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关于粒细胞肉瘤的简介

又称髓细胞肉瘤,是幼稚粒细胞形成的实体性恶性肿瘤,常常继发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或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常常累及扁骨和长骨、肝、脾、淋巴结、乳腺、胃肠道、皮肤等处。有些肿瘤切除后置于空气中可以呈现浅绿色,称为绿色瘤。 肿瘤由不同分化程度的幼稚粒细胞组成,诊断标准同CML。......阅读全文

关于粒细胞肉瘤的简介

  又称髓细胞肉瘤,是幼稚粒细胞形成的实体性恶性肿瘤,常常继发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或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常常累及扁骨和长骨、肝、脾、淋巴结、乳腺、胃肠道、皮肤等处。有些肿瘤切除后置于空气中可以呈现浅绿色,称为绿色瘤。  肿瘤由不同分化程度的幼稚粒细胞组成,诊断标

关于粒细胞肉瘤的基本介绍

  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MS),又称髓样肉瘤(myeloid sarcoma)、骨髓外髓样瘤(extramedullarymyeloid tumor,EMT)、绿色瘤(chloroma),是髓系幼稚细胞侵犯到骨髓以外的组织或器官中并增殖形成瘤样肿块。

关于软组织肉瘤的简介

  软组织肉瘤来源于脂肪、筋膜、肌肉、纤维、淋巴及血管,每种都有不同的组织学、生物学特性和不一样的局部浸润、血行和淋巴转移倾向。肺转移较常见,按身体不同部位的发病几率排列为下肢、躯干、头颈、上肢,后腹膜也可出现脂肪肉瘤和纤维肉瘤。本病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无性别差异。软组织肉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约75

关于小儿骨肉瘤的简介

  骨肉瘤是发生在20岁以下青少年或儿童的一种恶性骨肿瘤,也叫成骨肉瘤,较常见,是小儿骨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的,约为小儿肿瘤的5%。肿瘤部位的疼痛是本病的突出症状,乃因肿瘤组织侵袭和溶解骨皮质所致。骨肉瘤一旦经病理证实,就应该立即开始前期的化学治疗和手术治疗。

关于小儿软组织肉瘤的简介

  肉瘤是一组少见的具有不同临床和病理特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分为两大类:软组织肉瘤和骨肉瘤。软组织肉瘤是指发生于皮下纤维组织、脂肪、平滑肌、横纹肌、脉管、间皮、滑膜等组织的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可生长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成人最常见的原发部位是四肢、躯干、腹膜后、头颈部,包含50多种不同的组织

关于急性粒细胞缺乏的简介

  急性粒细胞缺乏(acute agranulocytosis)是较中性粒细胞减少更为严重时的表现,系指突然发病,粒细胞严重减少,绝对值<0.5×109/L,伴发热感染为特征的综合征。1922年Schultz首先报道6例,以后研究认为这种综合征存在多数患者。

关于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简介

  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数目最多的白细胞,占外周血白细胞的50%~70%,其在血液中平均寿命约5.4天。在局部感染或损伤情况下,它们可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分

关于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简介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是指组织来源不明、细胞呈腺泡样或器官样排列的软组织恶性肿瘤。Christopherson在1952年首先报告本病。本病好发于青春期女性,以四肢深部肌肉或筋膜多见。肿瘤生长缓慢,早期无痛。可向肺、骨、脑、皮下等部位转移。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定期复诊。

关于小儿横纹肌肉瘤的简介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是发生自胚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横纹肌肉瘤占儿童实体肿瘤的15%,软组织肉瘤的50%。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病理改变的多重性以及发病部位的不同,使横纹肌肉瘤成为小儿肿瘤中最复杂的一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针对肿瘤的不同发生部位及其扩展的范围采用化疗、放疗与

简述粒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

  MS 绝大多数时候发生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但也可发生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加速期以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还可发生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少数情况下孤立发生而不伴有骨髓受累。各种部位的 MS 伴随骨髓受累的几率尚无研究。MS 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取

关于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简介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neutrophilic granulocytosis)是指年龄大于1个月的儿童和各年龄组成人外周血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计数大于7.5×109/L和小于1个月的婴儿大于26×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根据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计数出的绝对值升高,而并非是根据白细胞

关于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的简介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通常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血清中的抗体以及抗中性粒细胞膜成分抗体,这些自身抗体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不同。测定ANGA可以协助诊断临床上各种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疾病。需要检查人群多见于多系统自身免疫紊乱常伴有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关于典型成骨源性肉瘤的简介

  典型成骨源性肉瘤一般见于10~20岁年龄段,但在任何年龄都可发生,包括婴幼儿、儿童以及老年人。男性发病率较高,男女之比约为2∶1。也有在一个家庭中多个成员患病的报道。  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皮温升高。患者也常因一次小的外伤而就医,但不一定发生病理骨折。  典型成骨源性肉瘤约占所有成骨

关于骨膜成骨源性肉瘤的简介

  骨膜成骨源性肉瘤是发生于皮质表面的成骨源性肉瘤亚型。最常见于股骨干和胫骨干。典型的X线表现为透X线的缺损区,在骨表面上形成碟形的压迹。骨内膜不受累及。可见日光放射状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  组织学上,肿瘤呈分叶状,软骨性分化很明显,细胞通常呈中等度的不典型性。通过恰当的手术治疗其预后优于传统型成

关于卵巢颗粒细胞瘤的简介

  卵巢颗粒细胞瘤为最常见的一种具有内分泌(以雌激素为主)功能的卵巢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数在绝经期后,青春期前者很少。常会有急剧的腹痛症状出现,晚期易复发。  颗粒细胞瘤患者,其子宫内膜癌的机会是正常人的10倍,颗粒细胞瘤也易合并子宫肌瘤,更加重了阴道不规则出血症状。6%的患者有合并乳腺癌的可

关于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数的简介

  正常人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杆状核细胞较少(0.01~0.0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者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如比值减小(表示分叶核粒细胞增多)或分叶在5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0.03时,称为核右移。

关于皮质旁成骨源性肉瘤的简介

  皮质旁成骨源性肉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成骨源性肉瘤亚型,约占所有成骨源性肉瘤的4%。大多数患者为女性(占70%),好发年龄段为20~40岁。  肿瘤发生于长骨的表面,最常见于股骨远端的后内侧面。局部肿胀和缓慢增大的肿块是最常见的主诉,肿块往往在患者就医之前就已存在多时。  X线上,肿瘤为位于受累骨表

关于小细胞成骨源性肉瘤的简介

  小细胞成骨源性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成骨源性肉瘤亚型,其发生率约为1.3%。组织学上,根据主要细胞成分的大小和特点可再分为4型。此型成骨源性肉瘤的特点是由小圆细胞构成,其形态类似于Ewing肉瘤或其他的恶性圆细胞肿瘤。在所有的小细胞成骨源性肉瘤中都可以见到骨样基质。在16例Mayo Clinic的患者

淋巴肉瘤的简介

   淋巴肉瘤为旧分类法中的一类。相当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分类中的淋巴细胞分化良好性和淋巴细胞分化不良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生长快而体积大,多为一组或两组淋巴结受累。多发生于颈部淋巴结,其次为腋窝、腹股沟、纵隔等淋巴结群。淋巴肉瘤也可以先发生于胃肠道、五官、纵隔或皮肤。始发于一器官后,转移到其他部位。晚期

尤因肉瘤的简介

  尤因肉瘤是由小圆细胞构成的恶性骨肿瘤,为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骨恶性肿瘤,病人年龄在5-15岁之间,发病率仅次于骨肉瘤。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多发生长于长管骨的骨干、干骺端和躯干骨。

一例口腔粒细胞肉瘤病例分析

患者,男,20岁,主因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右上后牙疼痛肿胀,自服抗炎药物症状有所减轻,未行治疗。半月后无诱因上述症状再次出现,同时伴右侧牙龈增生、肿胀、出血。再次口服抗炎药物,症状缓解不明显。 近1个月来局部肿物增长速度加快,伴牙齿松动,牙龈出血,影响进食,故来我院就诊。检查:颌面部左右不对称,右侧

关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的简介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是一种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的胞浆中溶酶体酶发生反应的抗体,是一组以人中性粒细胞胞质成分为靶抗原,与临床多种小血管炎性疾病密切相关的自身抗体。ANCA最早于1982年在坏死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中发现。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荧光染色模型有两种,胞浆型(cA

关于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的简介

  其为不明过敏原引起的超敏反应。主要病理改变为急性弥漫性肺泡损害。肺泡腔、间质和支气管壁可见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部分病例可有透明膜形成,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后期可见间质水肿、炎症细胞大量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没有血管炎和肺外脏器受损表现。  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的发病没有性别和年龄差异,部

关于嗜酸粒细胞性肺浸润的简介

  嗜酸粒细胞性肺浸润是吕弗琉于1932年首先描述本病,故又名吕弗琉综合征。其特点为游走性肺部浸润伴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增高,肺部症状轻微,多数仅有轻咳,病程呈自限性,常于3~4周内自行痊愈。

关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简介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指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胞浆中溶酶体酶发生反应的抗体。当中性粒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胞浆中的α-颗粒释放蛋白酶-3、髓过氧化物酶物质及白细胞抗原生成,刺激机体而产生ANCA。

关于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简介

  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pulmonary eosino-philia,PE),又称嗜伊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组以循环或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增高为特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气急、乏力、低热、咳嗽和喘息等症状。X线检查肺部有斑片、云雾状的散在或游走性浸润灶;全身症状轻重不一,病程经过差异也很大

粒细胞的功能简介

   (1)渗出性和游走性  中性粒细胞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间隙处逸出到血管外,称中性粒细胞的渗出性,同时,中性粒细胞在组织内具有游走性。    (2)中性粒细胞黏附作用  黏附作用包括细胞-细胞、细胞-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是中性粒细胞能穿过血管壁的基础,也是炎症前期的准

粒细胞的功能简介

    (1)渗出性和游走性  中性粒细胞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间隙处逸出到血管外,称中性粒细胞的渗出性,同时,中性粒细胞在组织内具有游走性。    (2)中性粒细胞黏附作用  黏附作用包括细胞-细胞、细胞-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是中性粒细胞能穿过血管壁的基础,也是炎症前期的

关于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的简介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病程及肺部x线表现常较迁延,往往超过1月,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比例为2:l,以30—40岁中青年发病率高。寄生虫中以钩虫和蛔虫所致者多见,药物中以呋喃妥因多见,其他病因还有球孢子菌病,布鲁杆菌病等。肺泡和间质内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包括巨噬细胞、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近

关于成人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简介

  1845年以脾大、贫血和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CML被临床医师所认识。直到1960年Ph染色体发现以后对CML的认识才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951年Dameshek首次提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特发性髓样化生都与骨髓增殖综合征有关尽管每个疾病都有独特的临床实验室和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