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科学家发现全新高温超导体

7月12日,国际期刊《自然》刊登中山大学教授王猛团队主导的科学成果:首次发现一种在液氮温区压力下超导的镍氧化物超导体。这是继铜氧化物之后,科学家发现的第二种在液氮温区超导的全新材料,也是我国科研人员在高温超导领域取得的一项突破性成果,有望推动破解高温超导机理,使设计和预测高温超导材料成为可能,实现更广泛更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 “生长这根几厘米长的料棒,我们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在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实验室,王猛指着橱柜里看似不起眼的黑色料棒说。 这件高温超导新材料单晶样品,此前在王猛团队自主搭建的高压实验研究平台以及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同步辐射装置的实验研究中,已确定在压力下转变为液氮温区的高温超导体,超导转变温度高达80K(约零下192.15摄氏度)。理论方面,团队则与清华大学教授张广铭、中山大学教授姚道新合作指出了一种导致高温超导的可能因素。 在此之前,铜氧化物是唯一在液氮温区超导的固体材料。该成果在......阅读全文

我国科学家发现甲亢致病新机理

  我国科学家利用多年积累的疾病相关样本,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最先进的基因组技术,在Graves病的研究中获得突破性进展,其成果8月15日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国际权威审稿人认为,“这是第一个甲亢全易感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手段,可用来更为准确地

我国科学家发现TRPC通道新功能

促进兴奋性突触形成,提高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 科学时报上海6月9日讯(记者黄辛)突触的形成对建立神经网络十分重要。突触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TRP通道是一类六次跨膜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它们在进化中高度保守,在哺乳动物体内广泛表达,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学功能,如对温度、痛觉、听觉的感知以及受精。T

我国科学家发现香气有助植物抗寒

  记者从安徽农业大学获悉,该校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宋传奎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香气也能够有效调控植物的抗寒性。增加植物中一些香气物质的聚集,能够提升植物抗寒性,反之植物抗寒性显着降低。这改变了人们对于香气物质的传统认识。该项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植物学权威学术杂志《新植物学家

我国科学家发现首例真菌DNA病毒

  5月4日,国际权威刊物《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姜道宏教授研究小组的研究论文,报告了他们在真菌中发现的DNA病毒(SsHADV-1)。这是国际上首次有关真菌DNA病毒报道。   感染真菌并在其体内增殖的病毒称为真菌病毒。目前,真菌中已发现的所有真菌

我国科学家发现黄连属新物种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中药资源普查对于查清中药资源本底、丰富资源数据库、构建共享服务平台、做好中药资源总体规划、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部局共建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Keys发表了题为“C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型氮代谢途径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杨琛研究组利用动态代谢流量组与代谢组分析技术,首次发现了一条新型氮代谢途径——鸟氨酸—氨循环。专家表示,这一发现有助于合成生物学家设计和改造蓝藻、实现二氧化碳到生物燃料和化学品的直接转化,同时为理解和提高农作物的氮素使用效率提供新思路。该研究4月

物理所铜氧化合高温超导体中绝缘-超导体转变研究获进展

  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母体是反铁磁莫特绝缘体, 高温超导电性的产生通过掺杂适当数量的载流子得以实现。介于母体和超导体之间,存在一个特殊而重要的过渡区,即所谓的重欠掺杂区域。在这个特定的区域, 少量的载流子掺杂使得三维反铁磁长程序被迅速压制,并且发生绝缘体-金属/超导体转变。这个区域的电子结

英科学家发现深海发光虾 能承受450℃高温

科学家在加勒比海开曼群岛以南的开曼海沟发现的“耐热”海虾   据外电11日报道,英国一支科研小组去年4月在加勒比海开曼群岛以南的开曼海沟,发现了新品种的“耐热”海虾,这些海虾没有眼睛,能承受高达450℃的高温,它们的背部能发光,有助于在漆黑一片的深海中畅游。   据悉,该科研小组在距离海

神奇!石墨烯扭转“角度”可变超导体

科技日报北京3月21日电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连发两篇物理学重磅论文,报告了麻省理工学院(MIT)科学家对非常规超导材料的行为的新见解,这一发现轰动业界,被称为石墨烯超导的重大进展。此类材料已让物理学家困惑达几十年之久,而最新发现或有助于开发高温超导材料,用来制作强大的磁体或开发低功耗电子技术。根

石墨烯扭转“角度”可变超导体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连发两篇物理学重磅论文,报告了麻省理工学院(MIT)科学家对非常规超导材料的行为的新见解,这一发现轰动业界,被称为石墨烯超导的重大进展。此类材料已让物理学家困惑达几十年之久,而最新发现或有助于开发高温超导材料,用来制作强大的磁体或开发低功耗电子技术。  根据1957年的超导电

《科学》首次发表中国科学家在铁基超导体领域研究成果

  最近,《科学》发表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表面物理实验室马旭村研究组与清华大学物理系薛其坤研究组合作,在铁基超导体FeSe电子配对对称性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Science杂志上刊登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铁基超导体是继铜氧化合物高

在厚积薄发中绽放自信——中国铁基超导研究发展纪实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美、日三国科学家的“超导大战”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在那场“大战”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导研究团队不分昼夜地在实验室工作,困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在桌子上躺一躺或在椅子上靠一会儿打个盹儿,醒了继续做实验。那时,他们研究的是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   正是在这一波研究

聚焦中科院物理所:铁基超导领域的中国军团

  凌晨两三点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研究员王楠林和同事陈根富、雒建林匆匆走出D楼的大门,各自回家休息。   三四个小时后,他们又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   2008年3月,铁基超导研究竞争全面铺开,王楠林和他的同事经常要过着这样的生活:在实验室工作到凌晨,回家冲个澡,休息几个小

二维高温超导体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仙辉与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张远波课题组合作,在揭示高温超导机理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10月31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超导是物理学中最迷人的宏观量子现象之一,是日久弥新的研究领域。但是非常规高温超导的机理依然没有完全解决。如何找到通向高温超导秘密之门的

硒的新型氢化物有望成为高温超导体

  记者4月21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极端环境量子中心研究团队,与意大利国家光学研究所专家合作,成功合成了硒的新型氢化物。该氢化物是一种潜在的高温超导体,对超导电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著名国际期刊《物理评论B》上。  近年来,凝聚态物理领域的重

关于高温超导材料的历史介绍

  高温超导体通常是指在液氮温度(77 K)以上超导的材料。人们在超导体被发现的时候(1911年),就被其奇特的性质(即零电阻,反磁性,和量子隧道效应)所吸引。但在此后长达七十五年的时间内所有已发现的超导体都只是在极低的温度(23 K)下才显示超导,因此它们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高温超导材料一

我国科学家发现纯种江西大鲵野生种群

  经过多年考察研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在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纯的大鲵野生种群。综合形态学和遗传分化证据,研究人员将其描述为一新种——江西大鲵。基因组水平数据分析支持江西大鲵遗传分化显著且未受到其他省区大鲵的杂交污染。科研团队采用标记-重捕的方法,为期18个月的野外监测共记

我国科学家发现奇特兰科新属种

  有花无叶 没有光合作用 靠真菌供养 生命只有十几天 我国科学家发现的兰科新属种丹霞兰。   有花无叶,没有光合作用,靠真菌供养,株高只有十几厘米,生命只有十几天,头天还在,第二天已无影的一种独特植物却顽强地在地球上生存4—5千万年。今天,被我国科学家命名为“丹霞兰”的奇特兰科植物新物种与记者

我国科学家发现毫米级人类远祖至亲

   1月30日,英国《自然》杂志(Nature)以亮点论文并封面论文形式网上发表了韩健研究员为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舒德干教授为通讯作者的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和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关于早期生命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发现了最古老的原始后口动物——冠状皱囊动物。这种奇特的微型动

我国科学家发现纯种江西大鲵野生种群

  经过多年考察研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在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纯的大鲵野生种群。综合形态学和遗传分化证据,研究人员将其描述为一新种——江西大鲵。基因组水平数据分析支持江西大鲵遗传分化显著且未受到其他省区大鲵的杂交污染。科研团队采用标记-重捕的方法,为期18个月的野外监测共记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催化剂体系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的青年科学家团队发现了一种全新催化剂体系,该成果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在线发表。  据中国科技大学研究员傅尧、尚睿介绍,羧酸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把羧酸化合物中的羧基脱去,产生的自由基片段在材料、制药等行业中都有重要用途。但传统的脱羧方法往往在

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山地汞诱捕效应”

  全球地表面积约有27%为山地(广义,包括高原和丘陵在内),而且全球有将近22%的人口生活在山地地区。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山国家,广义的山地(包括高原和丘陵在内)共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国的山地面积不仅广大,而且地势高峻,其中海拔高于1000米的山地和高原超过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0%。因此,与

我国科学家发现首例核盘菌DNA病毒

  日前,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姜道宏率领的研究小组在真菌中发现了与致病力衰退相关的DNA真菌病毒(SsHADV-1)。这是目前研究人员发现的首例真菌单链DNA病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近日,该研究结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  感染真菌并

我国科学家发现猪瘟病毒新受体

   一种名为“层粘连蛋白受体”新的猪瘟病毒受体,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发现,可针对此细胞受体设计特异性抗病毒策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著名病毒学杂志《JournalofVirology》。   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增进对猪瘟病毒复制机理的认识,还可利用已发现的细胞

我国科学家发现昆虫也爱吃恐龙羽毛

中白垩世琥珀中以恐龙羽毛为食的Mesophthirus engeli发育较晚期复原图 王晨供图  近日,一个中美联合研究团队发现,带羽毛的恐龙身上寄生有一种与现代虱类似的昆虫。这种新发现的昆虫物种名为恩氏中生食毛虫(Mesophthirus engeli),它与部分受损的恐龙羽毛同时保存在约1亿年历

我国科学家发现提高水稻抗旱能力基因

  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水稻中高表达拟南芥WRKY57基因能显著提高水稻对干旱和高盐胁迫的耐受性。该项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科学前沿》上。  干旱是限制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但是国际上对于植物对干旱耐受性的潜在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据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

我国科学家发现猪瘟病毒新受体

  一种名为“层粘连蛋白受体”新的猪瘟病毒受体,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发现,可针对此细胞受体设计特异性抗病毒策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著名病毒学杂志《JournalofVirology》。   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增进对猪瘟病毒复制机理的认识,还可利用已发现的细胞受

我国科学家发现细胞“饥饿”信号传导机制

  近日,厦大生命科学学院林圣彩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发现了细胞“饥饿”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关键一环,从而揭示了细胞“饥饿”信号传导机制的过程,这一发现被认为对研究包括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在内的代谢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及治疗新方法有着重大意义。近日,国际顶尖学术杂志《细胞》子刊《细胞—代谢》发表了这一研究

我国科学家发现疑似抑郁易感基因

  近日,我国科学家成功发现一个可能的焦虑或抑郁易感基因。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日前发表在《神经科学通报》(Neuroscience Bulletin )上。   情感障碍(例如焦虑和抑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往往给病人造成心理和生活上的诸多困扰和障碍,严重者更会表现出自杀倾向。此

新方法诱导非超导材料产生超导性 可让超导体性能更强

  美国休斯顿大学官网10月30日发布公告称,该校德克萨斯超导中心科学家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的最新研究称,他们能诱导非超导材料产生超导性,还可增强超导材料的超导性能,拓展其应用范围。   该中心华裔科学家朱经武和他的团队利用界面组装技术,诱导非超导材料钙铁砷复合物界面表现出超导性,提供了发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