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土壤所在秸秆腐解微生物群落演变研究中取得进展

土壤中的微生物驱动了植物残体的分解过程,其活性同时受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的影响。然而,目前还无法全面了解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相对重要性。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研究方法,如控制条件下的培育试验以及不同环境下的土壤调查,在区分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相对作用方面能力十分有限。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孙波课题组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3个生态试验站(鹰潭、封丘和海伦),建立了大型跨气候带的土壤互置试验平台,将分布在中亚热带、暖温带和寒温带的典型土壤(红壤、潮土、黑土)平行放置在三个不同的气候区。利用作物秸秆的网袋腐解试验,利用BIOLOG、PFLA、 DGGE、16S rRNA基因文库分析秸秆表面微生物功能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变化,研究了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秸秆分解过程中其微生物群落(秸秆表面)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13, 79: 3327-3335)。 通过聚合推进......阅读全文

植物所揭示植物盐胁迫记忆调控新机制

  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植物能够对经历过的不利环境刺激产生一定的“记忆”,从而有利于更快更强地应对再次出现的胁迫。然而,人们对植物的胁迫“记忆”是否受其他环境因素的调节还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学军研究组与金京波研究组合作,针对植物盐胁迫“记忆”的调控机制展开了研究。研究人员发现,拟南

亚热带生态所在我国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固持途径研究取得进展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14_4780785.shtml  稻田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同一个小的地貌单元内,稻田和旱地错落分布,具有相似的母质和气候条件。通常,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而相邻稻田土壤却具有突出的有机碳固持能力。解析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开花调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春化作用是植物暴露在冬季寒冷气温下促进开花的过程。寒冷作为冬季的一个可靠信号,能够区分长时间暴露在寒冷中的特征与短时间温度浮动变化的区别,是植物一个适应性的特征。在温带气候下,很多冬性植物或两年生植物将冬季寒冷作为一个主要的环境因子来决定植物在一年中合适的季节开花。在自然条件下,拟南芥开花时间的

研究揭示我国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固持途径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715.shtm 某随机采样的休耕期稻田 某随机采样的旱地土壤   郑生猛供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苏以荣研究员团队通过一项研究阐明了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固持

生物多样性减少致植物分解速度放慢-影响全球碳预算

  近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生态学研究,评估了植物残体的多样性和分解植物残体的生物多样性,这两者对于植物残体分解速度的影响。调查发现,在所有生态系统中,植物残体和腐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都会放慢植物残体中碳循环和氮循环以及分解速度。  未分解的死亡植物组织及其部分分解产物,就是植物残体。

miRNA调控植物对镉的应激反应

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是一个世界范围内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一些人为活动,如采矿,工业活动和有机磷的使用等造成。土壤中镉(Cd)可以很容易地被植物吸收,从而导致各种中毒症状,如降低生物量,叶片失绿,抑制根系生长,发生形态学改变,甚至植株死亡。大量研究表明,在植物中,microRNA(miRNA)参与

激素调控植物干细胞分子机理揭示

  山东农业大学张宪省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植物干细胞领域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揭示了激素调控植物干细胞活动的分子机理。6月2日,国际植物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植物细胞》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该成果为推动更大范围植物离体快繁、生物育种和基因工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植物干细胞主要存在于茎端、根端和形成层

喀斯特土壤碳固定微生物调控机制获揭示

在高强度耕作扰动向大规模植被恢复转变背景下,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成为全球变绿的“热点区”,植被碳汇能力显著提升。但土壤碳固定效应及驱动机制还缺乏充分认识,制约后期重大生态工程深入实施及土壤固碳增汇目标的实现。喀斯特植被恢复驱动的土壤碳汇效应及微生物调控机制与非喀斯特区域是否存在区别,尚缺乏深入研究。中

华南植物园季风常绿阔叶林粗死木质残体动态研究获新进展

  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中,树木因自然死亡和自然灾害(台风、暴雨等)形成了大量粗死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 简称CWD),在森林成熟度提高和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对CWD的消长响应及其对营养元素循环和土壤碳库的贡献机理等方面开展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组成的介绍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及微生物残体,其中高等植物为主要来源。原始土壤中最早出现在母质中的有机体是微生物。随着生物的进化和成土过程的发展,动、植物残体及其分泌物就成为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来源。在自然土壤中,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如树木、灌丛、草类及其残落物,每年都向土壤提

植物多倍体人工诱导

实验方法原理 植物多倍体是指每个细胞内染色体组有三套以上的植物。人工诱发多倍体的方法有很多,本实验利用秋水仙素抑制纺缍丝的形成,使得染色体复制后不能向两极移动,同时细胞也不分裂,从而形成多倍体的原理,用适当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洋葱或大蒜根尖,待根尖膨大后制片观察,可发现多倍体细胞。实验材料 大蒜洋葱玉

人工诱发多倍体植物

一、实验原理 自然界各种 生物 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当恒定的,这是物种的重要特征。例如玉米体细胞染色体有20个,配成10对。遗传学上把一个配子的染色体数,称为染色体组(或称基因组)用n表示。如玉米染色体组内包含10个染色体,它的基数n=10。一个染色体组内每个染色

昆明植物所等在四川雅砻江河谷发现残遗植物新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航研究员的团队同云南师范大学合作,在横断山区四川新龙县雅砻江河谷发现重要残遗植物新种——雅砻江冬麻豆(Salweenia bouffordiana)。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国特有属冬麻豆属(Salweenia)仅一种,为古地中海残遗下来的物种。科研人员在野外采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抵御害虫的基因调控研究中取得进展

  许多植物在受到昆虫的啃食后,会合成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蛋白酶抑制剂能高水平的抑制害虫体内的消化酶,被认为是植物抵御害虫的一种重要的天然防御手段。昆虫的啃食会快速激活植物体内的茉莉酸信号系统,且目前大多分离到的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均受到茉莉酸的调控,因此,目前普遍的观

植物所揭示新的植物生物钟周期精细调控因子

  生物钟作为植物细胞内在计时机制,通过协调基因表达的节律性和代谢稳态等,使植物更好地适应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昼夜性和季节性环境变化。当植物内源生物钟系统和外界光-暗周期相一致时,植物会获得最佳生长,因此,维持较为稳定的生物钟周期对植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近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雷团队发现一类

中科院植物所发现植物春化表观水平新调控点

  记者日前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种康率领的团队通过表观组学分析,发现了春化作用中表观水平的一个新的重要调控点,并揭示了春化表观水平重要调控点和表观遗传记忆调控网络。该成果日前发表于《新植物学家》杂志。  研究人员以春化作用中的一个已知关键基因VRN1为正对照,全面分析了春化

华南植物园植物主根发育调控过程研究取得进展

  染色质重塑作为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内容,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响应胁迫过程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表观遗传学组助理研究员杨松光研究发现,植物染色质重塑因子BRM 缺失导致拟南芥主根变短(图1),brm突变体主根根尖静止中心(QC,quiescent centre)和QC特异Marker在

植物所发现环境温度调控植物免疫反应新机制

  植物的生长发育会受到免疫反应的拮抗作用。温度作为重要的环境因子,同时参与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反应的调控,环境温度升高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并伴随植物自身的基础免疫反应抑制。然而,目前人们对环境温度如何调控植物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了解甚少。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胡玉欣研究组与福建农林大学唐定中团

植物所发现植物果实大小自然变异遗传调控新机制

  茄科(Solanaceae)酸浆属(Physalis)的一些物种的果实药食同源,其生殖器官(包括花部器官、浆果和种子)的大小协同变化,可分为大、中和小3个组。这一器官大小自然变异现象的分子遗传调控基础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贺超英研究组最近研究发现,Physalis Organ Siz

植物调控早期种子铁装载的机制分析

  2021年6月8日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郑绍建团队题为Restriction of Iron Loading into Developing Seeds by A YABBY Transcription Factor Safeguards Successful Repr

植物转录起始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陈琛团队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刘军、加拿大农业部伦敦研发中心研究员崔玉海在植物转录起始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  转录复合体将DNA转录

研究揭示植物干细胞调控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忠课题组研究揭示了植物干细胞调控的新机制,研究结果以Redox regulation of plant stem cell fate为题,发表在EMBO Journal上。   干细胞维持与分化的调控对于动物抑或是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干细

新发现:植物生物钟调控因子

  为了适应地球自转引起的环境周期性变化,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真核生物都进化出了内源计时器——生物钟,它可以维持细胞内近24小时的基因表达节律性以适应环境中光温因子的昼夜动态变化。生物钟参与调控植物体内几乎所有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如光周期依赖的开花时间、发育、叶片衰老,以及植物对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植物转录起始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陈琛团队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刘军、加拿大农业部伦敦研发中心研究员崔玉海在植物转录起始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  转录复合体将DNA转录

植物形态建成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关系

植物形态建成即植物的个体发育,指植物生命所经历的全过程。从受精卵的最初分裂开始,经过种子萌发、营养体形成、生殖体形成、开花、传粉和受精、结实等阶段,直至衰老和死亡。但一般以种子萌发为开始阶段。构成植物个体的细胞和器官也有其自身发端、形成和衰老的发育过程。发育包括生长和分化。生长指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

昆明植物所等在植物开花调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植物响应季节变化的开花时间是通过植物对日照长度变化(光周期)的感知来完成的。在拟南芥中,长日照条件诱导开花启动因子Flowering Locus T(FT)的表达来加速植物开花。光周期条件对FT的激活主要依赖于转录因子CONSTANS(CO)的活性,对CO的转录水平、蛋白质稳定性以及生物钟的调控

植物所发现泛素修饰调控植物类黄酮合成的分子机制

  类黄酮是植物界广泛存在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包括使植物器官和组织着色、吸引昆虫传粉、抵御紫外线伤害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类黄酮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备受关注。科学家对植物中的类黄酮合成途径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研究较为深入,但转录后、翻译及翻译后的修饰机制相关研究较少。在真核细胞中,目标蛋白

植物所发现植物幼苗响应和适应强光的调控新机制

  异养生长转为自养生长是高等植物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转变过程之一,光照在该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没有光,此过程无法完成;适度光照,则促使植物幼苗进入自养生长,开始光合作用;但是光照过强,反而对植物不利,因为叶绿素合成途径的许多中间物质遇到强光容易产生活性氧,使植物发生光氧化,甚至会导致细胞死亡。

植物园揭示WRKY蛋白通过赤霉素途径调控植物衰老进程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余迪求团队在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了题为Arabidopsis WRKY45 interacts with the DELLA protein RGL1 to positively regulate age-triggered leaf s

植物所在高等植物导管分化调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在进化过程中,导管的出现是陆生高等植物成功的主要原因。导管的分化过程经历了细胞伸长、细胞壁局部加厚和细胞程序化死亡3个阶段。与真菌和动物不同,保守的exocyst分泌复合体的EXO70亚基在高等植物基因组中大量扩增。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刘春明组对在分化的导管细胞特异表达的EXO70A1进行了