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人群颅内动脉瘤不稳定性的标志物和风险分层模型

颅内动脉瘤是导致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中国人群中的影像学检出率约为7%,但超过2/3的颅内动脉瘤是通过体检等方式发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既往报道显示,UIA的年破裂率约为1%,但接受预防性手术治疗的UIA患者中约有10%会出现脑梗死等术后并发症。因此,如何评估UIA患者接受预防性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风险,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其关键在于如何评估UIA的不稳定(生长和破裂)风险。目前,由于缺乏中国人群中UIA的自然病史数据,尚无可靠的模型来评估UIA的不稳定风险。 近期,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和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等单位的联合研究团队在《Sciencebulletin》杂志上发表题为“The markers and risk stratification model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阅读全文

多囊肾合并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该病以肾囊肿和肾衰竭为特征,是涉及肝脏、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全身性疾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且常常会导致患者死亡或致

怎样预防颅内动脉瘤?

  对于颅内动脉瘤,目前没有能够预防其发生的办法。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脑血管的影像学检查,以便能够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前发现病变并给于恰当的治疗。平时应当对危险因素加以控制,从而降低动脉瘤的发生率。

如何诊断颅内动脉瘤?

  确定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出血急性期,CT确诊SAH阳性率极高,安全迅速可靠。腰穿压力升高伴有血性脑脊液常是诊断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直接证据。但颅内压很高时,腰穿要慎重进行。  确定病因及病变部位  脑血管造影是确诊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能够明确判断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相关介绍

  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al cyst)是颅内蛛网膜形成的、内含脑脊液的、非肿瘤性、囊性病变。蛛网膜囊肿约占颅内占位性病变的1%~3%,多为先天性,男∶女为4∶1,男性中左颞∶右颞为2∶1。  囊壁为一层纤维结缔组织,壁内附一层扁平蛛网膜细胞;囊液成分多同脑脊

颅内动脉瘤的基本介绍

  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任何年龄可发病,多数好发于40至60岁中老年女性。造成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甚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

关于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介绍

  根据临床表现,临床体征、头部CT等综合项目基本可以明确诊断。临床症状与体征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仅有头痛或癫痫。急性、亚急性起病者可有不同程度发热、全身不适、脑膜刺激征等,并较快地转入慢性期。

关于颅内蛛网膜囊肿的病因分析

  1.先天性(原发性)  胚胎时期脑脊液积聚增加,加之各种原因引起胚胎期蛛网膜下腔发育异常,形成局部引流不畅的囊袋,在渗透压梯度、单向活瓣性阻塞、囊壁分泌和血管脉冲等机制的作用下逐渐膨胀。  2.后天性  产伤或出生后颅内出血、颅内感染等产生黏稠的分泌物,或开颅手术损伤等,造成蛛网膜局部粘连,使局

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相关介绍

  1.治疗原则  无症状者无需手术,但必须随诊,并可行动态颅内压监测48~72小时,如颅内压增高或出现异常波形则主张手术;小儿一旦发现应及早手术,尤其是颞叶囊肿。  2.手术指征  (1)有颅内压增高、脑受压、中线移位和脑室系统梗阻者;  (2)有颅内(囊肿内或硬膜下)出血者;  (3)有明显局限

关于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分类介绍

  1.囊肿的病理分类  (1)蛛网膜内囊肿为真性蛛网膜囊肿,其囊壁的顶和底均为蛛网膜构成。  (2)蛛网膜下囊肿又称软膜囊肿或蛛网膜下憩室,为蛛网膜与周围软脑膜粘连而形成的蛛网膜下腔的局部扩张。  2.临床分类  (1)按是否引起临床症状分类静止型(大小不变、无症状)和进展型(逐渐增大、症状加重)

颅内动脉瘤的预后相关介绍

  颅内动脉瘤的预后与病人年龄、术前有无其他疾患、动脉瘤大小、部位、性质、手术前临床分级状况、手术时间的选择、有无血管痉挛及其严重程度有关,尤其是动脉瘤病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伴有血管痉挛和颅内血肿者均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手术者的经验和技术熟练程度、手术是否应用显微手术、术后是否有颅内压增高(减压充分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介绍

  动脉瘤发生后,常常进一步发展,出现动脉瘤扩大。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瘤逐渐扩大的一个重要后天因素。  动脉瘤的破裂实际是只有瘤壁的渗血。这种破裂与想像中的动脉瘤爆裂(如术中动脉瘤破裂)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下往往出血十分汹涌,病人常在几分钟之内陷入昏迷,因脑干受损而迅速死亡。  忧虑、紧张、激动、血压突然

颅内动脉瘤的病理生理介绍

  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分叉处及其主要分支。约85%的动脉瘤位于Willis动脉环前半环颈内动脉系统,即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的后半部。  如果动脉壁呈不对称性囊状扩张,即称之为囊状动脉瘤,小的囊状动脉瘤有瘤颈狭窄者又称之为浆果状动脉瘤。绝大多数先天性动

颅内动脉瘤的术前护理介绍

  (1)对神志清醒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中需要患者配合的事项,消除其恐惧心理,对有意识障碍者,术前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使他们了解手术的目的和意义,了解术前准备的内容,以达到配合好手术的目的。  (2)保持患者绝对卧床,避免一切外来的刺激,防止因躁动不安而使血压升高,增加再出血的可能。随时观察生命

颅内动脉瘤的鉴别诊断介绍

  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的患者  除了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以外,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脊髓血管畸形等同样能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检查与头颅的CT或MRI检查,均能够对相应疾病做出确定的诊断。  未破裂出血的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  无出血的动脉瘤,在

分析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原因

  先天性因素  脑动脉管壁的厚度为身体其他部位同管径动脉的2/3,周围缺乏组织支持,但承受的血流量大,尤其在动脉分叉部。管壁中层缺少弹力纤维,平滑肌较少,由于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原因,分叉部又最易受到冲击,这与临床发现分叉部动脉瘤最多、向血流冲击方向突出是一致的。管壁的中层有裂隙、胚胎血管的残留、先天

关于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检查方式介绍

  1.头颅CT检查  相对于脑脊液呈等密度(相对于脑实质呈低密度)占位病变,囊壁无强化,周围无水肿带,局部脑组织受压变形或移位,位于中线者可有梗阻性脑积水。  2.头颅MRI(磁共振成像)检查  低T1、高T2信号、与CSF信号相同的病变,区别于颅内继发感染后的囊肿和炎性肉芽肿。  3.CT脑池造

关于颅内蛛网膜囊肿的鉴别诊断介绍

  1.脑穿通畸形和巨大枕大池  与脑室、蛛网膜下腔相通,对比剂可进入。  2.胆脂瘤、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  CT为负值,MRI为高T1高T2信号,脑池造影示瘤体内不显影,但造影剂可进入瘤体的裂隙内。  3.囊性胶质瘤  囊壁厚度不同、有壁结节、二者可同时强化。  4.血管网织细胞瘤  大囊小结节

简述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表现

  1.60%~80%患者可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造成的头痛、呕吐,癫痫发作是常见的首发症状,亦可有头颅增大、局部颅骨隆起(颞、枕部)、偏瘫、智力障碍,小脑共济失调,视力减退、双颞侧偏盲,感觉减退和听力下降等。  2.位于颅后窝、大脑深部和中线部位者常较早出现梗阻性脑积水和颅内高压。  3

颅内动脉瘤的术后护理相关介绍

  (1)一般护理:抬高床头15-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2)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尽量使血压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注意观察病人瞳孔的大小、动态观察意识的变化。  (3)穿刺点的护理: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加压包扎后,严密观察穿刺肢足动脉搏动情况及下肢温度、颜色和末梢血运情况

关于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介绍

  颅内动脉瘤患者发生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应早期手术(夹闭瘤蒂或栓塞动脉瘤),术中采取保护脑的措施(甘露醇,巴比妥类药等),术后扩容治疗,目前对于脑前半循环动脉瘤及后半循环的动脉瘤,椎基底动脉连接部动脉瘤,小脑前下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手术,而对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第一部分的动脉

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表现介绍

  颅内动脉瘤病人在破裂出血之前,90%的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只有极少数病人,因动脉瘤影响到邻近神经或脑部结构而产生特殊的表现。动脉瘤症状和体征大致可分为破裂前先兆症状、破裂时出血症状、局部定位体征以及颅内压增高症状等。  1、先兆症状  40%~60%的动脉瘤在破裂之前有某些先兆症状,这是因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临床好发疾病之一为脑血管疾病,最为常见疾病类型为颅内动脉瘤,该病临床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相关统计学结果显示,该病每年发病率达到6~10/10万人,传统治疗措施为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但缺点为损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等,而血管内介入治疗则

关于巨大颅内动脉瘤手术的简介

  巨大颅内动脉瘤手术是一种颅内动脉瘤手术,适用于巨大动脉瘤有占位症状、出血、瘤囊内血栓脱落引起脑缺血或脑梗死者。  最大径超过2.5cm的颅内动脉瘤称为巨大动脉瘤,其发生率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5%(3%~13%),可发生于颅内动脉瘤的任何常见部位,但多见于颈内动脉的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

多发性颅内动脉瘤临床报告

多发性颅内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MIA)是指颅内同时存在2个或2个以上的动脉瘤。近年随着各类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无症状MIA的检出越来越多,但不同MIA处置策略的结果因人而异。2016年4月—2017年3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特殊MIA2例

关于颅内动脉瘤的基本信息介绍

  在并发出血以前往往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偶见第Ⅲ、第Ⅴ及第Ⅵ脑神经麻痹现象;或有轻微额部或眼眶部疼痛。出血时往往急性发病,可见剧烈头痛、呕吐及颈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并可见抽搐、偏瘫、单瘫或失语等。病儿可因颅压增高神志逐渐昏迷。如出血限局在蛛网膜下腔,病儿可无限局体征,而仅有脑膜刺激征。小婴儿则可有前

关于颅内动脉瘤非手术治疗的简介

  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再出血和控制动脉痉挛等,适用于下述情况:  ①患者病情不适合手术或全身情况不能耐受开颅;  ②诊断不明确需进一步检查;  ③患者拒绝手术或手术失败;  ④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手段。

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的相关介绍

  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包括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  (1)动脉瘤颈夹闭或结扎:手术目的在于阻断动脉瘤的血液供应,避免发生再出血;保持载瘤及供血动脉继续通畅,维持脑组织正常血运。  (2)动脉瘤孤立术:动脉瘤孤立术则是把载瘤动脉在瘤的远端及近端同时夹闭,使动脉瘤孤立于血循环之外。  (3)动脉瘤包裹

一例蛛网膜囊肿术后颅内高压病例分析

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cyst,IAC)多为先天性疾病,是儿童一种常见的颅内良性病变,约占颅内病变的1%。多因囊肿压迫周围组织所致颅内高压出现头痛、癫痫、颅骨变形外突、或者继发脑积水、发育迟缓等就诊,及在头部外伤检查时发现。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手术方式是蛛网膜囊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非外科治疗

  (1)防止再出血:包括绝对卧床休息、镇痛、抗癫痫、安定剂、导泻药物使患者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氨基己酸、抗凝血酸、抑酞酶等)。在动脉瘤处理前,控制血压是预防和减少动脉瘤再次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血压降得过低会造成脑灌注不足而引起损害。通常降低10%~20%即可。  (2)

浅析脑膜瘤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1.病历摘要 病例1:女,54岁;因“右眼失明伴左眼视力下降4年”于2016年4月入院。病人4年前因鞍结节脑膜瘤行右眉弓入路肿瘤切除术,因CT复查肿瘤复发再次入院。临床表现:左眼视力0.5,颞侧偏盲,右眼无光感。术前检查:垂体激素水平大致正常。 鞍区MRI增强扫描见肿瘤明显均匀强化,大小约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