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草地退化导致的长江源区水土流失问题存在区域差异

2023年江源综合科考队员25日向记者介绍,他们开展的一项模拟试验发现:草地退化土壤裸露将导致长江源区水土流失风险大幅增加,并呈现明显区域差异。相关研究成果将为长江源区水土流失差异化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今年江源综合科考22日启动后,来自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科考队员深入长江源区。每到一个科考调查点,他们布设植被样方,观测和统计江源植物种类、数量等,采集植被、土壤样品,并开展试验。 长江有三源,分别是北源楚玛尔河、正源沱沱河和南源当曲。近年来,当地采取人工种草、生态修复等诸多措施,不断提高长江源区植被覆盖度。科考发现,长江源高寒草地部分区域存在不同程度退化情况。 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任斐鹏博士近年来和队友在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和长江干流通天河流域,采集植被不同退化程度的原状土壤样品。他们在长江源区开展模拟径流冲刷试验,研究分析植被退化程度对土壤分离速率的影响。 模拟试验发现,江源地区植被完全退化的......阅读全文

江源科考发现升温3摄氏度或将致高原植被退化

以近3年平均气温为基准,当气温升高3摄氏度时,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地区的高寒草甸植被将出现覆盖度降低、物种密度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难以逆转的退化风险。这是江源综合科学考察最新的实验结果,揭示出气温变化对长江源区植被生态的直接影响。 据介绍,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

寒旱所就长江源区植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关系开展研究

  地上植被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内容。环境因子的异质性对植被的盖度、生物量结构以及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等具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近50 a来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冻土活动层厚度和土壤等发生着显著变化,特别是高寒草甸、沼泽草甸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退化。

植被恢复对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氮固持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西南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氮固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氮素是生态系统的主要限制性元素之一,剧烈的人类活动会引起土地退化并导致土壤氮素的分解和流失。我国西南喀斯特区是受耕作活动干扰的生态脆弱带,围绕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

研究发现最佳荒漠草原植被恢复模式技术

   荒漠草原植物种类贫乏,草丛低矮,生态系统稳定性差,一旦退化很难恢复。目前我国在退化地生态恢复方面虽然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主要恢复技术包括围栏封育、补播、松土、浅耕翻、火烧、施肥、施秸秆或枯草等,这些草地植被恢复技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等特点。但是,如何如针对退化草原特点、水土流失特征

成都生物所揭示低效人工林间伐调控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土壤呼吸在调节土壤碳库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森林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因此,理解林业实践活动(如间伐)对森林土壤CO2排放动态的影响是准确评估全球碳收支的关键。但我国许多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公益林均按木材需求造林和管理,普遍具有密度大、土壤退

关于加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史无前例的重大调水工程,举世瞩目。陕南秦巴山区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在保证京津地供水中占据重要位置。水源区的水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调水安全和工程的成败。近期来,我们有针对性地就南水北调中线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展了调研,虽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

长江源头湿地群土壤沙化速度惊人 亟待保护

  长江源头当曲流域分布着面积达14300平方公里的沼泽湿地群。然而,受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影响,这片海拔在五六千米左右的雪域圣地,正在呈现斑块状退化,而且速度惊人。   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勘察院高级工程师辛元红说,从2005年起,国家先后组织了数支科考队对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调

生存环境恶化 恢复生态平衡付出代价是所得数十倍

  我国被世界称为人工林最多的国家,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以及木材蓄积量都在增长,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却并未因此而得到遏止。沙尘暴、水旱灾害、虫灾、泥石流等恶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等环境危机的不断加深,表明我们的植被状况并不令人乐观。   应该说,在我国,森林的重

人民日报:面对草原生态恶化;该警醒了

  我国被世界称为人工林最多的国家,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以及木材蓄积量都在增长,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却并未因此而得到遏止。沙尘暴、水旱灾害、虫灾、泥石流等恶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等环境危机的不断加深,表明我们的植被状况并不令人乐观。   应该说,在我国,森林的重

热带退化海岸台地土壤生物多样性恢复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老一辈科学家采用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方式,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热带沿海光裸台地上,开展植被恢复和长期定位观测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图1)。研究表明,地下土壤生物群落与地上植物群落存在生物学联系,并与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建相关。然而,以往研究多关注地

三峡库区消落区植被恢复过程土壤氮循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为了研究植被恢复和水淹对三峡消落区土壤氮循环的影响,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系统生态学科组博士研究生叶琛在张全发和程晓莉研究员指导下开展了对此项目的研究,在三峡消落区植被恢复示范区——忠县地区通过野外采样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探讨植被及水淹对土壤氮循环的影响机制。   研究发现,短期植被恢复

关于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研究的应用

  1土壤水分运动土壤水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土壤内进行矿物质的风化、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分解等许多物质转化过程。了解土壤水在土壤中的变化、运移机理对土壤的形成过程以及制定农业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的研究,土壤水分温度速测仪对土壤温度和湿度大多采用确定性模型来进行预测预报,由于空间变异的

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研究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1 土壤水分运动土壤水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土壤内进行矿物质的风化、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分解等许多物质转化过程。了解土壤水在土壤中的变化、运移机理对土壤的形成过程以及制定农业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的研究,土壤温湿度记录仪对土壤温度和湿度大多采用确定性模型来进行预测预报,由于空间变异的作用

警惕外来植被对土壤肥力影响

《科学日报》消息,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剧。人口规模的增大、耕地面积的扩大以及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变化(长时间的干旱,不规律的雨季模式),使得沙漠化更加严重。  据世界土壤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过去的50年内,1280万平方公里的土壤的肥力不断降低。为改善一些地区土壤贫瘠的现状

水生所参与2013年长江上游联合科考

  为了真实掌握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与水生生物养护工作现状,收集相关生态本底资料,6月5日,由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主办的“美丽中国、生命长江”2013年长江上游联合科考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陈毅锋研究员作为水生生物多样性专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植被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研究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分解者,是植被变化过程中重要的生物参与者,在土壤质量改善、植物生产力调节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其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等分布模式及构建过程(确定或随机组装)是影响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关键参数。深入了解植被变化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可提高对微生物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植被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等研究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分解者,是植被变化过程中重要的生物参与者,在土壤质量改善、植物生产力调节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其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等分布模式及构建过程(确定或随机组装)是影响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关键参数。深入了解植被变化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可提高对微

武汉植物园三峡水库消落区土壤氮循环研究取得进展

  消落区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带,是一种分布较广泛的湿地生境。消落区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生态过程为反硝化作用,它是反硝化细菌在厌氧条件下将硝态氮转化为气态氮(N2和N2O)的过程,进而将氮从土壤生态系统中彻底的移除,因此消落区具有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同时也是N2O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消落

径流水蚀监测系统有哪些功能特点?

  功能特点  可自动测量分析径流与水土流失,测量参数包括降雨径流事件及其降雨量、径流量、降雨径流的时间分配,土壤水分,水土流失量及其时间分配等。  全自动径流采样系统,可以设定自动采集样品过程分配,自动间隔采样,用于实验室径流物和沉淀物的浓度和粒度分析。  可选配H-Flume流量监测系统用于自动

我国水土流失地区主色调由“黄”变“绿”

  草木馥郁、瓜果飘香,在福建省长汀县,曾经草木不存,红壤遍露的荒山,如今已郁郁葱葱。  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之一,1985年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当地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31.5%。2020年底,这一数字下降到31.52万亩,水土流失率降低到6.78%。昔

我国需加快推动建立健全长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

  将长江源区纳入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国家总体战略,进一步明晰长江源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各方利益关系和权利义务,并在长江立法中予以明确和保证,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长江源区生态补偿专项基金,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被誉为“中华水塔”的青海省,流经11个省市汇入

退耕地土壤水分综合指标的评价方法

  在我国西北不封的干旱情况十分的严重,尤其是侵蚀严重的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不仅是土壤侵蚀过程植物生长和植被恢复的主要影响因子,也是重要的农业水资源。      在干旱半干旱地黄土区,深厚的黄土层(一般厚度达50~200m)蓄积大量的水分形成了土壤水库中的初始条件,也是植被恢复的主要

退耕地土壤水分综合指标评价方法

在我国西北不封的干旱情况十分的严重,尤其是侵蚀严重的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不仅是土壤侵蚀过程植物生长和植被恢复的主要影响因子,也是重要的农业水资源。在干旱半干旱地黄土区,深厚的黄土层(一般厚度达50~200m)蓄积大量的水分形成了土壤水库”,“库”中的初始条件,也是植被恢复的主要制约因子

对沙漠中土壤水分变化的定点测量分析

对土壤水分跟某个地区植被直接的关系研究有着很重要的参考意义,土壤水分测量仪的出现给这一个研究提供便利的条件,今天我们就用土壤水分测量仪对沙漠中土壤水分的变化进行定点测量分析,旨在为沙漠绿色植被的种植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土壤水分及其空间异质性,不仅对了解植被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如更新过程、水分对根系的影响

土壤养分测试仪对松嫩平原黑土农田土壤肥力的评价

土壤肥力在广义的角度一并考虑了土壤的水、肥、气、热等因素,随着土壤科学的发展,对 土壤肥力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完善着,从土壤本身逐步的全面的考虑了土壤的星辰历史与所处的环境等因素来全面的定位了。土壤的肥力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农田生态 环境的变化也直接的影响着土壤肥力的发挥。黑土农田地处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

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研究获得多项重要成果

   近日,福建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南方红壤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长汀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现场验收。该项目由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承担,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任务和经济技术指标,植被覆盖因子遥感估算等部分领域在全国同类研究

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能力项目通过验收

  针对喀斯特地区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石漠化日趋严重、生态功能衰退等关键问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区域生态研究团队基于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站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场、动态监测样地、辅助性样方等,开展了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蚀能力、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

冻土区成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区”

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陈哲所在团队最新研究显示,多年冻土区不但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同时也使该区域成为加剧全球变暖的重要“驱动机”。 现有研究表明,以泛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为代表的多年冻土区面积,约占北半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而在低温作用下,冻土发

植被自然恢复可提高土壤碳固持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固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地退化与发展》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土壤在碳循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王克林告诉《中国科学报》记

土壤养分分析仪对退耕地不同植被特征的研究

在很多的研究中应用现代科技仪器土壤养分分析仪探 讨黄土丘陵区退耕地上不同植被配置类型及其在不同生长状况下对土壤养分效益的影响,为今后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建设中植被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以黄土丘陵区 退耕地上主要造林树种(沙棘、油松沙棘混交林地、刺槐沙棘混交林地)为研究对象,对3种不同植被配置类型及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