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洪泛湿地的甲烷排放及洪水影响研究取得进展

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增加是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洪泛湿地是甲烷排放的热点地区,但洪水对甲烷排放的影响缺乏应有的重视。 基于此,为探究洞庭湖洪泛湿地的甲烷排放特征和水文环境影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洞庭湖南荻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涡度协方差方法评估了2019-2021年洞庭湖南荻生态系统的甲烷排放通量,研究了洪水刺激甲烷排放的时滞效应,解析了甲烷排放与洪水期水深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洞庭湖南荻生态系统是甲烷的重要排放源,其年际甲烷排放量为14.54 g CH4-C m-2 y-1;洪水淹没显著刺激甲烷排放强度,其刺激效应为 0.054至0.177 g CH4-C m-2 d-1之间,且洪水刺激甲烷排放存在明显时滞效应(约为10天);相比于单次洪水淹没,高频率的洪水淹没(即每年湿地淹没-露干频率)可使甲烷排放量减少约46.2-48.9%。此外,洪水期水深的增加以及空气温度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甲烷的排放。 相关研究......阅读全文

洞庭湖典型湿地植被泥沙淤积研究获进展

  湿地生态系统中,泥沙淤积常伴随洪水的发生而发生。尤其是对于水库、通江湖泊、洪泛平原及三角洲湿地而言,泥沙淤积是一种常见现象,并在湿地植被演替中扮演重要角色。  湿地植被与泥沙淤积关系的研究一直是湿地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当前,有关二者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湿地植被如何通过生态生理策略的调整来适

洞庭湖湿地站通过验收

  7月5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组织专家组对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创新三期建设项目进行了现场验收。   专家组在考察实验室、标本室、样品库及生活设施等建设情况,听取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兼洞庭湖站站长谭支良研究员作的建设基本情况汇报、常务副站长谢

43种外来埴物入侵洞庭湖湿地

  43种外来植物入侵,造成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生态环境退化——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日前发布的报告,再次敲响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警钟。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承担着行洪调蓄、生态保育等重要功能,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

湖北天鹅洲麋鹿藏生存危机-食物被洪水泡坏

图为:涨水后,麋鹿的活动面积和食物大大减少图为:两只麋鹿涉水觅食  石首长江故道,沼泽河洲之侧,放养着千只麋鹿,这就是天鹅洲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今年洪水中,长江故道浩荡无际,树梢若芦苇般在水中摇曳,虽景如水墨,却暗藏着麋鹿的生存危机。1998年大洪水中

研究发现全球湿地甲烷排放加剧

利用陆面过程模型结合多个模拟实验,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三极观测与大数据团队研究员张臻联合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宇航局及北京大学等合作者,定量分析了2000-2021年全球湿地甲烷排放量的变化。研究发现,全球湿地甲烷排放正在加剧,并可能在未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威胁全球碳排放控制目标。该成果3月21日在线

若尔盖高原湿地甲烷排放研究取得进展

  大气中甲烷的浓度是地球气候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甲烷分子具有很强的红外吸收能力,在过去的150年间,甲烷气体对全球变暖的贡献为CO2的29%,是所有长寿命温室气体的19%。同时,甲烷能与大气污染物(如氟利昂)发生反应产生其它温室气体(CO、CO2),所以,甲烷被认为是继CO2之后最

中美科研合作发现全球湿地甲烷排放加剧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3月22日发布消息说,该所三极观测与大数据团队张臻研究员联合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宇航局及北京大学等科研人员最新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全球湿地甲烷排放正在加剧,并可能在未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威胁全球碳排放控制目标。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团队领衔完成的这项

首师大教授洪剑明的湿地研究:让碧水天成

  洪剑明的湿地研究始于2002年。那年2月,他结束了在美国林务局的合作项目回到首都师范大学。在去北京顺义杨镇同学家拜年时,他看到了同学口中的那片“坑”。将近3000亩的荒野带给他强烈的震撼。得知这里将被建成高尔夫球场后,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并紧急起草了一份有关抢救性保护

洞庭深处的“麋鹿奶爸”-国家兴则麋鹿兴

听说过麋鹿吗?它头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又称“四不像”。这种我国特有物种、世界珍稀动物,曾一度在中国消失。   如今,在洞庭湖湿地深处,在青草露珠之间,宋玉成博士等一批“麋鹿奶爸”从为小麋鹿喂奶、担任“铲屎官”做起,呵护着麋鹿种群不断繁衍壮大。 回归:

洞庭湖湿地水鸟栖息地保护和修复研究获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043.shtm湿地是水鸟的重要栖息地,水鸟则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示器”。洞庭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全球重要越冬地,但有关变化水情下洞庭湖湿地水鸟栖息地分布动态的相关研究还十分欠

湖南漉湖约40万亩水域遭污染大量鱼虾死亡

  近日,一篇名为《南洞庭漉湖49万亩水域遭污渔民面临生存危机》的网帖在数十个网站论坛疯狂转载。帖子披露,一周来,南洞庭湖漉湖发生严重的水污染,大量鱼虾死亡。记者随即找到发帖人网友“士轩”。他告诉记者,线索是从朋友处得知的。他的朋友是漉湖的渔民,在此次事件中损失了

研究发现高纬度湿地生物气候梯度决定甲烷排放

  甲烷(CH4)是大气中最丰富的碳氢化合物,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自然湿地是大气CH4的自然排放源,全球一半的湿地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其地下覆盖着较厚的冻土层。高纬度地区快速增温导致土壤活动层的加深和热喀斯特的形成,从而加剧湿地冻土中有机碳分解,并将大量碳释放到大气中,形成对气候变化的正反

洞庭湖湿地国际研究中心举行第三期项目研讨会

  1月31日下午,洞庭湖湿地国际研究中心第三期研究计划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来自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办事处、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林业厅、湖南省水利厅、洞庭湖发展研究会、湖南省林科院、湖南省地质研究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17名专家参加了会议。   中科院亚热带农

研究揭示淡水沼泽湿地螺类环境指示功能

   腹足纲(螺类)是水生生态系统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滨海和沼泽等生态系统中。 中国关于水生螺类的研究以往集中在湖泊、河流和滨海等底栖动物的研究中,对其在沼泽湿地中的分布和功能研究比较罕见。 为此,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研究员武海涛和博士研究生管强等研

守护“地球之肾”——聚焦新通过的湿地保护法

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题:守护“地球之肾”——聚焦新通过的湿地保护法新华社记者胡璐、周楠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湿地保护法。该法将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出台,标志着我国湿地保护走向法

洪水冲蚀

指较大的沟谷区因上游洪水下泄时,对沟谷两侧岸边的冲蚀。评估区内绝大部分河流为季节性水流,汛期来水量迅猛,具有暴涨陡落的特点。洪水冲蚀区主要分布在定西关川河及支流南河、东河,榆中宛川河,通渭牛谷河和秦安、张家川的葫芦河及其支流清水河、后川河等河谷(表5~9)。冲蚀沟深度1~23m不等,一般西部河床冲蚀

测地所完成洞庭湖和鄱阳湖洲滩湿地2013年春季野外考察

  4月下旬期间,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实验室在洞庭湖和鄱阳湖进行了野外采样考察。考察过程中,考察队员在东洞庭湖区的君山、采桑湖镇(中科院东洞庭生态观测站样地)、漂尾州、漉湖和西洞庭湖三角洲及万子湖等地采集了芦苇、虉草、苔草、旱柳、欧美黑杨等样本,在鄱阳湖区的余干县傅家塘村、永

大通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研究新添国家级平台

  10月26日,湖南洞庭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下称“洞庭湖站”)大通湖分站在湖南益阳市大通湖区揭牌成立。该分站依托大通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和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通湖分局建立。  始建于2007年的洞庭湖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下称“亚热带生态所”),是中

大通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研究新添国家级平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75.shtm 10月26日,湖南洞庭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下称“洞庭湖站”)大通湖分站在湖南益阳市大通湖区揭牌成立。该分站依托大通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和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东北地理所揭示淡水沼泽湿地螺类多样性的环境指示功能

  腹足纲(螺类)是水生生态系统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滨海和沼泽等生态系统中。中国关于水生螺类的研究以往集中在湖泊、河流和滨海等底栖动物的研究中,对其在沼泽湿地中的分布和功能研究罕见。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研究人员长期野外试验发现,沼泽湿地

东北地理所揭示淡水沼泽湿地螺类多样性的环境指示功能

  腹足纲(螺类)是水生生态系统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滨海和沼泽等生态系统中。中国关于水生螺类的研究以往集中在湖泊、河流和滨海等底栖动物的研究中,对其在沼泽湿地中的分布和功能研究罕见。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研究人员长期野外试验发现,沼泽湿地

我国国际重要湿地面积干扰退化程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我国多数湿地保护区面积没发生明显变化,但内部结构即性质正发生改变。”在4日举行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4年度报告》发布会上,该监测工作顾问组专家、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施建成研究员说的“改变”,指的是“部分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的转变”。  例如,黑龙江兴凯湖保护区内虽然湿地总面积没有发

滨海湿地土壤有可能成为潜在的甲烷汇获揭示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刘芳华团队在滨海湿地土壤缺氧甲烷氧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博士后郝钦钦为该论文第一作者。 甲烷和氧化亚氮(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大气浓度关系到

印红:我国湿地生态功能继续退化

  在今天召开的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会议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指出,我国湿地生态退化的趋势仍在继续,湿地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印红介绍说,通过对比分析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和已经完成第二次调查的6个省情况发现,北京、吉林和广东的湿地面积在进一步减少,黑龙江、江苏和天津虽然湿地面积没有减少,但湿地

湖南两年内投7000万护湿地-湿地面积全国第二

  湖南拥有湿地面积5896万亩,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0%,居全国第二位,加强湿地保护尤为重要。近日,省发改委连下三文,同意东江湖国家湿地公园、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二期保护与恢复工程、洞庭湖湿地(安乡县)农业综合利用示范区等项目建设。三项目总投资7000余万元,预计2014年完成。

长江委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中新网武汉6月18日电 (朱俊君)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18日召开防汛会商,滚动研判当前流域水雨情发展态势,部署安排强降雨防范工作。综合考虑气象水文预报和当前流域洪水防御形势,长江委决定于6月18日12时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水雨情信息显示,6月17日8时至18日8时,鄱阳湖

外来植物加速入侵洞庭湖-湖泊平均水位持续下降

 (积雪草)  因为成材较快等原因,杨树被当作一种经济用材引入湖区湿地,但你可曾想过,它繁茂的枝叶像台抽水机,源源不断地从湿地里抽取水分,使之变成旱地,最终让江南面临着暮春三月而无草长莺飞的危险?   近日,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发布报告:包括杨树在内的43种外来植物,

研究揭示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甲烷产生途径的影响

  外来植物入侵强烈影响生态系统碳循环。入侵植物可以改变土壤固碳速率和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出于保滩护岸的目的,我国在1979年将原产于美国东海岸的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引入东部沿海。互花米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繁殖,且对淹水环境的适应能力高于土著植物

湿地甲烷排放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研究获新进展

  湿地是全球甲烷循环中贡献最大的自然排放源,同时也经历了显著的气候变化影响。但目前在全球集成评估模型(IAM)及气候模型中,湿地甲烷排放在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变化及其对气候系统反馈的响应尚未明确。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遥感室博士张臻、研究员李新、研究员黄春林,兰州大学教授朱高峰

北京市年内将新增万亩湿地

  北京湿地正在复苏。今年本市将在通州、大兴等地再新增、恢复1万亩湿地。鸢飞鱼跃、林水相依的湿地美景将在京郊大地上重现。自2012年以来,全市利用河道、沟渠、坑塘、藕地和雨洪积水,已累计恢复和建设了5.3万亩湿地。   近几十年来北京湿地一直处于萎缩状态,到2010年,全市湿地面积仅存5万公顷,约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