而最终形成黄斑裂孔,但这些观点都不能解释特

概述脑水肿的发病机制

  脑水肿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相关因素很多,血脑屏障、微循环障碍、脑缺血与缺氧,脑内自由基增加,血栓素A2及前列环素的变化,神经递质与神经肽类的变化。神经细胞钙超载等均可影响脑水肿的发生与发展。  1、血脑屏障机能障碍,血脑屏障对脑水肿的关系最大。血脑屏障为脑的毛细血管腔与脑实质之间的屏障,由脑毛细

概述小儿低钠血症的发病机制

  低钠血症指血清钠浓度<130mmol/L,一般是由于原发性钠缺乏导致机体内钠的消耗或机体内水过多或者两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原发性钠缺乏与肾脏不能较好调节钠的代谢有关。肾性钠丢失即是由于钠调节过程中肾脏存在内在缺陷所致。早产儿由于肾脏对钠重吸收的功能还不成熟,钠易于从尿液丢失。即使在血清钠浓

概述castleman病的发病机制

  由于其淋巴结滤泡中存在一个以上的血管生发中心,部分病例还有血管脂肪瘤成分,且病变也可发生于正常时不存在淋巴组织的部位,故曾认为是一种错构瘤,血管造影的图像也类似于其他的血管错构瘤。以浆细胞增生为主的CD被认为和感染(主要是病毒感染)、炎症有关,因其病理上呈炎症样改变,如浆细胞免疫母细胞及毛细血管

概述气管腺样囊性癌的发病机制

  肺涎腺肿瘤来源于气管、支气管壁内腺体,其组织结构及生物学行为和涎腺腺体发生的肿瘤类似,故称为肺的涎腺型肿瘤。良性者称为肺涎腺型腺瘤,最多见的是黏液性腺瘤及混合瘤(现多称为多形性腺瘤),其他包括浆液性腺瘤、混合性腺瘤和嗜酸性细胞腺瘤等,但均极罕见。恶性者称为肺涎腺恶性肿瘤,常见的是腺样囊性癌和黏液

概述IgA肾炎的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理并未阐明。由于本病病人皮肤和肝脏中都能检测到IgA沉积,提示为系统性疾病。由于在肾小球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均可有颗粒状IgA和C3沉积,提示其免疫复合物性发病机理。现时的研究围绕着抗原通过粘膜的能力、粘膜屏障是否存在缺陷;IgA结构是否有缺陷和免疫调节功能是否有缺陷等方面展开。早年的研究

概述小儿白塞病的发病机制

  BD发病机制涉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1.细胞免疫  (1)活化的T细胞出现在患者的局部组织和周围血中,其中CD4和CD8均有增多,γδT细胞也增多。各个患者T细胞受体TCRβ株升高不一致,即TCRVβ呈多态性,说明T细胞升高是由多种不同抗原促发的。由于周围血中IL-2和IFNβ是增高的,Th

概述ATIN疾病的发病机制

  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发病机制为免疫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这类急性肾衰竭一般是由变态反应引起的,与药物直接毒性作用关系不大,因急性间质性肾炎仅在用药的少数病人中发生,可能是机体对药物的高度敏感性所致,与用药剂量无关。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除Ⅱ、Ⅰ型超敏反应外,Ⅲ型超敏反应亦可能在某些药物过

概述产科DIC的发病机制

  1.首先是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循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经,如手术中的严重创伤、胎盘早剥、胎死宫内等,这些情况下均有大量组织因子(也就是凝血因子Ⅲ,或称组织凝血活酶(tissue thromboplastin,TTP)释放入血,与血浆中的Ca2 。和凝血因子Ⅶ形成复合物,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目前认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