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关于着色芽生菌病的简介

着色芽生菌病又称为着色霉菌病,是指由多种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皮肤以及皮下组织和内脏的感染性疾病,一种为皮肤着色芽生菌病,为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巨灶性感染,真菌在组织中的形态为棕色厚壁孢子;另一种为暗色丝孢霉菌,除感染皮下组织外,还可引起系统性主要是脑的感染,组织相为棕色分隔的菌丝。......阅读全文

关于着色芽生菌病的简介

  着色芽生菌病又称为着色霉菌病,是指由多种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皮肤以及皮下组织和内脏的感染性疾病,一种为皮肤着色芽生菌病,为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巨灶性感染,真菌在组织中的形态为棕色厚壁孢子;另一种为暗色丝孢霉菌,除感染皮下组织外,还可引起系统性主要是脑的感染,组织相为棕色分隔的菌丝。

关于着色芽生菌病的诊断介绍

  1、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和组织病理中见到硬核体及培养有暗色孢科真菌生长可确诊。  2、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疣状皮肤结核、梅毒、原发性皮肤芽生菌病、原发性皮肤球孢子病、孢子丝菌病、鳞癌等疾病相鉴别。  3、预后  斑片型有中心治愈现象或呈萎缩瘢痕。肥厚瘢痕型经过极缓慢,自觉瘙痒或疼痛。

关于着色芽生菌病的检查介绍

  1.直接镜检  取痂皮、脓液和肉芽组织作KOH涂片,可见单个或成群的棕黄色圆形厚壁孢子,称为壁砖状体,可纵横分隔,直径10μm左右,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  2.真菌培养  室温下,在沙堡琼脂上生长较慢,菌落呈灰绿、灰黑或棕黑色,扁平,中央堆起,表面有短绒毛状气生菌丝,菌落背面呈黑色。镜下见菌丝较

关于着色芽生菌病的病因分析

  主要由5种暗色孢科真菌引起。分别属于4个属即嗜脂色霉、疣状瓶霉、裴氏着色真菌和卡氏枝孢瓶霉,后两者在我国较多见。暗色孢科真菌多腐生于潮湿腐烂的树木、植物和泥土中。皮肤和黏膜损伤是病原菌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所以皮损多见于身体暴露部位,尤其是手和足。

关于芽生菌病的简介

  芽生菌病又称北美芽生菌病,是由皮炎芽生菌引起的一种以肺、皮肤和骨骼为主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病变。主要流行于北美洲。患者以往都有居住在美国或接触过本菌污染物的病史。该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孢子进入肺泡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引起炎症反应包括多形核白细胞浸润,而后形成肉芽肿。临床表现为原发性肺芽生菌病,慢性

治疗着色芽生菌病的相关介绍

  1.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可将皮肤损害彻底切除。  2.伊曲康唑,疗程12~36个月。  3.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4次分服或噻苯达嗪联合应用,至少1个月。单用5-FC易产生耐药性。  4.碘化钾、维生素D2等可配合服用。  5.局部温热疗法,使用蜡疗、热沙疗、热辐射等方法,使局部皮温升

关于肺芽生菌病的简介

  芽生菌病又称北美芽生菌病,是由皮炎芽生菌引起的一种以肺、皮肤和骨骼为主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病变。主要流行于北美洲。患者以往都有居住在美国或接触过本菌污染物的病史。该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孢子进入肺泡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引起炎症反应包括多形核白细胞浸润,而后形成肉芽肿。临床表现为原发性肺芽生菌病,慢性

关于巴西芽生菌病的简介

  巴西芽生菌病原称南美芽生菌病或副球孢子菌病,系由副球孢子菌或巴西(南美)芽生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好侵犯黏膜、皮肤、肺和淋巴系统。南美洲较为多见,我国尚未见正式报告。本病的感染来源还不清楚。多发生在30岁~50岁之间的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约19:1,人与人间尚未见有直接传染者。

简述着色芽生菌病的临床表现

  损害好发于身体暴露部位,最常见于小腿、足部和前臂。身体其他部位如手、面胸部有时也发生,多单侧。潜伏期多在2个月左右,也有长达1年者,接种部位开始为粉红色小丘疹,逐渐扩大为突出的结节,融合成斑块,高出皮肤之上。表面疣状或乳头瘤样增生,呈污秽状,常有溃疡并结褐色的痂,压之有少量脓液溢出。皮损表面常有

Fonsecaea monophora 所致着色芽生菌病病例分析

着色芽生菌病( chromoblastomycosis ) 是由暗 色孢科的一组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 慢性肉芽肿性疾病。有 6 种真菌可以引起这种疾 病:裴氏着色霉、疣状瓶霉、卡氏枝孢霉、紧密着色 霉、 Fonsecaea monophora 和喙枝孢霉[1]。这些真菌 的菌

裴氏着色霉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及病原真菌研究

患者男性,34岁,左膝周围红色斑块12年。12年前在广东省某砖厂劳动时被砖块刺伤左膝部,此后刺伤处渐出现红斑块,上覆黄白色痂壳,伴有瘙痒。曾在外院被诊断为银屑病或皮肤结核,但所有的内服及外用药物均无效。患者其他方面健康。查体左膝部皮肤见红色斑块(约20 cm×17 cm),覆盖黄白色痂壳,可见黑点和

治疗瘢痕型芽生菌病的简介

  局限性或单个斑块皮损可用外科手术切除,切除必须充分,以防复发。也可采用液氮冷冻疗法或CO2激光疗法切除去掉高出皮面的结节或瘢痕疙瘩。口服氯法齐明(氯苯吩嗪),疗程12~24个月,治疗本病有效。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治疗效果不佳,两性霉素B对此病无效。

误诊为银屑病的裴氏着色芽生菌病病例分析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 54 岁,农民。右下肢结节性红斑十余 年。十年前因下田劳作划伤右小腿, 1 个月后出现 伤口发红、瘙痒不适,继而伤口周围出现红色丘疹、 鳞屑,逐渐扩大,当地医院以“银屑病”予相关药物 治疗( 药名不详) ,症状无明显好转。皮损范围进一 步扩大,逐渐蔓延至整个小腿皮肤,稍感瘙痒

关于芽生菌病的诊断治疗介绍

  诊断  对来自流行区的患者尤其是用抗结核治疗无效者,就要结合真菌检查和肺部检查等帮助确诊。对其他的肺外型患者,尤其是慢性皮肤肉芽肿患者,可结合病理及真菌检查帮助确诊。  治疗  在咬伤或针刺或撕裂部的皮炎菌病的治疗应特别注意。先用碘酊彻底清洗,再用碘仿外敷。外科手术适用于大的脓肿引流或脓胸引流,

卡氏枝孢瓶霉所致着色芽生菌病病例分析

患者为57岁家庭主妇,来自中国东部的江苏省。患者因左手腕无症状皮损2年就诊。患者1年前在当地医院临床诊断为孢子丝菌病,皮损活检示真皮有化脓性肉芽肿反应。口服10%碘化钾溶液(20ml/d)有效,但中断治疗后近2个月复发。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体格检查:左手腕有直径2.5 cm的孤立性结痂性红色结

关于肺芽生菌病的检查方法介绍

  1.直接镜检  取痰、脓液、骨髓、血、脑脊液、胸腔积液、尿、活检或尸体组织标本进行直接检查,可发现特征性的宽基出芽酵母型菌体。  2.真菌培养  在沙堡琼脂上培养,25℃可观察到特征性的菌落形态,37℃可观察到出芽状态。  3.组织病理检查  可见上皮细胞样肉芽肿或慢性化脓性坏死及纤维化,可见具

关于瘢痕型芽生菌病的基本介绍

  又称洛博芽生菌病、罗佰病,是由Loboa结节孢子菌引起的一种瘢痕型、疣状、结节性甚至赘生物性斑块或肿瘤。  Loboa菌为直径9~10um的酵母细胞,迄今尚未培养成功。有感染海豚的多个报道,提示其生活史包括腐生于有水的环境中。其致病性很低,感染可能与外伤有关。

关于瘢痕型芽生菌病的检查介绍

  1.病原菌直接镜检  可见到双壁圆形排列成链状孢子,孢子之间有短桥相接。  2.组织病理  结节损害位于表皮及皮下组织间,呈肉芽肿样。纤维组织被大量巨细胞和组织细胞隔散,在较陈旧损害中,可有炎性细胞浸润,角化不全,棘层增厚无假性上皮瘤样增生及表皮内脓肿。GMS染色可清楚显示本菌为直径7~14um

关于瘢痕型芽生菌病的诊断介绍

  1、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和直接镜检作出诊断。  2、鉴别诊断  早期主要与瘢痕疙瘩、纤维瘤区别。疣状损害需与着色芽生菌病、足菌肿、慢性化脓性肉芽肿、肿瘤、麻风、变应性皮肤利什曼病和副球孢子菌病等鉴别。

关于巴西芽生菌病的鉴别诊断介绍

  皮肤黏膜淋巴管炎型应与皮肤结核、肿瘤、皮肤利什曼病、雅司等相鉴别;播散型应与黑热病、结核病、肿瘤等鉴别。另外还应与其他深部真菌病如皮炎芽生菌病、放线菌病、隐球菌病、球孢子菌病、孢子丝菌病和组织胞浆菌病等相鉴别。

关于巴西芽生菌病的病理病因分析

  巴西芽生菌病由副球孢子菌引起,副球孢子菌又名巴西副球孢子菌,或巴西芽生菌,培养为双相型,真菌学分类为有丝孢菌,属于子囊菌门-爪甲团囊菌目-爪甲团囊菌科。在37℃培养为酵母样菌落,在温室培养则为丝球状菌落,实验室中可使菌型相互转化,自然界尚未分离出此菌。  本菌为自然界腐生菌,可能经呼吸道、消化道

关于巴西芽生菌病的诊断方式介绍

  根据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亦可结合组织病理发现特征性病原菌可确定诊断。  1.巴西芽生菌病为地方真菌病,病人常有流行区的居留史。  2.肺部感染者,伴有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和淋巴结肿大,或多系统受累时需考虑本病的可能。  3.皮肤巴西芽生菌病的诊断比较容易,主要是找到病原菌。

关于肺芽生菌病的临床表现介绍

  1.原发性肺芽生菌病  由呼吸道吸入真菌孢子引起肺泡炎,巨噬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脓肿及肉芽肿性损害。症状包括干咳、胸痛、低热和呼吸障碍。多数病例可自愈。  2.慢性皮肤及骨骼芽生菌病  好发于暴露部位如颜面、手、腕、下肢或皮肤黏膜交界区,如口、咽、舌等处,也可位于非暴露部位。起初表现为

关于南美芽生菌病的基本信息介绍

  本病仅在中南美洲散在流行,以20~50岁男性常见,尤其多见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及巴西的咖啡工人.尽管副球孢子菌病不是一个很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有时也发生于包括艾滋病病人在内的免疫受损患者.  巴西副球孢子菌在自然界的特定场所还不清楚,推测是以真菌形式存在于泥土中,人体通过吸入孢子感染.孢子在肺内3

芽生菌病的检查方式介绍

  1.直接镜检  取痰、脓液、骨髓、血、脑脊液、胸腔积液、尿、活检或尸体组织标本进行直接检查,可发现特征性的宽基出芽酵母型菌体。  2.真菌培养  在沙堡琼脂上培养,25℃可观察到特征性的菌落形态,37℃可观察到出芽状态。  3.组织病理检查  可见上皮细胞样肉芽肿或慢性化脓性坏死及纤维化,可见具

关于巴西芽生菌病的流行病学介绍

  巴西芽生菌病于手工业者发病较多,发病地区有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倾向。在南美,除智利及圭亚那外,各国都有报道。我国迄今未见报道。本病的感染来源还不清楚。发病年龄多在30岁~5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约19:1。

关于肺芽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的介绍

  诊断  对来自流行区的患者尤其是用抗结核治疗无效者,就要结合真菌检查和肺部检查等帮助确诊。对其他的肺外型患者,尤其是慢性皮肤肉芽肿患者,可结合病理及真菌检查帮助确诊。  治疗  在咬伤或针刺或撕裂部的皮炎菌病的治疗应特别注意。先用碘酊彻底清洗,再用碘仿外敷。外科手术适用于大的脓肿引流或脓胸引流,

关于巴西芽生菌病的实验室检查介绍

  1.真菌学检查  (1)直接镜检:痰、分泌物或黏膜刮取物、淋巴结抽取物可以KOH作直接镜检。镜下可见直径约10~60μm大的单芽或多芽性厚壁孢子。  (2)真菌培养:阳性。在沙堡琼脂上室温下生长缓慢,菌落呈褐色扁平状,有皱褶,表面覆短绒毛状气生菌丝。镜下见菌丝两侧有不典型的小分生孢子。  2.血

关于南美芽生菌病的诊断,预后和治疗介绍

  虽然在标本中发现形成特征性多芽体的大型(常>15μm)酵母菌可提供强有力的拟诊依据,但需经真菌培养才能确诊.  典型临床感染一般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病程,但通常不致死.唑类药均有很好的疗效.一般以口服伊曲康唑为首选.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也能根治感染,常用于十分严重的病人.磺胺类药由于价廉也被某些国家广

简述巴西芽生菌病的辅助检查

  X线检查损害常位于肺的下野,多为双侧。损害可呈结节状、浸润性或条纹状。结节可以分散,也可融合。浸润可以局限,也可弥散。一般肺部病变未见有钙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